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注重人文积淀,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写作。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爱上写作,把教师和学生从为写作文而写而改而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课本,重视课本,让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关键词:课文阅读 教学过程 写作 积累素材 模仿结构 学习语言
许多学生写不好作文,于是简单归因为老师未能教给他们一种简便的方法,或归因于学业沉重繁忙,生活简单枯燥,无法发现及关注生活和社会。这都是不对的。从来学生的能力就不是靠老师的教就能掌握的,而应多在于自己的训练,老师只是点燃学生激情火把的引导者。同时训练不能盲目,仅凭从此小学到中学就一直可怜地挤在每个单元末尾的“写作指导”中作为作文教学得内容显然是不行的,没有充裕的课时允许,没有得当的步骤教学。这个时候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训练作文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注重人文积淀,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写作。
一、积累素材,常写随笔,厚积薄发。
“书读百遍,其以自见”。在引导学生熟读经典,自读读本,漫读杂志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因为时间精力,记忆能力,受快餐文学影响等因素,很少能获得深刻的印象,很难记忆的长久,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来。而课堂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积累素材方便直接并且效果显著的好办法。高中语文课本收录的都是各个时期各位作家的经典之作,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宝库。随着课堂的深入解读,学生可以饱览吸收消化,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文章,打好人文基础的同时也确实为作文素材的积累添了砖加了瓦。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课文内容加以思考,挑选,择取,常写些随笔,用文字记载下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常此为之,是不难写出内蕴丰富的作文来的。
如学《鸿门宴》,了解司马迁,了解刘邦、项羽,了解张良,对于学生来说,不论是作者还是文中人物,不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都有其可写作性。花了四个课时的解读,在学生的随笔中有学习司马迁身受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的,有谈认识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的。对于项羽这个人物认识颇多,有的评价他是“富于人性和人情的大丈夫”,有的评价他为“自我精神的国王”,有的评价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等等。还有的同学大胆想象,若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又将如何演绎。有一位还将项羽乌江自刎,屈原赴身汨罗,李煜亡国饮鸩那一刻的孤独联系起来,议论“独——人生的理想和坚持”这一话题。学生们就这样把自己的所学所悟所感用他们的笔记录了下来,完成了一篇篇优秀的随笔和习作。有了课本中如此多的素材做后备,学生再不用为再考场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发愁了。
二、从模仿课文结构开始,学习作文框架。
有很多同学积累了一定的作文素材,可每次写起作文来总让人感觉只是材料的堆砌,毫无建筑美感可言,缺乏层次,缺乏过渡,没有立体感。就像造房子一样,有了钢筋和水泥,缺少了整体的设计和框架也是不行的。再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的优秀篇目结构是非常清晰且值得模仿的。我们的写作训练恰好可以从这最简单最基本的临摹教材开始。如《花未眠》“以小见大”,《伶官传序》“开门见山”,还有《石钟山记》“先破后立”等写作凤头的范例,都可以给学生做仿写的要求。这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改变作文教学课时紧张不足,缺乏系统,一味的当堂写作的瓶颈,尝试课堂分析文章写作结构,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课堂命题思考,课外写作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以给学生一个搜集材料的时间,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习语言文采,让作文美起来。
作家王小波曾说:“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优秀作品的文字语言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引人入胜,似看电影般能唤起读者无限想象力的巨大力量。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语言的魅力,散文的文字语言优美形象,诗歌的文字语言意味隽永,杂文的文字语言针砭时弊,有的放矢,都可以成为供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通过两个方式:一是对比阅读,二是仿照句式。
如新授教读课文《故都的秋》采用的是比较阅读的方式。课文的三四段都可以运用到。“北国的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和“北国的槐树,有一种花一般的落蕊,没有气味,秋天里会落得到处都是。”相比,后者就显得贫乏多了,丝毫没有想象可言,不吸引人。前一句从各个感官把人对秋天的静体会出来了。让学生鉴别出如何写景才能写得生动细腻。
在教授《我与地坛》时,伟大的母爱如何用言语表达出来呢?写作指导时可给出例句,“母爱像晶莹的露水,清凉透明,映照我们的心扉。”让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组织语言仿写,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抓住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写作有帮助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可以进行写作教学的训练。这样,语文教师不需再为一个学期几篇作文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要求而费心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爱上写作,把教师和学生从为写作文而写而改而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课本,重视课本,让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关键词:课文阅读 教学过程 写作 积累素材 模仿结构 学习语言
