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教学互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要做到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对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手段,恰当把握时机,使课堂气氛活跃,发挥学生主动性,发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师生真正实现互动。
关键词:教师;课堂;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27-01
教学互动是一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学习的一方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技能,或者,探索以往不具备的现象等等的过程,教学互动不能独立完成,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互动可以始课堂活跃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
由此可见,课堂互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数学课也因为互动而散发出与其他课堂不一样的光芒,我就实习期间的见闻对课堂互动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具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互动需要老师情感的投入
1.保持专心,尊重学生是教学互动的前提。
课堂互动中有许多教学契机,抓准教学契机,善于用教学机智解决学生合理的问题是教师保证课堂互动有秩序,有效果的良好方式。比如在上次听四年级《角的认识》公开课上,当时学习周角,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那旋转很多圈的角是什么角?(有学生在底下说是旋转角、动态角)老师稍作停顿后说:“不要提没意义的问题。”便不再解释,教师课下不经想起,那不就是许多个周角吗。教师上课时要精神百倍,专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学生与教师思想不相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说法或提问,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关爱学生,深入了解是教学互动的基础。
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传教者,教师要转变角色,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伙伴,与学生打成一片,去参加小组的讨论,真正的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发展,有利于课堂互动中情感的交流,促进师生默契程度,关系近了,学生敢于表达,让老师在进行课堂互动中得到同学们更多的反馈,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满足,课堂更加活跃、生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公平、合理是课堂互动的原则。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样的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尽相同,后进生在一个团体中更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样每个学生都希望被肯定,后进生学习成绩不优异,心理自卑,逆反心理强,但是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护或一个被提问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并且得到肯定时学生内心会倍受鼓舞,从而因为一个老师普通的教学互动环节,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从自主学习中迎难而上,遇见问题善于请教周边的人,尽自己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良好的情境创设是师生互动的源泉
要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互动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低年级可以用简单故事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例如,森林里有许多动物,有10个动物要去小白兔家做客,在途中被大灰狼看见了,大灰狼抓走了三只小动物,就得意洋洋的离开了,作为小猎人你算一算有几只小动物到了小白兔家?分成四个小组,答对了的按照先后顺序选择交通工具去找大灰狼,交通工具有飞机、汽车、自行车和一双鞋子。学生一般都选择先进的交通工具,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也体现了学生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三、及时提出问题,把握沟通时机是师生互动的支柱
1.精心設计问题。
问题是数学教学课堂的灵魂,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做到为课堂互动服务,紧凑而简练,有针对性。所谓“跳一跳摘果子”,就是指问题的设置要接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不能太浅显,也不能太深,要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让课堂更精彩。
3.把握好沟通时机。
教师要把握课堂中抛出设计问题的时机。如有些问题学生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的点拨他们会更深入的记忆,这就是教师进行引导启发的好时机,抓住时机,恰到好处的引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将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简及易,或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大家一起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有效达成师生互动。
总之,数学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单方面传授知识,教学互动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或是情境、或是活动,或是巧设问题,使课堂变得与众不同,另外,教学互动不是只有课堂引入或偶然的时机才出现,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正如“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课堂互动使教学更精彩。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加强教学基本功锻炼,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多参与学生学习生活,做到知己知彼,从学生角度去研究教学策略,这样的师生才能相互配合,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查有良.“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1,4.
[2]李保强.师生互动的本质特点与外部表征[J].教育评论, 2001,2.
[3]程晓樵.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J].教育评论, 2001, 4.
[4]叶子,庞丽鹃.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 2001, 4.
[5]杨东平.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教育学卷) [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2.
关键词:教师;课堂;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27-01
教学互动是一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学习的一方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技能,或者,探索以往不具备的现象等等的过程,教学互动不能独立完成,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互动可以始课堂活跃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
由此可见,课堂互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数学课也因为互动而散发出与其他课堂不一样的光芒,我就实习期间的见闻对课堂互动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具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互动需要老师情感的投入
1.保持专心,尊重学生是教学互动的前提。
课堂互动中有许多教学契机,抓准教学契机,善于用教学机智解决学生合理的问题是教师保证课堂互动有秩序,有效果的良好方式。比如在上次听四年级《角的认识》公开课上,当时学习周角,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那旋转很多圈的角是什么角?(有学生在底下说是旋转角、动态角)老师稍作停顿后说:“不要提没意义的问题。”便不再解释,教师课下不经想起,那不就是许多个周角吗。教师上课时要精神百倍,专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学生与教师思想不相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说法或提问,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关爱学生,深入了解是教学互动的基础。
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传教者,教师要转变角色,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伙伴,与学生打成一片,去参加小组的讨论,真正的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发展,有利于课堂互动中情感的交流,促进师生默契程度,关系近了,学生敢于表达,让老师在进行课堂互动中得到同学们更多的反馈,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满足,课堂更加活跃、生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公平、合理是课堂互动的原则。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样的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尽相同,后进生在一个团体中更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样每个学生都希望被肯定,后进生学习成绩不优异,心理自卑,逆反心理强,但是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护或一个被提问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并且得到肯定时学生内心会倍受鼓舞,从而因为一个老师普通的教学互动环节,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从自主学习中迎难而上,遇见问题善于请教周边的人,尽自己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良好的情境创设是师生互动的源泉
要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互动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低年级可以用简单故事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例如,森林里有许多动物,有10个动物要去小白兔家做客,在途中被大灰狼看见了,大灰狼抓走了三只小动物,就得意洋洋的离开了,作为小猎人你算一算有几只小动物到了小白兔家?分成四个小组,答对了的按照先后顺序选择交通工具去找大灰狼,交通工具有飞机、汽车、自行车和一双鞋子。学生一般都选择先进的交通工具,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也体现了学生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三、及时提出问题,把握沟通时机是师生互动的支柱
1.精心設计问题。
问题是数学教学课堂的灵魂,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做到为课堂互动服务,紧凑而简练,有针对性。所谓“跳一跳摘果子”,就是指问题的设置要接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不能太浅显,也不能太深,要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让课堂更精彩。
3.把握好沟通时机。
教师要把握课堂中抛出设计问题的时机。如有些问题学生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的点拨他们会更深入的记忆,这就是教师进行引导启发的好时机,抓住时机,恰到好处的引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将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简及易,或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大家一起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有效达成师生互动。
总之,数学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单方面传授知识,教学互动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或是情境、或是活动,或是巧设问题,使课堂变得与众不同,另外,教学互动不是只有课堂引入或偶然的时机才出现,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正如“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课堂互动使教学更精彩。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加强教学基本功锻炼,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多参与学生学习生活,做到知己知彼,从学生角度去研究教学策略,这样的师生才能相互配合,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查有良.“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1,4.
[2]李保强.师生互动的本质特点与外部表征[J].教育评论, 2001,2.
[3]程晓樵.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J].教育评论, 2001, 4.
[4]叶子,庞丽鹃.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 2001, 4.
[5]杨东平.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教育学卷) [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