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进而对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目标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产生怎样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本文拟予以探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目前主流的企业理论是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契约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合约的结果,是要素所有者之间为降低财产权的交易成本形成的一种方式和结果。签约人对自己投入要素的产权交易结果形成了企业所有权。基于对权力来源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主流企业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主流企业理论主张资本强权观,认为非人力资本所有权能够无条件地给其所有者带来某种控制其它要素所有者的权力。人力资本所有者则获取固定合同收入,接受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监督,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服务的。在企业中,股东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为股东获取利益。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仅是股东的,也是其他与企业存在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的个体和群体的,所有这些个体和群体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股权资本,而是由股权资本、债务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资本共同组成的。股权资本所有者从公司获得红利,债权资本所有者从公司获得利息,人力资本所有者(经理和员工)从公司获得工资和其它报酬,而客户和供应商从与公司的交易中获得利益,政府和社区及社会公众直接从公司获得公共利益,如税收、公共效用等。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使所有利益相关者最大限度获得利益。企业的财务行为与财务关系围绕相关利益集团均衡展开,不仅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能实现社会效益,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既兼顾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又体现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它符合时代的特征,是未来企业理论的主流,公司治理的基石,同时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传统财务管理目标评析
1、无法根本解决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由于各利益主体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力不对等,拥有更大权力的一方或拥有信息优势一方就可能为了自己利益而侵害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股东作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本主体则利小势微,其利益易受到股东的侵害。股东内部也普遍存在大股东控制小股东现象,小股东的利益难以保障。企业经营者由于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而损害股东的利益。企业员工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根本没有地位可言,其利益得不到保证,当企业破产倒闭时,受害最大的就是企业员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也是明显的,如偷税漏税、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这些利益冲突在股东利益至上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2、增加了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协调成本。在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冲突时,为了股东利益,为了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需要在各利益相关者间进行利益协调,这无形中增加了协调成本。如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如注册会计师审计费用等),债权人的风险成本,政府的监督和管制成本,社会公众的安全成本(如质量、环境等),经营中的制度成本等。而这些成本的增加,自然会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减少,甚至得不到保障。更甚的是,有时虽然付出了利益协调成本,但不一定能到达预期目的。如现在的煤矿企业,矿主受利益驱动,不重视生产安全,不考虑员工利益,屡出事故。虽然付出了安全检查、监督等利益协调成本,但并没到达预期目标。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1、对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
作为科学可行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能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可使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价、控制和追溯责任的指标体系。虽然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比传统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以股东为主导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更符合现代企业理论,但它本身却存在不科学、合理之处。
①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不可能实现。在企业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是趋同的,往往是背离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为实现某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很可能会使其它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要实现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很少有一项财务政策或财务决策都能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借贷资金进行项目投资,要获得更大的收益必须要承担相应更大的风险,但这会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向政府交税,必然会减少股东的利益;在环境污染治理上节约,侵害了社会公众利益;给经营者和员工更多的报酬,会减少股东的利益等等。以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作为目标,本身就不现实,也没有任何意义。
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只能均衡。在企业经营中,存在利益冲突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获取利益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根据博弈理论,当事人各方最终所实现的是一种利益均衡而不是最大。同样,在财务管理中也只能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均衡,达到各方都“满意”的程度。
③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不可操作性。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立足点。要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应该是可量化的指标,是可以进行评价、控制和追溯责任的指标体系。否则,便不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根本冲突,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如何体现?如何衡量?以什么为标准?如何控制?如何考评?等等。这些都是难以甚至不能解决的,失去了进行操作的基础。
2、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①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符合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从股东看,随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股东凭借投入的物质资本所获收益就越多。从债权人看,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和现金的流入,企业偿债能力增加,能够及时足额地完成对债权人的清偿,保证了债权人的利益。从经营者和员工看,企业价值增加,体现了经营者和员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人力资本报酬增加,由于企业破产倒闭等而带来的经营者和员工下岗风险与再就业成本就随之减少,经营者和员工的晋升、培训、工作环境改善等也才有可能。从政府看,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和现金的流入,企业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各种税收才会及时足额缴纳,也才有能力承担各种政治责任。从客户看,只有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满足其相应的利益需要。如高 质量产品的提供,企业信用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等。从社会看,也只有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才使企业有能力支付社会责任费用,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如各项公益事业,环保的投入,节约资源,发展社区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利于各利益主体利益的实现,从根本保障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
②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使企业的预期价值不断增加,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不但能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求,还能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能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基于各利益主体在企业中的利益冲突,任何利益主体一方要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势必影响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易使各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现时利益陷入对企业现有价值的分配冲突,而不是依赖企业的发展带来价值的不断增加来保障自身利益,最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各利益相关者都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因为只有企业的价值增加了,“蛋糕”做大了,自己可得利益才有保障。这样,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趋向一致,减少了在企业发展中各利益主体的冲突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④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仅只重视或基本只重视企业的经济价值,而对企业的社会价值重视不够,甚至根本没有考虑。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应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这部分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如环保、社区建设、公益事业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包含的内容比传统的企业价值更丰富,更广泛。除了企业经济价值外,还有企业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体现了企业对社会除了经济贡献以外的其他各种贡献,包括文化贡献、民族贡献、环保节能贡献、社区贡献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但能满足企业经济利益提高的需要,还能满足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⑤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可量化,便于操作。财务管理目标可量化,能操作是其基本要求之一。企业经济价值可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相对价值模型等进行评估。而社会价值则可以通过构建一系列的指标进行衡量,如社会贡献率等。
