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活动中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互动关系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e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谁就能够与历史同向共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切实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在历史的发展中永葆生机活力,引领历史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辟走向民族复兴光辉道路的历史过程可以展开为三个互为中介的环节: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取得领导地位是以人民群众的选择为中介的;人民群众在历史中实现主体作用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间血肉联系的形成和巩固是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历史的展开为中介的。
  关键词: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党的历史;初心使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1)05-0013-08
  中國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伟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在于其所开辟的一条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回顾党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开辟的;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是可以脱离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单独存在的组织属性,只有通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性质和宗旨才能够得以保持和彰显;同样,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是在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历史展开中锻造的,也必将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而愈发牢不可破。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必须弄清楚谁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历史,有什么样的主体观就会有相应的历史观”[1]。自从历史意识经由基督教引入西方思想之后,造物主的观念取代了古希腊自然观念的目的理性,世间万物的生成变化不再被看作是由于始基聚散导致的结果,而是被视为造物主第一推动作用的延续;运动流变也不再被看作是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是一个朝向终极目的的运动过程。“这种历史目的论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一个回归上帝之城的目的论过程,是上帝给予了人类历史以意义,上帝成了历史发展的原因,成了历史意义的依归。”[2]对于历史创造者的不同解释往往构成现实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基石,唯心史观将历史视为神或者精英的创造物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特定阶级的统治服务的。由于历史的意义是由造物主所赋予的,这样按照上帝旨意所安排的政治制度和世袭权利就都成为了不可变更的永恒,君主代表神的意志对尘世进行统治,因而其统治的内容就是尘世间的人们必须无条件地加以接受。
  随着近代资产阶级的崛起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物理学的机械因果观念在社会历史领域取代了目的论。按照这种观念,具有广延的物质世界与主观的精神世界分离了,这不仅意味着主体成为了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旁观者而非行动者,而且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有机关联被切断了,一个个的个体成为了孤立的原子。作为原子的个体的主体性受制于市场运作的自发性,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觉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被认为像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必然性和永恒性,因为只有这样的原则才能为不同主体所共同接受和遵守。于是,主体就成为了一种静观的功能性的逻辑结构。等价交换以认识标准的客观一致为前提,而认识的客观性要求认知主体的一致性,于是乎不同主体间的差异性被抹平了,换言之,主体的特殊性只体现为可被客观计量的量的差异性。大量堆积的商品取代了上帝的位置成为了新的宗教崇拜对象,商品形式的逻辑则成为了永恒不变的“科学”定律,人类历史似乎终结在了自由市场经济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现代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古代的命运一样。这种决定命运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了,人们无法摆脱它。”[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看待历史创造者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唯心史观的历史解释归根到底不过是特定主体意识建构的观念,而并非是自在存在及自我发展的客观之物,因而这种本质上是主观意识的构成物是无法为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奠定基础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历史的统一性奠基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传承之中。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因而是在历史前进过程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物质力量。如此一来,历史的创造者不再是一个被逻辑设定的功能主体,而是一个不能够被抽象概念吞没的有血有肉的现实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揭示出人民群众也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当然,人民群众并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制约的。历史上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都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统治,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步,但是由于它们都不是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的代表者,都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社会改造方案,因此它们的斗争果实都总是为新的剥削阶级所窃取。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使得生产力获得了空前地发展,迅猛发展的生产力本身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的否定性要素,储存着开辟下一个历史环节的巨大潜能。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具有社会属性,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属性的不断扩大,但是这在根本上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具有不可化约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更加尖锐和激化。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所以发展着的生产力就是指向资产阶级的武器。“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4]38无产阶级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的主体处于历史的生成之中而非超越于历史之外。因此,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规律得以贯通,科学地回答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依靠力量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在于将人从物的异化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2.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根本的共在关系
  在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之前,以往的任何政党都只是社会特殊利益的代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处于相互对立和竞争的关系,因而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的社会。资本的本性在于追逐利益,为了利益可以突破一切价值原则和底线,因此在资本逻辑占支配地位的社会要提出任何普遍的价值原则在实质上都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是在对于资本主义原则的批判中揭示出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决定的。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其本身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因而是最有前途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因而具有最坚定的革命性和大公无私的品质;无产阶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承担着整个社会的苦难,如果不把整个社会的成员从不合理的制度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因此,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终极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奋斗的出发点是实现社会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其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阶级性和政治性上与其他政党具有本质的区别。
  无产阶级革命要能够发生需要革命主体的觉醒,而革命的主体要自觉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教育。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工人与工人之间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因而不能够联合为一个阶级而行动。“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5]全世界的无产者能够联合起来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所处地位的一致性,因而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是本质性的共在关系,是一种在群众的历史活动中内生出来的关系,而不是依靠外在力量或者资本强加于其上的关系。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的各种政党和政治组织由于受限于其特殊的经济地位,因而无法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无力终结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6]15党与群众的关系是规定党的本质的关系,是确定我们党“为何而生、因何而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要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立场问题,就应当到党与群众的关系中去寻找答案。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型政党,只有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才能正确定位和认识自身,也只有在为人民利益奋斗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身。正是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生机所在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树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最初只有53名党员的小党派发展到如今拥有9 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是由于党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所以党的事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就是具有远大前途的历史的事业;正是由于党的奋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所以党的事业能够汇聚起排山倒海的洪荒之力,能够在乘风破浪中不断前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正是人民群众这个中介性的环节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生机活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47中国共产党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从而激发出自己的历史潜力。