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涛 贵州师范大学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3892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得到全社会的一致关注,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创新等方面也不遗余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盖赖苗族村寨的“跺月亮”,就是其中一项典型的事例。本文旨在通过对苗族“跳月”做历史人类学的梳理,揭示“跳月”与苗族历史文化之关系,同时通过对盖赖苗族的“跺月亮”所生存的文化生态做系统性调查,以期揭示“跺月亮”与其着生的文化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贵州苗族 跳月 跺月亮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69-03
  跳月是苗族人民的一种婚恋习俗。亦即于每年初春或暮春,未婚的青年男女,于月明之夜,聚集野外,尽情歌舞,谓之“跳月”。借“跳月”相爱者,通过各种提亲、下聘、迎亲等仪式活动,即可结为夫妻。作为苗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婚恋文化事项,“跳月”产生的年代极为悠久。“跳月”作为苗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婚恋习俗,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苗族中表现形式不同。在湘西为“赶边边场”,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为“跳月”“游方”,黔西北地区为“踩月亮”“跳花”,黔中及西部部分苗族则是“跳花”或“跳场”。
  一、赶边边场
  “赶边边场”是湘西苗族未婚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方式,常见于湘西州古丈县、吉首市、龙山、凤凰等县。赶场之期,苗族青年男女成群相约,或坐于路旁林荫之下,或散于草坪旷野之中,或聚于山麓草丛之间,谈情说笑,以歌表情,以歌结友,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挑选中意的对象。谓之“边边场”。赶边边场的时间比较灵活,除固定的节日之外,一般多在赶集的日子。赶集是传统农村特定的采购生活用品的日子,一般多个市集轮流开市。临到赶集之日,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小伙汇聚在集市上,借此相互认识。如果小伙子看中了某位姑娘,可寻找各种借口或方式对中意的姑娘先行试探。
  试探方法多样而奇巧,或在赶场途中向姑娘讨糖、讨果子;或在山上相见讨菜、讨水的。如果“讨”的行为得到姑娘的回应,也就表明了姑娘愿意与之交往的态度。如果讨东西遭到拒绝,那表明爱情没有了希望。男的会知趣地走开,寻找下一个对象。
  两情相悦者约上双方的朋友,或坐于路旁林荫之下,或散于草坪旷野之中,或聚于山麓草丛之间,唱歌问答,以歌表情,整个过程充满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赶“边边场”的男女之间不能为同姓的血缘宗族,同姓通婚将被视为大逆不道。女方在赶“边边场”时必须避开同血缘宗族的男性,即使偶遇也必须规避,否则同样被视为大逆不道。
  二、摇马郎
  “游方”旧称“摇马郎”,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之间公开的交际活动,苗族青年男女通过游方交朋结友选择伴侣。一般地,每个苗族村寨都在村寨附近设有固定的游方场或游方坡,游方场或游方坡只限本寨女子与外寨男子参加,本村寨男子不得参与。“游方”时,男女整装相聚,两男两女对歌;双方属意后,分别相邀谈唱,若有意成婚者,则互赠信物。
