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应担当起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责任,历史教师应适应时代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并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关键词:人格教育;历史教师;教学理念;教师素养
新课改呼唤着同时也在实践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可见,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行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然而,学校、社会、家庭都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表现为学生心灵的枯竭、思维的定式、人生态度的世俗化以及行为方式的畸形。这绝非非危言耸听,从2000年江苏金坛3名中学生自杀到浙江金华徐力杀母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已经给中国教育敲响了警钟,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也被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具有诸多优势的历史学科更应该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新形式也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师素养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唯一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阻碍了师生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使得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内心所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的设置等方面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坚持以情施教的原则,让学生融入历史,真正感受历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人格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以分层教学为原则,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应该正视学生在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在课堂问题的设置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考核等环节中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种进步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迁移到学生的人格品质中。
二、提高教师素养,展示人格魅力
和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家长恐怕就是老师,学生从开始上学起就对老师有着一种神秘的感受,老师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在与学生之间大量无意识的互相接触中,身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有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70%模仿于授课教师。可见,教师的素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优秀教师应该具有哪些优良的素养呢?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修养。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自觉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玲玲.“把课堂还给学生”理念下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模式创
新[J].世纪桥,2010(3).
[3]白幼蒂,李和平.分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J].学科教育,2000(9).
[4]黄志.外树形象,内强素质[J].当代教育之窗,2008(12).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人格教育;历史教师;教学理念;教师素养
新课改呼唤着同时也在实践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可见,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行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然而,学校、社会、家庭都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表现为学生心灵的枯竭、思维的定式、人生态度的世俗化以及行为方式的畸形。这绝非非危言耸听,从2000年江苏金坛3名中学生自杀到浙江金华徐力杀母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已经给中国教育敲响了警钟,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也被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具有诸多优势的历史学科更应该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新形式也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师素养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唯一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阻碍了师生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使得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内心所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而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的设置等方面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坚持以情施教的原则,让学生融入历史,真正感受历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人格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以分层教学为原则,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应该正视学生在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在课堂问题的设置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考核等环节中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种进步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迁移到学生的人格品质中。
二、提高教师素养,展示人格魅力
和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家长恐怕就是老师,学生从开始上学起就对老师有着一种神秘的感受,老师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在与学生之间大量无意识的互相接触中,身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有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70%模仿于授课教师。可见,教师的素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优秀教师应该具有哪些优良的素养呢?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修养。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自觉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玲玲.“把课堂还给学生”理念下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模式创
新[J].世纪桥,2010(3).
[3]白幼蒂,李和平.分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J].学科教育,2000(9).
[4]黄志.外树形象,内强素质[J].当代教育之窗,2008(12).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