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读教育下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oqy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学习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不亲自经历体验,不把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就不是真的科学学习,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耕读教育中身体力行的勤奋,知行合一的实践,正好契合了小学科学学习的要求,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耕读教育;探究能力;小学科学
  中国的耕读文化、耕读教育历史非常悠久,从《论语》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到20世纪60年代“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耕读学校,没有不深入人心,不对人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实,我们仔细审视耕读文化的发展,就不难剥离出“耕读”其中的一部分内涵——要读书还得要劳动,要动手还得要动脑,要理论还得要实践。而这个内涵,正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的内容。
  “耕读”情境,培养兴趣
  对于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兴趣才是着手点,才是重中之重,而真正“能力”的大小、高低却在其次。学生有了兴趣,他们自会去主动地觀察、思考,去想、去做,然后慢慢地养成习惯,最后能力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而“耕读”这样的教学情境,就是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带到开放的自然中,从抽象的“读”到具体形象的“耕”,这些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植物的叶》一节的探究中,第一个教学活动,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个袋子,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教室,去校园的各个地方搜集尽可能多的植物的叶子。第二个教学安排,教师把学生集中在操场一隅,要求每个小组要把袋子里的树叶进行分类,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植物叶子分类的方法。接下来,再引导学生从每一种叶子里挑选一片完好的叶子,观察不同种类叶子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观察叶子的三个组成部分。
  这节课,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观察图片或者阅读文字,而是把课堂设置在开放的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观察真正的叶子。这样不用说让学生去做什么,单单是如此开放的“耕读”教学情境,就足以让学生情绪兴奋、思维活跃。
  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耕读最大的特点是知行合一,这也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最简单但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只是灌输给学生科学的结论,那么课堂效率将是非常不理想的。因为这样的灌输浇灭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剥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机会。所以,科学学习必须知行合一,让学生“知”更得让学生“行”,而且很多时候“行”会引导学生“知”的兴趣。
  在探究小学科学《种子的萌芽》一课中,在这节课大约前一周,教师就已经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发放几粒蚕豆的种子,要求学生种植蚕豆,并想办法观察蚕豆萌芽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记录的方式,可以写文字,可以画图片,还可以照相。上课,教师要求四个小组把种植蚕豆的花盆搬到教室里,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述、展示自己小组种植以及观察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出示浸泡两天的蚕豆,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并利用动画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种子各部分的发育结构。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蚕豆的种子,探究种子萌芽的奥秘,所有的一切过程,始终贯穿着“知行合一”的“耕读”理念。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知”必须以“行”做目的,“行”必须以“知”做指导。
  关注社会,经世致用
  中国古训“耕读传家”,“耕”我们要谋生,要养家糊口。“读”我们要知诗书达礼,要知理懂法。的确,“耕”“读”结合才能传家,既“耕”又“读”才能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才是“耕读”的真正内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科学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探究,把科学活动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有意义。
  在探究小学科学《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个调查小组,包括植物与人类关系调查组、动物与人类关系调查组。调查的内容,包括植物有什么价值、我国植物面临着哪些破坏、有哪些动物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下问题: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植物、动物,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做拓展探究:依据调查,你对我国动植物保护能够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无论是我们的耕读教育,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的目的都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社会立足,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以耕读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以自然现象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相关的常识性科学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耕读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做一做、玩一玩,动动手、动动脑,这样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并逐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文焕.略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中华少年,2018(32).
  [2]姚伟峰.在情境中探究
其他文献
梅花鹿是经济动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鹿产品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因此,梅花鹿的饲养量也不断增加。同时梅花鹿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由于梅花鹿的野性还没有完全退
摘要: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窗口,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窗口,它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解题的成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教学中忽视了审题现象的大有人存在。本文以一道错解题为例,剖析原因,提出策略建构:重视审题教学,掌握审题方法,呈现审题过程,评价审题成效。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养成审题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审题的素养。  关键词:审题;方法;过程;成效  审题的重要性,老师们口头上都很认可,可实际的教学却不是这样,要
杀虫药是指能杀灭动物体内寄生虫以及蜱、螨、虱、蚤、蚊、蝇等动物体外寄生虫的药物。体外寄生虫对动物危害很大,可引起贫血、生长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皮、毛质量受影
在封建社会,狍是皇家的主要狩猎动物,也是皇族贵人最喜食的野味佳肴。狍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阳,能提高记忆力,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强身健体。
随着畜禽养殖方式的逐渐改变,畜禽养殖由散养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规模化养殖不仅在当今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发病情况某养猪场是我市有名的养猪基地,生产条件好,常规免疫密度均达95%以上,饲养量达4.5万头,猪场周围塘沟水网纵横,敞开式猪舍密集。夏季我市气温基本维持在30℃左右,非
1猪又称猪肺疫。潜伏期1—5天,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最急性型俗称“锁喉风”,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病程稍长、病状明显的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呼吸困难,心跳
1环境污染的特点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大气、水、土壤、食物等多种途径危及整个畜禽群,在较短时间内,使整个鸡场和猪场的动物同时受到危害。甚至有的化学物质、致病性细菌、病毒可
1疾病1.1母猪持续感染与垂直传播目前,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猪可以终生带毒、排毒,为猪瘟病毒的主要传播源。胎盘感染后,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出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他的校长。”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校长关联着学校的发展,新时代校长的素养影响着教育的未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