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边活动全方位合力的结果,是一个极带综合性的课题。只有满腔热忱地去反复探索、实践、研究,兢兢业业流出辛勤的汗滴、心血,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课堂效率;探索;质疑;鉴赏能力;参与意识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研讨。在摸索过程中,我有一些拙见,提出愿与同仁共商榷。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导”能生趣
如我在教学《邓稼先》时,由林彪害怕原子弹→抗美援朝胜利的影响力→毛主席从这次战争后一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爆炸)才开怀大笑过,导人课文,突出了民族自卫武器的意义,所写人物的价值,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快速阅读中,虽然篇幅长,同学们都能很投入。
2.“情”能增趣
语言文学本身就是情感的艺术,它波动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学中挖掘情感,饱含激情,朗读时真情投入(有时学生读,自己也读)。会形成感情的共鸣,产生出“情”趣。
3.“变”能求趣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丰富多彩,应尽量使教学的设计新颖一些。新颖激发好奇,好奇是求知的源动力,新颖是好奇的保护伞。还需正确理解读写听说的能力形成过程及关系,一些写作可由说的训练切人,如通过辩论等激活学生思维,丰富了写作素材后进入写作,可使写作成为吐心中“块垒”的载体。
二、还学生以主体的地位
1.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获取知识和取得学习方法与不断探索过程。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要鼓励质疑争辩,鼓励积极思维,鼓励大胆表达见解,鼓励主动探索,培养辨别鉴赏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坚持启发式教学。如教苏询《六国论》,李祯可将其与苏辙《六国论》,李帧《六国论》作比较,比较文章的优劣处,形成从不同角度作出对事物不同认识,还可讨论“秦统一六国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以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3.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在赏析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时,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理解。如有的同学认为“直”字表明诗人王维正直不阿的人品,“圆”字则暗指当时社会官场上大多数人的圆滑世故,随即又有同学进一步指出大漠中的孤烟是形容王维的刚正使得他在当时颇受排挤,孤立无援却仍不改初衷的高贵节操;而长河里的落日则比喻腐朽势力们已是夕阳近黄昏了,预示了他们已经衰颓败落的结局。我大大地表扬了学生们能说出这些任何资料上都没有的新颖见解,这样也正好满足了学生成功的需要。
4.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总会碰到一些学生的“怪”问题,这些“怪”问题有时会给教学带来一点冲击,有时却会给教学引向深入。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善于诱导。同时,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利于问题的萌芽、成长。如对《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性格的分析,诱導对其“才气”的挖掘,才利于正确地认识宝玉的性格。应倍加珍惜爱护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的“星星之火”,培养出积极配合的群体,带动更多同学,形成参与合力。
三、习惯培养是保障
习惯是一种起着主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好习惯受益终身。多数后进生主要是由于习惯差形成的。素质教育从习惯抓起,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积极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通过预习,解决了字词障碍,思索了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课堂上的有的放矢。当然,还应培养学生勤学、多思、好问的习惯,多读多写,认真书写的习惯,上好每一堂课的习惯。有了这些习惯,才能较好地保证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形成运用语文的技能技巧。
四、坚持大语文教育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关心身边事,关心学校事,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有了这些关心,才易造就社会的人,情感的人,才易将语文的学习放入更广阔的天地,才易让学生真切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才易形成学习的动力,树立学习的志向,“非学元以广才,非志元以成学。”在志的激发下才易形成强劲的向上力。还应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甚至反向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辩的能力,鼓励学生形成有独创性见解,真正体现语文的鲜活多彩的特点,显现了文学科固有的吸引力。
当然,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边活动全方位合力的结果,是一个极带综合性的课题。只有满腔热忱地去反复探索、实践、研究,兢兢业业流出辛勤的汗滴、心血,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课堂效率;探索;质疑;鉴赏能力;参与意识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研讨。在摸索过程中,我有一些拙见,提出愿与同仁共商榷。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导”能生趣
如我在教学《邓稼先》时,由林彪害怕原子弹→抗美援朝胜利的影响力→毛主席从这次战争后一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爆炸)才开怀大笑过,导人课文,突出了民族自卫武器的意义,所写人物的价值,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快速阅读中,虽然篇幅长,同学们都能很投入。
2.“情”能增趣
语言文学本身就是情感的艺术,它波动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学中挖掘情感,饱含激情,朗读时真情投入(有时学生读,自己也读)。会形成感情的共鸣,产生出“情”趣。
3.“变”能求趣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丰富多彩,应尽量使教学的设计新颖一些。新颖激发好奇,好奇是求知的源动力,新颖是好奇的保护伞。还需正确理解读写听说的能力形成过程及关系,一些写作可由说的训练切人,如通过辩论等激活学生思维,丰富了写作素材后进入写作,可使写作成为吐心中“块垒”的载体。
二、还学生以主体的地位
1.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获取知识和取得学习方法与不断探索过程。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要鼓励质疑争辩,鼓励积极思维,鼓励大胆表达见解,鼓励主动探索,培养辨别鉴赏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坚持启发式教学。如教苏询《六国论》,李祯可将其与苏辙《六国论》,李帧《六国论》作比较,比较文章的优劣处,形成从不同角度作出对事物不同认识,还可讨论“秦统一六国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以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3.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在赏析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时,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理解。如有的同学认为“直”字表明诗人王维正直不阿的人品,“圆”字则暗指当时社会官场上大多数人的圆滑世故,随即又有同学进一步指出大漠中的孤烟是形容王维的刚正使得他在当时颇受排挤,孤立无援却仍不改初衷的高贵节操;而长河里的落日则比喻腐朽势力们已是夕阳近黄昏了,预示了他们已经衰颓败落的结局。我大大地表扬了学生们能说出这些任何资料上都没有的新颖见解,这样也正好满足了学生成功的需要。
4.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总会碰到一些学生的“怪”问题,这些“怪”问题有时会给教学带来一点冲击,有时却会给教学引向深入。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善于诱导。同时,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利于问题的萌芽、成长。如对《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性格的分析,诱導对其“才气”的挖掘,才利于正确地认识宝玉的性格。应倍加珍惜爱护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的“星星之火”,培养出积极配合的群体,带动更多同学,形成参与合力。
三、习惯培养是保障
习惯是一种起着主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好习惯受益终身。多数后进生主要是由于习惯差形成的。素质教育从习惯抓起,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积极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通过预习,解决了字词障碍,思索了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课堂上的有的放矢。当然,还应培养学生勤学、多思、好问的习惯,多读多写,认真书写的习惯,上好每一堂课的习惯。有了这些习惯,才能较好地保证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形成运用语文的技能技巧。
四、坚持大语文教育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关心身边事,关心学校事,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有了这些关心,才易造就社会的人,情感的人,才易将语文的学习放入更广阔的天地,才易让学生真切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才易形成学习的动力,树立学习的志向,“非学元以广才,非志元以成学。”在志的激发下才易形成强劲的向上力。还应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甚至反向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辩的能力,鼓励学生形成有独创性见解,真正体现语文的鲜活多彩的特点,显现了文学科固有的吸引力。
当然,课堂效率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边活动全方位合力的结果,是一个极带综合性的课题。只有满腔热忱地去反复探索、实践、研究,兢兢业业流出辛勤的汗滴、心血,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