总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够正确处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符合现代企业理论和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应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目前主流的企业理论是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契约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合约的结果,是要素所有者之间为降低财产权的交易成本形成的一种方式和结果。签约人对自己投入要素的产权交易结果形成了企业所有权。基于对权力来源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主流企业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主流企业理论主张资本强权观,认为非人力资本所有权能够无条件地给其所有者带来某种控制其它要素所有者的权力。人力资本所有者则获取固定合同收入,接受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监督,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服务的。在企业中,股东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为股东获取利益。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仅是股东的,也是其他与企业存在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的个体和群体的,所有这些个体和群体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股权资本,而是由股权资本、债务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资本共同组成的。股权资本所有者从公司获得红利,债权资本所有者从公司获得利息,人力资本所有者(经理和员工)从公司获得工资和其它报酬,而客户和供应商从与公司的交易中获得利益,政府和社区及社会公众直接从公司获得公共利益,如税收、公共效用等。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使所有利益相关者最大限度获得利益。企业的财务行为与财务关系围绕相关利益集团均衡展开,不仅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能实现社会效益,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既兼顾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又体现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它符合时代的特征,是未来企业理论的主流,公司治理的基石,同时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传统财务管理目标评析
1、无法根本解决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冲突。由于各利益主体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力不对等,拥有更大权力的一方或拥有信息优势一方就可能为了自己利益而侵害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股东作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本主体则利小势微,其利益易受到股东的侵害。股东内部也普遍存在大股东控制小股东现象,小股东的利益难以保障。企业经营者由于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而损害股东的利益。企业员工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根本没有地位可言,其利益得不到保证,当企业破产倒闭时,受害最大的就是企业员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也是明显的,如偷税漏税、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这些利益冲突在股东利益至上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2、增加了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协调成本。在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冲突时,为了股东利益,为了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需要在各利益相关者间进行利益协调,这无形中增加了协调成本。如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如注册会计师审计费用等),债权人的风险成本,政府的监督和管制成本,社会公众的安全成本(如质量、环境等),经营中的制度成本等。而这些成本的增加,自然会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减少,甚至得不到保障。更甚的是,有时虽然付出了利益协调成本,但不一定能到达预期目的。如现在的煤矿企业,矿主受利益驱动,不重视生产安全,不考虑员工利益,屡出事故。虽然付出了安全检查、监督等利益协调成本,但并没到达预期目标。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1、对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
作为科学可行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能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可使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价、控制和追溯责任的指标体系。虽然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比传统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以股东为主导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更符合现代企业理论,但它本身却存在不科学、合理之处。
①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不可能实现。在企业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是趋同的,往往是背离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为实现某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很可能会使其它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要实现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很少有一项财务政策或财务决策都能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借贷资金进行项目投资,要获得更大的收益必须要承担相应更大的风险,但这会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向政府交税,必然会减少股东的利益;在环境污染治理上节约,侵害了社会公众利益;给经营者和员工更多的报酬,会减少股东的利益等等。以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作为目标,本身就不现实,也没有任何意义。
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只能均衡。在企业经营中,存在利益冲突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获取利益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根据博弈理论,当事人各方最终所实现的是一种利益均衡而不是最大。同样,在财务管理中也只能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均衡,达到各方都“满意”的程度。
③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不可操作性。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立足点。要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应该是可量化的指标,是可以进行评价、控制和追溯责任的指标体系。否则,便不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根本冲突,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如何体现?如何衡量?以什么为标准?如何控制?如何考评?等等。这些都是难以甚至不能解决的,失去了进行操作的基础。
2、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①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符合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从股东看,随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股东凭借投入的物质资本所获收益就越多。从债权人看,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和现金的流入,企业偿债能力增加,能够及时足额地完成对债权人的清偿,保证了债权人的利益。从经营者和员工看,企业价值增加,体现了经营者和员工投入的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人力资本报酬增加,由于企业破产倒闭等而带来的经营者和员工下岗风险与再就业成本就随之减少,经营者和员工的晋升、培训、工作环境改善等也才有可能。从政府看,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和现金的流入,企业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各种税收才会及时足额缴纳,也才有能力承担各种政治责任。从客户看,只有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满足其相应的利益需要。如高 质量产品的提供,企业信用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等。从社会看,也只有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才使企业有能力支付社会责任费用,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如各项公益事业,环保的投入,节约资源,发展社区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利于各利益主体利益的实现,从根本保障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
②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使企业的预期价值不断增加,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不但能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求,还能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能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基于各利益主体在企业中的利益冲突,任何利益主体一方要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势必影响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易使各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现时利益陷入对企业现有价值的分配冲突,而不是依赖企业的发展带来价值的不断增加来保障自身利益,最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各利益相关者都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因为只有企业的价值增加了,“蛋糕”做大了,自己可得利益才有保障。这样,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目标趋向一致,减少了在企业发展中各利益主体的冲突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④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仅只重视或基本只重视企业的经济价值,而对企业的社会价值重视不够,甚至根本没有考虑。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应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这部分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如环保、社区建设、公益事业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包含的内容比传统的企业价值更丰富,更广泛。除了企业经济价值外,还有企业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体现了企业对社会除了经济贡献以外的其他各种贡献,包括文化贡献、民族贡献、环保节能贡献、社区贡献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但能满足企业经济利益提高的需要,还能满足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⑤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可量化,便于操作。财务管理目标可量化,能操作是其基本要求之一。企业经济价值可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相对价值模型等进行评估。而社会价值则可以通过构建一系列的指标进行衡量,如社会贡献率等。
总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够正确处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符合现代企业理论和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应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