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告诉她,中国是高速发展中的一个古老国家。谭小梨说,但你有没有发现中国发展的两种速度?一切有关城市表面的建设都是突飞猛进的,比如她住的东四十条隔壁一条街的胡同说是规划进了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路线,六个河南民工扛着锤子利利索索三下五除二地就给拆了个一干二净,耗时仅半天。可她租的房子里的空调坏了打电话找人来修,拖拖拉拉过了三个礼拜才来个背小包的修理工。
“你去中国一个礼拜,可以写一本书,去一年可以写一篇文章,待到十年以上,就什么都不能写。你越进入一个文化,对概念化的东西会越觉得没意思。”
发表如此高见的人叫米歇尔·阿克曼,德国人,著名汉学家,是1975年最先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中的一个。去年,在离开了北京12年以后,他应邀归来,再次担任北京歌德学院院长,认识他以后,我们常常在一起谈论中国。
我的年轻的朋友谭小梨在北京过了一个秋天和一个冬天,交到一个中国女朋友,就是我,还交到一个中国男朋友,是我的一个朋友的朋友羚,所以这个在纽约大学修电影制作的ABC女孩决定用一部纪录片来表现这段充实混乱的中国生活——这个存在于她的血液却并不浸彻着她灵魂的“中国”。
小梨在美国长大,祖父母是广东人,他们和小梨的父亲终生用广东话交流,房间也保持了中式家具。长大的过程中,每个星期天上午小梨要同家人到唐人街的中餐馆吃叉烧包,喝铁观音,所以普通中国人的味觉她有,普通中国人味道她却没有。在这一次来到中国以前,她想象里的中国和真正的中国没有多大关系,她也没有觉得此番归来有何可煽情之处,因为你肯定没有办法向她解释清楚“落叶归根”的含义。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南部的小村庄,有个小女孩诞生了。她父母叫她小梨,希望她日后长得像小梨子般甜美可爱。出生后她就被带到外国一个著名大都会生长。
在小梨子诞生同一时间,在大海彼岸的海岛上,有个叫严羚的男孩正在收音机旁听音乐。21年后,她将会在大都会遇见他。
又同一时间,有个女孩正在她外祖父母称为东方巴黎的城市中的舞台上大放异彩。24年后她将会和小梨子相遇,将来大家称她为影子。
来到世上24年后,小梨子回到中国。命运让这三个人来到北京,在那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国家,这未来大都会中遇上。这是他们生命中的那一年的故事。”
这部起名《我的中国波希米亚们》纪录片有个配了上述画外音的开头,谭小梨亲手绘制了富有异国情调的动漫,色彩并非水墨的浓黑浅灰,而是油画的猩红瓦蓝,洋溢着旁观者的兴奋和好奇,就好像18世纪欧洲的一些小国家,有过长久的“中国热”:即使是割据的小国之君都要盖中国式的宫殿,穿中国式的绸缎。他们对中国的幻想还包括中国小美女,服装色彩古怪艳丽,精力旺盛动作美满的一群小个子姑娘……
在接下来的影片主体中,谭小梨讲述了我、她自己和她的男朋友羚三个人在北京这座古老新城中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事实上,这决不是影片的精彩之处,一则,我们三人都不是典型中国环境中的典型中国人,二来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个世界性的主题,并不具有典型的中国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是国际波希米亚而非中国波希米亚,我从不觉得中国真的存在着波希米亚这类人。
当谭小梨终日端着机器在北京的名胜和非名胜之间游荡,活生生的当下中国跃入镜头。要是谭小梨告诉东单大街上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想要拍他,那个人马上就会摆出受过表演训练的照相馆样子来,生怕没有表现出最完美的形象,所有这些中国化的细节都让“外宾”小梨觉得迷惑不已,她常常在POWER BOOK上给我们回放她一天的拍摄成果时,不住地问:“中国是什么呢?中国人是怎么样的呢?”
我告诉她,中国是高速发展中的一个古老国家。谭小梨说,但你有没有发现中国发展的两种速度?一切有关城市表面的建设都是突飞猛进的,比如她住的东四十条隔壁一条街的胡同说是规划进了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路线,六个河南民工扛着锤子利利索索三下五除二地就给拆了个一干二净,耗时仅半天。可她租的房子里的空调坏了打电话找人来修,拖拖拉拉过了三个礼拜才来个背小包的修理工等等。
三月初离开北京的时候,谭小梨同她的男朋友,即我的那个朋友的朋友羚分手了,这次来去匆匆的BROKE UP令谭小梨在纪录片末尾对着自己的镜头说出一句完整的北京话:北京并不很美,北京也不是那么的卫生,但它给我很强的刺激,让我产生很大的对生活的快乐的感觉。
五月底,我收到了粗剪的纪录片,我给周围许多人播放这些其实是“他人眼中的中国”的影像,就像我很喜爱有中国人血统却用英语写作的韩素音和谭恩美。与其说这些他们的观察角度多么新奇,不如说我们的观察过度匮乏。我们是多么不了解我们的“中国”啊。
七月中,《我的中国波希米亚们》被送去坎城角逐新人纪录片单元,最终落选。我从北京给小梨发了条短信如下,孟德斯鸠说:“我相信,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人。”
谭小梨在布鲁克林的深夜回复到,谁?孟德斯鸠?他怎么会知道的?我可不可以拍到他?
