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诵读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m2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指反复多遍、带着个人情感体验的朗读。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但是,在实际诗歌教学课堂中,因为想要面面俱到,朗读通常被排挤到边缘位置,往往是上课前听录音读,学生齐读一遍,待教师把知识点教授完了,再齐读一遍,这样一来,朗读就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其真正的功效。所以,为使学生能通过诵读来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就必须把读落到实处。我认为,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三步走实现这个目标。
  一、初读正音,划分节奏
  读准字音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由于古典诗词讲究平仄押韵,且汉字里有大量的多音字,所以在学生首次朗读之前就必须要正音。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的“华”,就应当按古音读作“华(hua)”;《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天台”是地名,“姥”和“台”分别读作“姥mu”和“台tai”,“殷岩泉”的“殷”是震动的意思,读作“殷yin”;《过华清宫绝句》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按平仄规律应读“骑ji”。
  划分节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诗歌的节奏主要是由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造成的,它们停顿的次数也是大体整齐的,或者说是有一定规律的。例如在四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两顿,二二句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在五言詩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而在七言诗中,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另外还有“二二三”节奏和“四三”节奏,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课堂上听录音并小声跟读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扫清阅读障碍。
  二、创设情境,再读悟情
  诵读诗歌要感受诗人的生活、体味诗人的心情、联想诗人的处境,去追寻诗人的思维轨迹,进入抒I青主人公的角色,也就是要进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或老师范读等方式,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之中。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便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姥山风景的图片,一边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其中,天姥山的高大雄奇让学生深感震撼,他们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时候自觉地提高声调,加快速度,读出一种仰慕的情愫。又如教学《声声慢》,我便在凄清的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范读,时而哀怨、时而叹息,将学生带入李清照黄昏独坐、饮酒遣愁的情境当中,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时都在模仿我的语气语调,同时,也有效地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
  三、适时点拨,读出诗韵
  诗歌是一种美的文学样式,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在对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把握之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适时点拨教会学生把握诵读的感情。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是诗人在为即将见到的仙境蓄势,朗读时点拨学生语速放缓,语调低一些,营造一种梦幻而神秘的感觉。紧接着,诗人连用四个四言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呈现仙境开启的瞬间,朗读时点拨学生语速要快,重音落在每句的后两字,以读出这种震撼的场面。如此,诗歌中的场面变换便随着朗读声的高低起伏展现出来。又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用叠词营造了愁惨凄凉的气氛,朗读时点拨学生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抑郁,并做到声断气不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句则写出了词人内心空荡,孤独寂寞和痛苦煎熬,朗读时点拨学生可以使用颤音读得哽咽欲哭,“独自”和“黑”应有稍长停顿,并作重音处理。这样读便会有很强的感染力,词人的悲戚与痛楚也会通过声音传达开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理解古诗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诵读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多给学生读的机会,就能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65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  1.2 治疗方法 ⑴对照组:青霉素钠加800万U9%氯化钠250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诊断早期宫外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早期宫外孕的声像图资料,并与临床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100例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宫外孕的病例中,98例符合临床及病理诊断,2例误诊(误诊为炎性包块),诊断符合率98%(98/100)。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早期宫外孕,声像图特征明显、诊断符合率高,对早期诊断宫外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宫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集千百年来华夏儿女智慧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伦理道德,不仅是民族智慧与凝聚力的体现,而且是我们文化的魅力所在。楹联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楹联,俗称“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掘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让丰厚的语文内涵彰显出来,让对联成为提
新课程理念呈现的课堂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动,以人本关怀的独特温暖着莘莘学子。在这样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学习应该因其特有的语言形式、音韵节奏而展现蓬勃生机,应该因其特有的时代历史风貌、文化风情而精彩纷呈。然而现实状况中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一、学生难以走进文本  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正因为历史的久远,其相应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表达习惯都与现实生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