  据《黄平州志》:“吹笙间以山歌、木叶,两相勾引于深沟密菁,促膝私语,谓之‘摇阿妹’”。而据《贵州图经新志》云:“春日以木刻马为神,如今男女祭以牛酒,曰木马鬼。老者坐饮马傍,未婚男女俱盛饰衣服,吹笙唱歌,旋马跳舞。”中和以上两者,再结合清田雯《黔书》记载,苗族所谓的“跳月”或“游方”,是苗族重要的婚恋习俗,而所谓“马郎”者,即是“跳月”活动中吹笙的未婚男青年,由此,参与“跳月”活动的未婚姑娘,都被称为“马女”。由此可见,所谓“跳月”,和“游方”没有多大差别,仅仅是不同支系苗族对婚恋习俗的不同称谓而已。
  而所谓“游方”,即是苗族地区未婚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重要方式。《黄平州志》云:“……吹笙间以山歌、木叶,两相勾引于深沟密菁,促膝私语,谓之‘摇阿妹’,又谓‘摇马郎’”。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为了方便未婚男女青年男女恋爱,社交联谊、苗族村寨都有青年男女恋爱的地方,称为“游方坡”或“游方坪”,“游方坡”或“游方坪”等一般设置在村庄附近。节日期间,姑娘身着盛装,全身佩戴银饰,等待着其他村寨男青年的到来。那些别的村寨的男青年,为了找到理想的情人,汇聚于“游方坡”,吹着口哨、木叶、夜箫、芦笙或唱山歌等,邀请姑娘至“游方坡”欢聚。有的地方往往通宵达旦,直至游方活动结束。那些身着盛装、头戴银饰、颈佩银项圈的姑娘,往往成为“游方坡”众人瞩目的重点,她们也于众多追求者中选择自己的如意郎君。整个“游方坡”的活动,变成了姑娘展示自己家庭财富的过程,也是姑娘展示自己智慧和美貌的过程。
  三、跳花
  跳花,又称跳场、跳年、跳厂、跳月、跳芦笙等,都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交际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苗族社会中,跳花曾经广泛流行,据调查,除了松桃、铜仁、务川、道真等县外,贵州各县苗族聚居区均有跳花的活动。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康佐苗)男女未婚,每岁三四月聚集于场圃间,中间立一竿为鬼竿,环绕跳跃,戏谑歌唱,相得者,至晚则负女以归。”根据这一记载,其时“康佐苗”的跳花时间是每岁三四月。据现今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苗族跳花的具体时间各地不同。如:水城南开小花苗是农历二月十五;惠水龙潭坝苗族是农历三月初三;安顺北门外跳花山的时间是农历正月;黔西化屋基跳花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三、初九、十五、十六、二月二十等;织金县境北的苗族是农历二月十一至二十一;大方、纳雍、织金三县交界的牛场,跳花的时间是农历正月二十六;大方显母寨是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毕节大南山也是正月初三到初五;贵阳花溪的桐木岭是正月初八至初十等。由于跳花活动是在一个通婚圈内举行,通婚圈内的各村寨均有自己的跳花场,故每年跳花在通婚圈内轮流举办。如织金县北境苗族的二月花坡节,农历二月十一在乌家山,十二日在茅草坪,十三日在绮陌,十四日在子坝,十五日在化处,十六日在包营,十七日在海马公,十八日在箐脚,十九日在大坡脚,二十日在青杠林,二十一日在新寨。故以上所列各跳花节的具体时间,仅指该花坡的时间,而不代表具体某一苗族支系某一个通婚圈的时间,作为一个通婚圈跳花节的时间,应该是一个时间段,而非某一日。有的跳花场因参与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人们往往将其跳花的时间作为某一地域内跳花节的时间,这是认识上的错误。   一般地,跳花坡是在通婚圈内举行。如大方八堡的“六寨苗”,指的是居住在阿龚寨(今菱角塘、大寨、青杠林、樱桃)、青山寨(含青山、板板桥、石板、法窝、大沟)、中寨(含中寨、五龙寨、三口塘)、仄垮寨(今下寨、新房子)、烨匠寨(上寨、新寨)和新开寨(今新开新寨)等六个自然村寨的苗族,其语言属川滇黔次方言第一土语。相对而言,“六寨苗”是一个独立的苗族群体,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通婚圈存在,故其跳花节也就仅限于在六寨之内举行。另外一种情况,参与者不限于同一通婚圈的。如大方、纳雍、织金三县交界处的牛场,牛场花坡始于道光二十年(1840),由当地名士傅跃庭先生所创,并固定跳花节的时间为正月二十六日。是日,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汇聚于此,参加一年一度的跳花节盛会。人数多者超过8万余众,少时亦不下3万人,参与者来自贵州的赫章、金沙、遵义、大方、纳雍、织金、黔西、毕节、威宁、六盘水、关岭等市县,亦有来自四川的古葡、湘江等地者。对于这种跳花节,参与者不在局限于一个通婚圈,也不局限于某一苗族支系,甚而如周边的汉族、彝族等其他民族也参与者,像这种跳花节,就是一场多民族狂欢的盛会。