“你去中国一个礼拜,可以写一本书,去一年可以写一篇文章,待到十年以上,就什么都不能写。你越进入一个文化,对概念化的东西会越觉得没意思。”
发表如此高见的人叫米歇尔·阿克曼,德国人,著名汉学家,是1975年最先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中的一个。去年,在离开了北京12年以后,他应邀归来,再次担任北京歌德学院院长,认识他以后,我们常常在一起谈论中国。
我的年轻的朋友谭小梨在北京过了一个秋天和一个冬天,交到一个中国女朋友,就是我,还交到一个中国男朋友,是我的一个朋友的朋友羚,所以这个在纽约大学修电影制作的ABC女孩决定用一部纪录片来表现这段充实混乱的中国生活——这个存在于她的血液却并不浸彻着她灵魂的“中国”。
小梨在美国长大,祖父母是广东人,他们和小梨的父亲终生用广东话交流,房间也保持了中式家具。长大的过程中,每个星期天上午小梨要同家人到唐人街的中餐馆吃叉烧包,喝铁观音,所以普通中国人的味觉她有,普通中国人味道她却没有。在这一次来到中国以前,她想象里的中国和真正的中国没有多大关系,她也没有觉得此番归来有何可煽情之处,因为你肯定没有办法向她解释清楚“落叶归根”的含义。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南部的小村庄,有个小女孩诞生了。她父母叫她小梨,希望她日后长得像小梨子般甜美可爱。出生后她就被带到外国一个著名大都会生长。
在小梨子诞生同一时间,在大海彼岸的海岛上,有个叫严羚的男孩正在收音机旁听音乐。21年后,她将会在大都会遇见他。
又同一时间,有个女孩正在她外祖父母称为东方巴黎的城市中的舞台上大放异彩。24年后她将会和小梨子相遇,将来大家称她为影子。
来到世上24年后,小梨子回到中国。命运让这三个人来到北京,在那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国家,这未来大都会中遇上。这是他们生命中的那一年的故事。”
这部起名《我的中国波希米亚们》纪录片有个配了上述画外音的开头,谭小梨亲手绘制了富有异国情调的动漫,色彩并非水墨的浓黑浅灰,而是油画的猩红瓦蓝,洋溢着旁观者的兴奋和好奇,就好像18世纪欧洲的一些小国家,有过长久的“中国热”:即使是割据的小国之君都要盖中国式的宫殿,穿中国式的绸缎。他们对中国的幻想还包括中国小美女,服装色彩古怪艳丽,精力旺盛动作美满的一群小个子姑娘……
在接下来的影片主体中,谭小梨讲述了我、她自己和她的男朋友羚三个人在北京这座古老新城中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事实上,这决不是影片的精彩之处,一则,我们三人都不是典型中国环境中的典型中国人,二来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个世界性的主题,并不具有典型的中国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是国际波希米亚而非中国波希米亚,我从不觉得中国真的存在着波希米亚这类人。
当谭小梨终日端着机器在北京的名胜和非名胜之间游荡,活生生的当下中国跃入镜头。要是谭小梨告诉东单大街上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想要拍他,那个人马上就会摆出受过表演训练的照相馆样子来,生怕没有表现出最完美的形象,所有这些中国化的细节都让“外宾”小梨觉得迷惑不已,她常常在POWER BOOK上给我们回放她一天的拍摄成果时,不住地问:“中国是什么呢?中国人是怎么样的呢?”
我告诉她,中国是高速发展中的一个古老国家。谭小梨说,但你有没有发现中国发展的两种速度?一切有关城市表面的建设都是突飞猛进的,比如她住的东四十条隔壁一条街的胡同说是规划进了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路线,六个河南民工扛着锤子利利索索三下五除二地就给拆了个一干二净,耗时仅半天。可她租的房子里的空调坏了打电话找人来修,拖拖拉拉过了三个礼拜才来个背小包的修理工等等。
三月初离开北京的时候,谭小梨同她的男朋友,即我的那个朋友的朋友羚分手了,这次来去匆匆的BROKE UP令谭小梨在纪录片末尾对着自己的镜头说出一句完整的北京话:北京并不很美,北京也不是那么的卫生,但它给我很强的刺激,让我产生很大的对生活的快乐的感觉。
五月底,我收到了粗剪的纪录片,我给周围许多人播放这些其实是“他人眼中的中国”的影像,就像我很喜爱有中国人血统却用英语写作的韩素音和谭恩美。与其说这些他们的观察角度多么新奇,不如说我们的观察过度匮乏。我们是多么不了解我们的“中国”啊。
七月中,《我的中国波希米亚们》被送去坎城角逐新人纪录片单元,最终落选。我从北京给小梨发了条短信如下,孟德斯鸠说:“我相信,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人。”
谭小梨在布鲁克林的深夜回复到,谁?孟德斯鸠?他怎么会知道的?我可不可以拍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