许多学生写不好作文,于是简单归因为老师未能教给他们一种简便的方法,或归因于学业沉重繁忙,生活简单枯燥,无法发现及关注生活和社会。这都是不对的。从来学生的能力就不是靠老师的教就能掌握的,而应多在于自己的训练,老师只是点燃学生激情火把的引导者。同时训练不能盲目,仅凭从此小学到中学就一直可怜地挤在每个单元末尾的“写作指导”中作为作文教学得内容显然是不行的,没有充裕的课时允许,没有得当的步骤教学。这个时候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训练作文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注重人文积淀,让学生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写作。
一、积累素材,常写随笔,厚积薄发。
“书读百遍,其以自见”。在引导学生熟读经典,自读读本,漫读杂志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因为时间精力,记忆能力,受快餐文学影响等因素,很少能获得深刻的印象,很难记忆的长久,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来。而课堂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积累素材方便直接并且效果显著的好办法。高中语文课本收录的都是各个时期各位作家的经典之作,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宝库。随着课堂的深入解读,学生可以饱览吸收消化,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文章,打好人文基础的同时也确实为作文素材的积累添了砖加了瓦。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课文内容加以思考,挑选,择取,常写些随笔,用文字记载下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常此为之,是不难写出内蕴丰富的作文来的。
如学《鸿门宴》,了解司马迁,了解刘邦、项羽,了解张良,对于学生来说,不论是作者还是文中人物,不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都有其可写作性。花了四个课时的解读,在学生的随笔中有学习司马迁身受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的,有谈认识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的。对于项羽这个人物认识颇多,有的评价他是“富于人性和人情的大丈夫”,有的评价他为“自我精神的国王”,有的评价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等等。还有的同学大胆想象,若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又将如何演绎。有一位还将项羽乌江自刎,屈原赴身汨罗,李煜亡国饮鸩那一刻的孤独联系起来,议论“独——人生的理想和坚持”这一话题。学生们就这样把自己的所学所悟所感用他们的笔记录了下来,完成了一篇篇优秀的随笔和习作。有了课本中如此多的素材做后备,学生再不用为再考场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发愁了。
二、从模仿课文结构开始,学习作文框架。
有很多同学积累了一定的作文素材,可每次写起作文来总让人感觉只是材料的堆砌,毫无建筑美感可言,缺乏层次,缺乏过渡,没有立体感。就像造房子一样,有了钢筋和水泥,缺少了整体的设计和框架也是不行的。再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的优秀篇目结构是非常清晰且值得模仿的。我们的写作训练恰好可以从这最简单最基本的临摹教材开始。如《花未眠》“以小见大”,《伶官传序》“开门见山”,还有《石钟山记》“先破后立”等写作凤头的范例,都可以给学生做仿写的要求。这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改变作文教学课时紧张不足,缺乏系统,一味的当堂写作的瓶颈,尝试课堂分析文章写作结构,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课堂命题思考,课外写作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以给学生一个搜集材料的时间,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习语言文采,让作文美起来。
作家王小波曾说:“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优秀作品的文字语言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引人入胜,似看电影般能唤起读者无限想象力的巨大力量。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语言的魅力,散文的文字语言优美形象,诗歌的文字语言意味隽永,杂文的文字语言针砭时弊,有的放矢,都可以成为供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通过两个方式:一是对比阅读,二是仿照句式。
如新授教读课文《故都的秋》采用的是比较阅读的方式。课文的三四段都可以运用到。“北国的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和“北国的槐树,有一种花一般的落蕊,没有气味,秋天里会落得到处都是。”相比,后者就显得贫乏多了,丝毫没有想象可言,不吸引人。前一句从各个感官把人对秋天的静体会出来了。让学生鉴别出如何写景才能写得生动细腻。
在教授《我与地坛》时,伟大的母爱如何用言语表达出来呢?写作指导时可给出例句,“母爱像晶莹的露水,清凉透明,映照我们的心扉。”让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组织语言仿写,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抓住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写作有帮助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可以进行写作教学的训练。这样,语文教师不需再为一个学期几篇作文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要求而费心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爱上写作,把教师和学生从为写作文而写而改而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课本,重视课本,让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