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也正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幸福生活的过程。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的历史,同时看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以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拓史。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就体现在其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活动之中,就体现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之中,就体现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接续奋斗之中。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这一切伟大成就的取得如果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是无从谈起的。“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夠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6]15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谁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大革命之所以能够以远远超过辛亥革命的规模和完全不同的形式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场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人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红色根据地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使劳苦大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翻了身,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他们拥党拥军、参军支前,形成了党和红军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成为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中流砥柱,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抗战胜利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民主政权建设与国统区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和通货膨胀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中国人民看清楚了两个政党和两个政权孰优孰劣,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全国性的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主人翁精神的鼓舞下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热情高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迅速赶上时代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结出的累累硕果无不凝结着亿万群众的智慧、勇气和汗水。    二、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历史前进
   1.群众自觉意识的觉醒需要先进思想的引领
  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到它以前就已经存在并发挥作用,只不过相对于历史中的人们来说这种规律还是不为人知的自在的存在,此时的历史发展也就只是自在地发展。要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就需要思想环节的介入,如果不经由科学的研究和思考,就看不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历史就必须仰仗于一个对于历史发展的深层结构做出科学解释与说明的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工具。首先,科学理论必须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进行概括和提炼方能构成体系。如果一个理论的前提是未经实践检验的,那么由此前提出发演绎出的结论就难免发生偏误。马克思主义不像唯心史观那样从抽象的前提出发进行思辨,而是将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作为解释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避免了唯心史观沦为空谈与玄想的命运。其次,特定阶级的历史观是从特定的视角与立场出发观察解释历史的,因而都不可避免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是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观察历史的,由于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局限,其立场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因而更能够真正客观、完整、辩证地看待历史。最后,马克思主义系统阐述了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和历史作用,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由于揭示了历史运动的真正主体,因而能够唤起人民群众承担起历史使命,实现历史发展的必然与自由的统一。
  改变物质的世界只能依靠物质的力量,“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11只有人民性的理论才能够真正启发和动员群众,才能转化为改变不合理社会现实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而且在于其基于历史规律的揭示为人民指明了一条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光明道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早已存在,但是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未能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无法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的关键一步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思想的环节介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8]198,从而使得社会主义运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自在走向自为。
   2.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离不开先锋队组织的领导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9]320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还指明了无产阶级是实现这一伟大革命变革的物质力量。在现实历史情境中,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的工人自发地只能达到工联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意识水平,他们无法超越自己的经验范围而达到对于自身真实处境的洞察。因此,在无产阶级上升为革命主体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中介性的环节,即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工人群众的教育和领导。要使得工人群众超越出经验意识就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规律的知识灌输到工人的头脑之中。工人阶级只有在具备了科学理论的武装之后才可能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并为之采取革命的行动。正是由于共产党这个先锋队组织的存在才使得工人阶级的斗争由自发走向自觉成为可能。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其思想和行动体现着对于历史规律的自觉,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这个先锋队组织的中介作用实现的。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是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带来的。诚然,近代以来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沉重的压迫曾激起受压迫者无数次的激烈反抗,但是这些反抗为何没有开辟出崭新的历史环节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科学的理论帮助中国人民认清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在历史中的方位。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都有振兴中华、救民倒悬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及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他们并没有找到实现愿望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其愿望也就仅仅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0]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各种外来思潮的反复比较鉴别之后最终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和革命性所折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开始尝试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求索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正确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使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6]15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之实现活动的组织载体,肩负着唤起和领导人民为实现自身幸福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就在于这个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意味着党在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以之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3.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87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历史活动归根到底是群众的活动,因此谁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谁就真正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人民群众既是现实历史的承担者又是未来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9]29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人民自觉地将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活动的目的,中国历史的发展由自发走向了自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异常强大的国内外敌人,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同志说:“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11]共产党干革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然能够得到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一步步由弱变强并最终战胜实力强大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得到了劳苦大众的拥护和支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当家做主的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設之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国家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是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公式,“摸着石头过河”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新东西都是首先由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都是群众的发明创造,都凝结着群众的智慧和汗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此深有感触,他在会见外宾时说道:“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他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12]272事实上,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还是乡镇企业都是基层群众和农民自己的创造发明。世纪之交,面对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思考和认真总结苏东剧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他进一步强调:“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1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要始终尊重群众的创造主体地位,就要始终致力于人民利益的实现。进入新世纪,面对着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这一郑重承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进。    三、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坚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