  “跳月”习俗的当代遗存,名目多样,各地表现形式不同。然而,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均与习俗所着生的苗族文化息息相关,也与该种习俗所依托之苗族群体所生存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就黔西北地区而言,多高山草甸的植被,气候高寒,昼暖夜寒,不适于夜里的活动,故跳花多在白日。而所谓“踩月亮”,并非大规模的歌舞场景,仅仅是跳花场上是认识的恋人之间约会,三三两两,于避人之所倾述谈心,呢喃低语,三三两两之间的对歌也都是轻声的歌唱,没有跳花场上那种响彻行云、声震四野的高歌。在苗族社会中,伦理习俗对姑娘约会时对本家族的男丁不避忌是禁止的,因此苗族姑娘和情人约会时,必须避开本族的男丁,故晚上为其约会提供了便利。
  而黔中地区的“四月八”,则和黔中苗族的历史故事息息相关。黔中的“四月八”,以贵阳喷水池最为著名。据传说,苗族祖先原来居住在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他们过着丰衣足食生活。后来因为官家垂涎此地,前来抢夺。苗族人民在亚努王的组织和领导下,聚众起义,和官家作坚决的斗争。亚努不幸于四月八日战死在贵阳市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纪念他,每年四月八日在其牺牲的地方举行纪念活动,以追思亚努王为苗族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由此可见,贵阳的“四月八”最早源于苗族人民的祭祀活动,苗族人民相约于这一天祭祖先、祭英雄、祭神灵,同时也作为苗族未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
  四、结语
  今天,苗族“跳月”的习俗也发生了很多变异:
  一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民族地区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致使“跳月”的主体——未婚青年男女离开了村寨,“跳月”的人口严重流失。原来跳月要解决的问题——婚姻,也在务工地解决,“跳月”失去了存在的必须条件。当下苗族青年的择偶,不是通过“跳月”来选择,而是在务工地寻找。
  二是各地方的盲目开发。为了发展各地经济,地方政府盲目开发旅游项目,将“跳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项目拉动地方经济,这种盲目开发缺乏对“跳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政府主导举办的各种“跳花节”“赶花坡”等节日,将苗族文化的各种音乐、舞蹈,以及时下的流行歌曲等作为表演的手段。使“跳月”“跳花节”“赶花坡”等脱离了其着生的文化土壤。传统“跳月”中的姑娘,为了获得情郎的青睐,会使出浑身解数,那种声情并茂令人感动;而现在站在舞台上的,仅仅是为演出而演出的演员,不可否认她们的歌唱比那些苗家姑娘更有技巧,但是,她没有那些苗族姑娘展示自己寻求男人关注的需求,使得整个演出苍白而乏味。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编.阿细跳月·月亮舞[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
  [2]弥勒县阿细跳月协会编.阿细跳月论坛(第1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3]贵州省文化厅群文处,贵州省群众文化学会编.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4]李锦平,李天翼.贵州苗族古籍总目提要[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5]龙名骥.苗族婚姻家庭[M].北京:线装书局,2010.
