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历史课程改革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它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笔者认为:历史课程改革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一、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入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创新。
首先,历史史实可以作为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例如: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创造性地提出“皇帝”一词,并沿用后代;他统一的度量衡、货币成为后代商品交换的标准;他修筑的长城成为几百年来中国人抵御外辱的重要手段。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就是对孔子等先秦儒家思想的改进与创新。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一个角度评价历史人物,也以通过不同主题的选定来学习同一阶段的历史,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个性的塑造,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从而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例如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二、进行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情感教育。历史学科作为文科范畴,一直进行的是人文情感的教育,但是理性的体验与人文的情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理性的体验一定是人的感受,而人文的情感也一定要赋予理性的判断。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古代仁人志士,他们光辉业绩、生动感人故事以及他们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道德情感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素得很好的素材。
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热情好奇的青少年。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
历史教材中关于古人对权威的批判、对真理的不断追求,成为今天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体验。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浑天说,研制浑天仪,撰写天文著作《灵宪》;南北朝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创立《大明历》,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天文历法,研制新式天文仪器;明朝官员万户,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世界第一人,等等。通过古人不断追求真理的史实,这种科学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形成良好的人格,为今后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这种科学情感可以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学习历史,提出历史问题,解决问题,历史才会进步,时代才会前进。
三、体现美育教育
历史学科中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不仅是万里长城的雄壮,更应该是无数劳动者建造的辉煌和先烈们为保卫家乡所付出的艰辛。如此,历史教学当中的人物、故事、作品、成就等都会成为美的象征与代表,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去感受它们,用真实的感情去理解它们。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情景给人联想,使学生用想像贴近历史,感受历史。在评价历史的过程中,让学生用美的理念联系历史,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它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笔者认为:历史课程改革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一、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入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创新。
首先,历史史实可以作为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例如: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创造性地提出“皇帝”一词,并沿用后代;他统一的度量衡、货币成为后代商品交换的标准;他修筑的长城成为几百年来中国人抵御外辱的重要手段。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就是对孔子等先秦儒家思想的改进与创新。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一个角度评价历史人物,也以通过不同主题的选定来学习同一阶段的历史,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个性的塑造,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从而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例如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二、进行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情感教育。历史学科作为文科范畴,一直进行的是人文情感的教育,但是理性的体验与人文的情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理性的体验一定是人的感受,而人文的情感也一定要赋予理性的判断。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古代仁人志士,他们光辉业绩、生动感人故事以及他们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道德情感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素得很好的素材。
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热情好奇的青少年。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
历史教材中关于古人对权威的批判、对真理的不断追求,成为今天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体验。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浑天说,研制浑天仪,撰写天文著作《灵宪》;南北朝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创立《大明历》,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天文历法,研制新式天文仪器;明朝官员万户,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世界第一人,等等。通过古人不断追求真理的史实,这种科学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形成良好的人格,为今后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这种科学情感可以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学习历史,提出历史问题,解决问题,历史才会进步,时代才会前进。
三、体现美育教育
历史学科中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不仅是万里长城的雄壮,更应该是无数劳动者建造的辉煌和先烈们为保卫家乡所付出的艰辛。如此,历史教学当中的人物、故事、作品、成就等都会成为美的象征与代表,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去感受它们,用真实的感情去理解它们。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情景给人联想,使学生用想像贴近历史,感受历史。在评价历史的过程中,让学生用美的理念联系历史,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