  人民群众只有在认识和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会具有历史活动的自觉,才能够遵循历史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人民群众要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的教育和领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使得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真正成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党来自人民而又在阶级意识、思想觉悟、革命意志、牺牲精神等方面高于人民,因而她能成为先锋队和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运动的正确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必然要产生代表历史未来的先进阶级,而先进阶级又会孕育和创生自觉到本阶级历史使命的先进分子,成为引领历史前进方向的旗帜。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就是从苦难深重的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涌现出来的先锋队组织,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百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天换地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统一,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发展道路的统一。归根到底,实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统一,深层地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通过党的领导实现的,党的历史地位是人民赋予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赢得未来,就不能失去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历史活动开端处的意义关怀,决定着历史活动的朝向;历史活动行进中的规律把握,决定着历史活动的成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8]261为什么“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呢?因为历史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只有认真地学习研究历史才能够把握住贯穿于其中的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谋划未来,也才能够在对未来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中更好地指导当下的实践。离开了对于历史规律的把握,党就不能带领人民自由自觉地进行实践活动,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实现就成为了一句空话。为什么“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呢?因为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其间必然充满曲折艰险,肯定伴随着风险挑战,如果不能够始终保持出发之时的精神状态,不能够始终保持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那么就不能够与历史发展的大势同向共进,就不可能到达光辉的未来。
   2.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统一
  无产阶级政党是为共产主義远大理想不懈奋斗的政党,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共产党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进行的现实的奋斗本质上也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奋斗。“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4]65共产党人能够“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是由于共产主义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因而具有远大的历史前途。共产党人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就表现在具体斗争过程中对于原则的坚守,正是原则的超越性赋予了当下的具体运动以历史的生命力。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活动是由人民群众的能动的实践所建构起来的,同时这个实践活动又为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规定,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只是一个与现实无涉的遥远的理想,因为共产主义的原则时时刻刻都体现在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实践斗争之中。正如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所言:“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9]539
  “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12]190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纲领都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努力体现共产主义原则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产物,都是党的最高纲领内在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分阶段实现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就是人民的利益不断得到实现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人民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朝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就是在现实中不断增加共产主义的因素,就是朝向理想的实实在在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就是共产主义原则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具体化,其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无不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3.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奋斗的人民群众既是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主体,也是共享革命、建设、改革成果的主体。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6]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了人民生活的共产党自然也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就农村而言,土地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就能赢得人民中的大多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有效合理地解决了土地问题,才使得群众成为了党和人民军队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才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人民生活要有相当增长,人民才能满意。”[17]改革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盼。面对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陆续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有力地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幸福的根本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依靠力量,就是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党的各项工作的标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是在历史中实现的,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具有未来的指向性,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在新时代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不断汲取群众智慧,关注群众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使得人民幸福在历史中不断得以实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实现自身幸福的过程也正是体现历史主体地位的过程。
  正是由于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创造辉煌历史中不断开辟通向未来之路;正是由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可以在历史性的实践中创造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6]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中国人民创造自身幸福的实践史,是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奋进史,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古老东方大国落地生根的发展史。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历史性奋斗塑造了中国今天的面貌,昭示着中国美好的未来。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底气,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主心骨,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不断前进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8]282
  参考文献:
  [1]莫伟民,姜宇辉.战后法国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1.
  [2]王南湜.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419.
  [3]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8.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031.
  [8]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471.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2.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07.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57.
