浅谈减轻自侦案件审讯压力的路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gu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察机关在办理自侦案件时,由于犯罪嫌疑人的特殊性以及案件性质的特殊性,办案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做好审讯工作是顺利办案的关键环节。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拘留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为十日,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后至提请逮捕的期间比较短,大致一个星期的时间,在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内要达到逮捕的证据标准,这就给办案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解决时间紧、任务重和压力大的问题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审讯层面上的对策和审讯层面外的改革两方面来浅谈一下减轻自侦案件审讯压力的路径,以此来保障办案的规范性。
  一、审讯层面上的对策
  (一)认真做好审讯前的准备工作,制定审讯计划
  侦查人员根据初步占有的证据材料,对案件做综合分析研究和推理,确定审讯的方向、范围、重点、措施、策略和方法,从已知事实推测未知事实,提出侦查假设,开拓思维领域,注意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进行思维,尽量多考虑几种可能性,以便在侦查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正确选择侦查途径和侦查突破口,把案件的薄弱环节、关键环节或关键人员作为突破口。在分析案情、选择侦查途径和突破口的基础上就要制定审讯计划,防止和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和多走弯路。
  (二)掌握案件审讯时的谋略和技巧
  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谋略和技巧处于关键地位,因为职务犯罪是智能型犯罪,在犯罪的预谋、犯罪的手段以及犯罪后反侦察的行为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智能性特点。故侦查人员更要善于以智对智,以谋克谋,不仅要有“勇”,即能够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猛顽强,敢于斗争,更要有“谋”,即善于开动脑筋,施谋用策,以智取胜。能否运用谋略是衡量侦查人员侦查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
  素。[1]比如要仔细观察、认真倾听;要事先通盘考虑,做好讯问提纲;善于抓住心理活动,突破案件;针对不同的犯罪嫌疑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因人而异等等。通过掌握案件审讯时的策略和技巧,来争取自侦案件审讯的时间,以此来减轻审讯的压力。
  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讯问人员缺乏专门训练,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尚难达到依法讯问的要求;讯问策略、方法也运用不当。许多讯问人员缺乏攻心夺气的讯问策略、有讲究的证据使用方法、说服教育的耐心以及语言的感染力,一味硬碰硬,导致案件陷入僵局。侦查人员的素质条件对侦查讯问中执行法律规定的情况起着增强或消解的作用。
  (三)加强办案人员的沟通和办案积极性
  参加审讯的办案人员要做好分工,组成专案组,经常进行沟通,相互交流案件信息和了解办案进程,在反复核实其他证据材料后,再调整、修订侦查讯问计划,选择恰当的讯问对策,以突破案件。由于检察机关审讯工作异常辛苦,得罪人,阻力大,承受的风险和压力大,因而与一般的工作相比,需要给与更多的激励,采取措施增强办案人员的积极性,比如完善关心、保障、保护机制,解除后顾之忧;改革和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完善奖励制度等等。但同时要求参加办案的每个干警都树立起人人都是办案人的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切实全身心的投入办案中去,献策献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案件,以此来减轻审讯的压力。
  (四)收集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材料来加速审讯进程
  在侦查人员审讯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案情的基础之上推测未知事实和潜在证据,确定调查取证的范围,注意收集证人证言和书证等其他证据材料,收集完以后要认真做好分析处理,适时地加以出示,会加速击溃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使其交代犯罪事实。这就是把内部审查与外部调查结合起来进行调查取证的一种方法:所谓内部审查,是指对已被采取强制措施、已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的讯问审查;所谓外部调查,是指运用各种措施在外部广泛收集犯罪嫌疑人口供之外的证据。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可防止单纯讯问所带来的不足,使供证结合,相互印证,滚动发展。[2]这样就可以争取自侦案件审讯时间,减轻审讯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不规范办案的发生。但有一些侦查人员对审讯口供过于依赖,不注意分析案情,收集其他证据材料,这在工作中就难以保障规范办案。