  [6]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7]伍福新.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8]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9]吴永章.苗族瑶族与长江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10]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1]杨正文,马成俊.中国婚俗文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12]巫端.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3]杨庭硕等著.民族、文化与生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要:苗族舞蹈是贵州人民特别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之一,也是本地文化和生活的标志性舞蹈。近年来,随着广场舞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因此,如何借助苗族舞元素来拓展和丰富广场舞的创作空间和提升其表演水平,并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进一步推动苗族舞更广泛地传播和发扬光大,已是贵州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群众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苗族广场舞《银铃声声》就是针对这一课题,在如何将苗族舞元素有效地融入
期刊
摘要: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成为了众多钢琴演奏者的选弹曲目。通过理解、演奏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提高钢琴演奏技巧与表现力,还能领略到本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演奏这些作品时应该如何从乐谱中获取所需信息,结合恰当的演奏技术和音乐处理,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展现给听众,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论题。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 画面 音色 情感 意境  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当充满浓郁民族气息
期刊
摘要:西方音樂史上,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不到32年的生命里,创造了很多奇迹。他以"歌曲之王"的美名享誉世界,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器乐音乐作曲家。也许是因为他浩如烟海的优秀创作成果所涉及的范围太过广泛,人们提及这位作曲家的时候总是忽略了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宗教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宗教题材的作品是伴随舒伯特整个创作生涯从未停止过的主题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大部头”作品——弥撒曲,是舒伯特在其每个具有突破性
期刊
摘要:中国的新音乐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以学堂乐歌作为启蒙标志发展起来的,20年代才真正进入专业音乐创作时期。新音乐传入南洋亦是从此时开始,它的流传有多种途径,其中一些艺术团体(如中华歌舞团、武汉合唱团、中国歌舞剧艺社等)赴南洋的巡演是最主要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本文旨在通过史实、史料的梳理,对当时艺术团体赴南洋巡演的情况及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总结中国近代新音乐在南洋华侨中产生的深远影响。
期刊
摘要:动作是舞蹈语言的核心,是构成舞蹈的最基本要素。动作之美在于动作本身向我们呈现出的造型、线条,更在于动作与动作间的起承转合,在于动作向我们所传递出的内在质感,那么动作的质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什么影响了动作的内在质感呢?这就是本文进行深入探索的核心问题——动作的三要素,即时间、空间、力量。  关键词:舞蹈动作 时间 空间 力量  动作的三要素是动作之所以成为动作的内在驱动力,它们时刻融为一体又
期刊
摘要:音乐剧是由歌剧发展而来,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对音乐的审美不断提高,音乐剧已经成为人们闲暇之余欣赏艺术,消遣娱乐的最佳选择,而且从热度上来讲,音乐剧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和古典歌剧平分秋色。本文将以音乐剧的起源为线索,以音乐剧的发展为框架,将不同时期的音乐剧创作风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创作风格自起源以来的发展与创新,并详细对比传统音乐剧与现代音乐剧在
期刊
摘要:合唱艺术是一种团队合作艺术,合唱队成员需要具备很强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对于孩子来说,合唱艺术不仅能够启迪心智,还能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乡村学校师资相对紧缺、音乐教育也相对欠缺,更需要教师通过合唱教学,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体验音乐之魅力,让学生通过合唱去体验真、善、美。  关键词:小学生 合唱 兴趣 和谐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它愈来愈被人们所喜爱。为了顺应全面推进素质
期刊
摘要:音乐是一种无形沁入而产生心灵震撼或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其熏陶下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中,音乐教育如同音乐的影响一样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音乐教学的评价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笔者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传统创新兼备的多维评价、量变到质变的能力评价、意会至言传的情感评价和"试金之石"的价值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对学生进行综合有效的全面地评价,以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自身的音
期刊
摘要:达斡尔族的民间歌曲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数量众多,它集中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情感、性格与审美情趣。本文记述了著名达斡尔族民族音乐学家杨士清先生学习达斡尔族民歌的经历,同时对达斡尔族民歌的演唱风格、旋律特征加以阐述。  关键词:达斡尔族 杨士清 民歌  民族音乐学家杨士清,又名毕力扬.士清,达斡尔族,曾任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等。1958年毕业
期刊
摘要:歌仔戏自20世紀20年代在台湾宜兰县形成至今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它发源自闽南地区,经由移民传播到台湾。它曲调悠扬,易学易唱,朗朗上口,表演生动,成为闽台两地民众所喜爱的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电视歌仔戏的兴起是歌仔戏发展的里程碑,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促进了歌仔戏创作方式的变化,至今深深影响着歌仔戏的风格。杨丽花歌仔戏是电视歌仔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其艺术特征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加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