  (责任编辑:张 娅)
  收稿日期:2021-07-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18BZX024)。
  作者简介:
  李 兵,男,重庆市人,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
  彭 怡,男,云南楚雄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他文献
特殊的写作语境和著者有意识的自我掩饰,让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写作动机由是变得扑朔迷离,学界于此一话题的学术探讨相应也便莫衷一是.既有研究可从非学术和学术两面
摘要:在当前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时代科学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教育发展领域过程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育实现高质量的改革,在不断的教育完善和发展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使得教育不断走向更加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高校思政课堂正开展双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而在双主体的教学构建过程之中,教师如何推动自我教学,实现更好的改革与完善,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
摘要: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其中潜藏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引起了人们普遍、广泛、密切的关注。在当前生态环境面临极大挑战的现状下,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开始尝试探索解决这种迫切矛盾的良策。在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研究学者中,福斯特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出发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分析,融入了自身的相关生态观点,具有崭新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进一步了解福斯
迄今,学界对创造社和“左联”作家陶晶孙的关注逐渐浮出水面,但是他与多元化的德语文学和文化之间的多维度独特关联尚还有待进一步掘发和梳理。作为少年时代就负笈东瀛而又谙熟德语的中国学人,陶晶孙对德语文学和文化的接受呈现出多元化的别样特征,可谓“自成一派”:一方面,他身处“言必称德国”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日本教育这一中介汲取了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官方推介的德国古典文学资源;另一方面,他间接吸收了村山知义和辻恒彦等日本留德左翼文人引入日本的德国无产阶级劳工戏剧,把它们以木偶戏的形式搬上舞台并用作斗争武器;再者,精通德
游戏是由游戏形式、规则和游戏者构成的。人本质上就是游戏者,因为游戏不仅体现了人的生物属性,也体现了其精神属性,人的游戏性是人性从单一的生物性进展到丰富的精神性的重要动力。所以,人作为游戏者,反映了人与游戏的本质关系。儿童作为潜在的成人,也是天然的游戏者,甚至是最活跃的游戏者,他们在游戏中被建构,也彰显了游戏的本质以及人在游戏中的自由。但儿童似乎并不是“好”的游戏者,因为其尚缺乏理性、在游戏中主要是被动地被建构、且要想实现“玩”以成人还必须以“学”以成人为原则。所以,对于儿童这个“游戏者”,必要且正确的引导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奋斗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观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使命,来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观由广泛的奋斗主体、崇高的奋斗目标、强大的奋斗动力、多样的奋斗方式、深远的奋斗意义、伟大的奋斗精神构成,并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在新时代,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观,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完成奋斗目标,激励全体党员提升自身能力和修养,引领广大人民获得幸福,以及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都具有重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联系,由此进一步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向国际青年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应当重点把握三方面内容(即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具体内涵、道路自信的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并且注意运用两个“结合”(即将历史知识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将历史资源、民俗文化、现代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结合起来)。向国际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文着眼于说明影响居住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婚姻移居女性生育水平的因素中,居住地区人口构成所产生的邻里效应。本研究构建了一个说明框架,旨在说明基于婚姻移居女性居住地区的人口构成观察到的生育子女数量的差异取决于婚姻途径,并验证从该框架得出的假设是否适用于从中国的大陆地区嫁至台湾地区的女性。更具体地说,如果居住地区内来自大陆的移居人数增加,并排他地加强与他们的接触、交流和互动,由于婚姻移居女性的不稳定和脆弱地位,对生育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然而,对于通过婚姻中介结婚、社会经济条件和个人网络较差的婚姻移居女性来说,来自
马克思在《巴黎笔记》研究过程中对“劳动”概念主要进行了经济学考察,但是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却一跃成为哲学运思的理论核心,这种逻辑转换需要进行必要的说明。按照《巴黎笔记》的写作顺序梳理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摘录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理解是从主体性角度切入,从经济学的失语跟读逐步转向自觉的理论反思。最终,马克思在李嘉图的经济学规定中发现了其对劳动主体的排除和蔑视,从而要求越出国民经济学的理论视域。虽然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推进了对劳动的认知,但是对劳动类本质的理论提升还无法从其
摘要:二战后美国英语的对外传播机制日趋完善,显性和隐性传播手段互为促进。美国英语在世界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有赖于二战后美国强大的科技影响力及隐蔽的传播机制。美国通过隐性英语传播机制,建立并维护美国的科技话语权。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科技语言,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界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自觉行为,这个事实反过来强化着英语的全球通用语地位。英语成为全球主导科技语言不可避免地也会对世界各国科学研究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