  二、审讯层面外的改革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指出:“政府结构和政府功能这两种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程序规则的生长环境,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程序制度的基本设计”,“问题不仅在于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程序,还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3]因此,刑事审讯的设计与改革均不能只考虑审讯内的因素,只关注审讯制度的内在逻辑合理性。在文本上建构一种理性的审讯制度往往轻而易举,但要真正建立一种运行良好而逻辑自洽的审讯制度则必须消除审讯结构与相应的其他检察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紧张、对立。解决之道,或者使审讯的设计顺从于检察和社会治理的需要,或者对不合理的检察和社会治理结构进行调整,使之适应于审讯制度运行的内在规律。刑事审讯的制度实践恰恰面临这种困境,它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刑事审讯制度运行的局部问题,而是充分折射出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的全局性矛盾。
  现行法律规定无论是破案还是报捕,均要求侦查人员必须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逮捕前的侦查阶段。而逮捕前的法定羁押(刑事拘留)期间极为有限,侦查人员查明案件事实最为简便思路就是“获得口供”,进而“沿供求证”,通过审讯获得相关证据线索,然后通过核实这些证据线索来构建以口供为中心的证据体系。目标考核与证明标准的要求相缠绕,使得侦查人员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对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基于审讯效果的考虑,侦查人员自然会选择刑拘前的控制阶段作为审讯的主攻时域,选择办公室作为审讯的主阵地;另一方面,如果侦查人员将主要的审讯工作放到刑拘期间来做,必会给侦查人员调查取证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因为刑拘期间总体上较为短暂。如前所述,在极为有限的时间之内侦查人员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法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相对于文明的、政策宣讲性的、程式性的审讯方式,不当审讯方法更为经济和有效。对绝大多数侦查人员而言,至少在主观意识层面,不当审讯通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
  择。[4]
  不少司法人员认为,较高的刑事拘留、逮捕证明标准可以避免对不适格的犯罪嫌疑人适用刑事羁押,从而有效地保障其人身自由。但这种认识显然过于理想化,即使在极力鼓吹程序法治和人权保障的西方国家,刑事羁押的证明标准通常只是“合理根据”(probable cause),审查法官达到过半心证即可。[5]而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过于严苛的证明标准已经导致了非法羁押和不当审讯的较多使用。应对之策是降低刑事拘留、逮捕的证明标准,以及相应地增加犯罪嫌疑人保释权利规定,使更多的犯罪嫌疑人被短暂扣留之后亦能迅速获得自由,从而消解刑事拘留、逮捕带来的不利。
  (一)降低刑事拘留、逮捕的证明标准
  实践中的刑事拘留、逮捕标准较高,而在规范层面上,确定“重大犯罪嫌疑”及“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标准也较为模糊。我国刑事诉讼中刑事拘留与逮捕的功能分别类似于西方国家刑事诉讼法所规定逮捕与羁押,而西方国家的逮捕与羁押的证明标准均适用“合理根据”。借鉴这一理论,可规定“可靠怀疑”作为我国刑事拘留或逮捕的证明标准。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支持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怀疑,但不需要达到确信无疑的程度;另一方面,支持上述怀疑的依据应当来源可靠,自身也较为可信。“可靠怀疑”标准以扩大审查授权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为基础。通过降低刑事拘留、逮捕的证明标准,以此来减轻在时间紧任务重下所带来的审讯压力。
  (二)改革目标考核制度
  从改革的角度,我们认为,绝不能对现行审讯制度进行保守性调整,使之便利于刑事司法部门的考核目标之实现,因为现行审讯制度的价值倾向已经过于保守而不是朝向自由;相反,以目标考核为表征的司法体制结构具有过强的功利性色彩,从而明显落后于程序改革的内在需要。因此,以审讯制度改革为最终目标,首先需要对目标考核制度的相应内容进行配套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进行结构性调整。考虑到与政府整体管理方式的整体一致性,全面取消当前的目标考核制度在当前是不尽现实的,可行之道是压低效率指标和功利指标,提高质量指标和公正性指标,以此来减轻审讯压力。[6]
  参考文献:
  [1]朱孝清:《职务犯罪侦查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2]朱孝清:《职务犯罪侦查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3][美]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样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4]王培秩、马静华:《不当审讯:功能分析与机理阐释——兼论我国刑事审讯制度的改革走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6]王培秩、马静华:《不当审讯:功能分析与机理阐释——兼论我国刑事审讯制度的改革走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检察院,浙江 龙泉 323700)
  
其他文献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1]教育培训作为提高检察队伍素质的基本手段,是检察干警发展的保证,更是促进检察业务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实际,对桂平院2003年以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调查,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2003年以来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2003年1月至2009年12
期刊
