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分享,以及如何评价发展、如何检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现就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色与实践科学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一论述。
一、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色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有以下特征:
一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来看,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党如何领导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求真务实遵照规律的发展观、辩证发展观、系统发展观、唯物发展观等,提升了我们党执政的理念。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为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而首先体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能力上。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什么要建设和发展、怎样建设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什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正确理论和指导思想。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規律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地发展,凝炼了发展的科学、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提升了发展的境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科学发展是以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反映了当代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超越。
二是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辩证思维。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即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即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调既要综观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突出问题、重点突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此外,还要处理好中心与全面、平衡与不平衡、速度规模数量与结构质量效益、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等关系。这些都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辩证法,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思维,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是把握整体,总揽全局的系统思维。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为其他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其他一切发展都谈不上;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因此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把发展的目的与发展的过程统一起来,如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使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与过程统一起来。此外,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来看,也具有全面丰富的系统思维;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渊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新要求和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三大规律”的认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必然要求。
四是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和谐思维。科学发展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在肯定人的工具性、手段性,积极发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把人的需要与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思路谋划向人民群众问计,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发展措施改进向人民群众请教,发展成效衡量由人民群众评判。并主张不因当代人的发展而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不因追求当代人的利益而不顾后代人利益的道义责任,不能以少数人的发展而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与此同时,提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是结构严谨,相互联系的逻辑思维。科学发展观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逻辑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作为逻辑的起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结构严谨的统一整体。从发展是第一要义来看,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六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思维。要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要着眼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放在真抓实干上。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二、实践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思维方式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确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这是科学发展观自身要求和实践科学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转变。片面思维是一种形而上学顾此失彼的思维,用这种思维方式看待和思考发展问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发展目标上的片面性、发展思路上的短期性、发展方式上的保守性,谋划发展视野不宽、推动发展方法不多、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不善于在总揽全局中突出重点、在统筹兼顾中协调推进。全面思维是强调各方面协调、统筹兼顾发展的思维,也是一种系统和辩证的思维。运用全面思维,就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就要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既要巩固已有的基礎和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重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发展的相对均衡。就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利益区域化、本位化,想问题、办事情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自身利益考虑,有利的就争,不利的就推。
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发展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用动态发展的思维而不能用静态思维来看待。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解决各种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实践告诉我们,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当然,发展不能搞短期行为,防止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发展。因此,运用动态发展的思维,就必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转变。对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既不能否认,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而是要运用矛盾思维来解决。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防止“齐头并进”、平均用力,防止把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情况绝对化,并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有效地解决其他各种矛盾,使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转变。实践科学发展,要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转变,从通过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转变到根据人民的需要谋发展以更好的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把共同富裕由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转变为发展目的与发展过程的辩证统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解决好“为谁发展”、“发展成果为谁拥有和享受”这一重大问题,发展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违背了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乃至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辜负了人民的期待和愿望。
从墨守成规的经验思维向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转变。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探索,不敢突破,怕出乱子,怕担责任,工作打不开局面等等,这些思维定势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要向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转变。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新的思想高度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共识,“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来一个深刻转变。”比如目前新一轮地区发展的竞争,已经由过去依靠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转到依靠环境优势上来。哪里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体制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往哪里聚,人才就往哪里走。就有了吸引力、聚合力,就有生机活力,就会繁荣发展。还比如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如果只是停留在加大点农业投入、增加点农业补贴、上几个农业项目上,虽然也花了不少钱,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都表明,墨守成规的经验思维向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责任编辑:徐建秋
一、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色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有以下特征:
一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来看,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党如何领导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求真务实遵照规律的发展观、辩证发展观、系统发展观、唯物发展观等,提升了我们党执政的理念。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为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而首先体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能力上。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为什么要建设和发展、怎样建设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什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正确理论和指导思想。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規律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地发展,凝炼了发展的科学、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提升了发展的境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科学发展是以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反映了当代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超越。
二是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辩证思维。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即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即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调既要综观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突出问题、重点突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此外,还要处理好中心与全面、平衡与不平衡、速度规模数量与结构质量效益、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等关系。这些都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辩证法,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思维,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是把握整体,总揽全局的系统思维。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这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为其他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其他一切发展都谈不上;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因此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把发展的目的与发展的过程统一起来,如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使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与过程统一起来。此外,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来看,也具有全面丰富的系统思维;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渊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问题、新要求和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三大规律”的认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必然要求。
四是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和谐思维。科学发展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在肯定人的工具性、手段性,积极发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把人的需要与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思路谋划向人民群众问计,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发展措施改进向人民群众请教,发展成效衡量由人民群众评判。并主张不因当代人的发展而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不因追求当代人的利益而不顾后代人利益的道义责任,不能以少数人的发展而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与此同时,提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是结构严谨,相互联系的逻辑思维。科学发展观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逻辑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作为逻辑的起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结构严谨的统一整体。从发展是第一要义来看,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六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思维。要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要着眼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放在真抓实干上。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二、实践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思维方式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确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这是科学发展观自身要求和实践科学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转变。片面思维是一种形而上学顾此失彼的思维,用这种思维方式看待和思考发展问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发展目标上的片面性、发展思路上的短期性、发展方式上的保守性,谋划发展视野不宽、推动发展方法不多、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不善于在总揽全局中突出重点、在统筹兼顾中协调推进。全面思维是强调各方面协调、统筹兼顾发展的思维,也是一种系统和辩证的思维。运用全面思维,就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就要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既要巩固已有的基礎和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重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发展的相对均衡。就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利益区域化、本位化,想问题、办事情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自身利益考虑,有利的就争,不利的就推。
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发展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用动态发展的思维而不能用静态思维来看待。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解决各种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实践告诉我们,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当然,发展不能搞短期行为,防止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发展。因此,运用动态发展的思维,就必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转变。对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既不能否认,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而是要运用矛盾思维来解决。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防止“齐头并进”、平均用力,防止把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情况绝对化,并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有效地解决其他各种矛盾,使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转变。实践科学发展,要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转变,从通过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转变到根据人民的需要谋发展以更好的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把共同富裕由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转变为发展目的与发展过程的辩证统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解决好“为谁发展”、“发展成果为谁拥有和享受”这一重大问题,发展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违背了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乃至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辜负了人民的期待和愿望。
从墨守成规的经验思维向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转变。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探索,不敢突破,怕出乱子,怕担责任,工作打不开局面等等,这些思维定势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要向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转变。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新的思想高度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共识,“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来一个深刻转变。”比如目前新一轮地区发展的竞争,已经由过去依靠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转到依靠环境优势上来。哪里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体制环境、规范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往哪里聚,人才就往哪里走。就有了吸引力、聚合力,就有生机活力,就会繁荣发展。还比如统筹城乡发展,目的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如果只是停留在加大点农业投入、增加点农业补贴、上几个农业项目上,虽然也花了不少钱,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都表明,墨守成规的经验思维向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