摘 要:盗窃犯罪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基层办理的,近年来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多次盗窃”中的“一次”,应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针对同一对象一次性实施,否则就是数次盗窃。盗窃未遂应计算盗窃犯罪的次数。《解释》部分内容,与刑法原意相违,给基层司法人员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惑,应予以修正或废止。  关键词:盗窃
期刊
摘 要:恶意透支有多种表现形式,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是超过“规定的限额、期限”透支数额较大的数额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催收不还是恶意透支的一个选择性要件。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催收  一、恶意透支的表现形式  我国《刑法》第196条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信用卡诈骗罪客观方面的内容,即(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
期刊
摘 要:我国《宪法》将检察机关定位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是法律监督权的重要内容。职务犯罪侦查权一直是法学家和检察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内在缺陷,从本质上影响和制约了侦查效能的充分发挥,对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优化配置是新时期开展职务犯罪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检察权;职务犯罪侦查权;优化配置  职务犯罪侦查权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检察实务工作
期刊
传统的观点认为行贿罪与受贿罪是对向犯的一种,即只要有受贿罪,必然有行贿罪的发生;反过来,只要有行为构成行贿罪,就必然有受贿罪的存在,刑法理论上把这种对合性关系定义为“对向犯”,属于必要共同犯罪的一种。行贿人与受贿人各自实施自己的行为,虽罪名不同,但任何一罪的完成均以相对应之罪的成立与完成为条件。这种理论已经得到了司法实践的认可,并已成为办理贿赂犯罪案件的一种习惯思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没有财物
期刊
提高检务督察制度的执行力,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推动检察业务开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检察机关强化内部监督的必然要求。提高检务督察制度的执行力,对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扩大执法效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检察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正确行使检察权、促进检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是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检察机关树立良好形象的有力举措。  一、实施检务督察是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期刊
摘 要:自中国种业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外资种子公司大举进入中国,无论是在销售收入、市场份额、专利技术以及价格控制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中资种子公司。外资种业大幅入侵我国,直接威胁着我国国家粮食主权。利用WTO“绿箱”规则,良种补贴制度,推进种子企业并购重组是防御外资种子公司入侵中国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外资;种业;入侵  一、中国种子业与外资种子业竞争形势分析  (一)中国种业公司的市场集中度明显不足
期刊
摘 要:商标淡化制度已为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立法所采用,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新的形势,建议我国商标法采用该种制度,在立法中明确商标淡化概念并对商标淡化制度作出系统的规定。  关键词:淡化理论;混淆理论;驰名商标;《商标法》  一、 淡化理论概述  (一) 淡化理论的产生  淡化理论最早起源于德国之判例理论,将商标保护范围由相同或相似商品扩大到不相类似商品,淡化理论由此而生。19
期刊
摘 要: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的一种,如果正确、及时地使用逮捕措施,可以发挥其打击犯罪的效果,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犯罪嫌疑人串供、毁灭或者伪造证据、自杀、逃跑,有助于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它剥夺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如果过量适用,错捕滥捕,就可能会严重侵犯公民的权利。因此,具有逮捕决定权的检察机关一定要严格遵守不
期刊
摘 要:我国现行法律虽然已对刑事证人制度作了一些规定,但都零星分部于刑法、刑诉法的条文中,不成体系,且对证人制度的规定停留于浅层,不够成熟,其所构成的证人制度仍存在较多不利于实践操作的弊端,完善证人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证人;刑事诉讼;立法完善  一、当前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法律缺失  1.证人资格缺乏明确的界定。我国刑事诉讼法非常绝对地只列出了证人的事实条件却未作合适的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