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主要产区,一直被看作是中国大豆的故乡。特别是黑龙江省大豆品质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生产的大豆品种均为非转基因大豆,正是因为品种优势,使黑龙江大豆在整个国际贸易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近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转基因食品政策放宽,全球转基因大豆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整个国际大都也的竞争更加激烈,黑龙江大豆产业不可避免的处在发展危机之中。
1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近五年,从大豆种植的面积、效益以及发展等多个维度而言,就整个黑龙江省而言,大豆产业链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困境。
1.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连续大幅度减少,由2010年的6735万亩缩减至2015年2230万亩,减少了67%。2015~2016年,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来扶持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发展,维系了大豆的最低收购价。由于受到进口大豆的影响,国产大豆工业在整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举步维艰。2015年,黑龙江省大多数油脂加工企业基本处在停产状态,不少油脂加工企业已经转型另谋发展。在政策补贴方面,黑龙江省在2014年最终对豆农给予60.5元/亩的财政补贴。
1.2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省现有160多家大豆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高达1400万吨。全省规模上大豆加工企业达120户,其中:双鸭山21户,哈尔滨20户,佳木斯17户,齐齐哈尔14户,牡丹江10户,大庆8户,绥化8户,黑河8户,鸡西6户,七台河5户,鹤岗2户,伊春1户。全行业规模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43.43亿元,利润总额27.09亿元,上缴税金总额17.38亿元,资产总额414.54亿元,负债总额380.71亿元。近年来,外商企业占全国油脂加工总量80%以上,外资的涌入加大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态势下,整个地区60多户具备一定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都面临停产的压力,很多小规模大豆生产企业濒临破产。
1.3 黑龙江省大豆贸易情况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出口量占据总出口量的近八成。在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最辉煌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豆年出口量曾突破100万吨。上个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有了本质变化,年出口量急剧缩减到20万吨以下,在随后的几年中,黑龙江省大豆的出口量持续逐渐递减,到2007年,出口量降低至3万吨,此外,在全国大豆出口总量中占据的比重也不断降低。与此相对应的,我国大豆出口量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也呈锐减趋势,到2008年,大豆出口量约11万吨,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随着农产品领域准入标准的放低,进口大豆也逐渐替代了黑龙江大豆传统的地位。
2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品种差单产水平低
黑龙江省在大豆种植方面存在小规模分散种植、混种等问题。由于该区域大豆的种植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特征,推行自耕、自种以及自收的模式,导致大豆轮作发展的并不充分,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高新科技难以推广,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生产率的提升。尽管黑龙江省具备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推广力度十分薄弱,串种混种的现象比较严重,传统栽培技术十分落后,导致该区域大豆的单产量还需要提升。
2.2 补贴政策效果不理想
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的危机,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补贴措施,并围绕仓储建设、物流以及销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以求挽回大豆产业发展颓势。2015年,黑龙江大豆种植每亩补贴价比前年翻了一倍,但就效果来看,现有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黑龙江省大豆产业面临的危机概况,国际垄断组织对该区域大豆产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压力,各项补贴政策的效用也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3 深加工能力弱
黑龙江省大豆虽然品质优良、绿色健康,但出油率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不及进口大豆;缺乏专业的油用加工大豆品种也增加了大豆加工成本。在大豆精深加工方面,大豆加工企业的油脂加工技术能力高低不齐,企业规模差距明显,没有形成整体技术优势;大豆食品等传统豆制品生产技术十分低下,在大豆营养物提取等方面的核心科技十分欠缺。近年来,虽然黑龙江省在新型豆制加工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但在大豆活性成分提取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始终没有突破先进技术到产业化的瓶颈,大豆产业链较短,增值能力不强。尤其是近些年,由于本地大豆价格高、数量少,也严重限制了大豆深加工行业的发展速度。
3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重视产业战略地位,发挥比较优势
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回避出油率等方面的不足,并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努力打造出高蛋白、低脂肪、非转基因的绿色有机品牌。黑龙江省大豆可以凭借自身安全健康的优势,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等渠道,在国际上打响品牌,将黑龙江绿色健康大豆推向世界发展。
3.2 加强科研技术支撑,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大豆良种的培育,建立完善的育种、繁种、供种体系,充分利用省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尽快培育出优良、环保、高产的大豆品种。同时,应对新培育的品种加紧推广,安排相关技术人员,为豆农提供技术支持,以提高大豆单产,逐渐缩小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与国际上的差距,进而提高大豆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强食品大豆开发,实现大豆品种加工差异化。提高豆制品的深加工质量,大力发展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维生素E等产品,并且一定要在质量上有所保证,开发出大豆在其他市场的应用。
3.3 扶强扶壮龙头企业,提高竞争能力
在培育优良豆种、保证大豆充分供给的同时,还需培植一批技术过硬、品质有保证的大豆深加工龙头企业,以增强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利用大豆副产品增加其比重,开发大豆产业的发展空间。在保证大豆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拓宽大豆深加工食品的销售渠道,培育稳定客源,积极开拓国外销售市场,推动黑龙江大豆产业将步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3.4 加强政策扶持,减少豆农后顾之忧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對大豆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大豆良种研发、大豆种植技术推广、大豆储存和运输中的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加快提升我省大豆产量、质量和产业链。在遵循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加紧完善大豆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价格保护措施。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给予种植大豆的农民适当的补贴。
1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近五年,从大豆种植的面积、效益以及发展等多个维度而言,就整个黑龙江省而言,大豆产业链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困境。
1.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连续大幅度减少,由2010年的6735万亩缩减至2015年2230万亩,减少了67%。2015~2016年,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来扶持东北地区大豆产业的发展,维系了大豆的最低收购价。由于受到进口大豆的影响,国产大豆工业在整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举步维艰。2015年,黑龙江省大多数油脂加工企业基本处在停产状态,不少油脂加工企业已经转型另谋发展。在政策补贴方面,黑龙江省在2014年最终对豆农给予60.5元/亩的财政补贴。
1.2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省现有160多家大豆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高达1400万吨。全省规模上大豆加工企业达120户,其中:双鸭山21户,哈尔滨20户,佳木斯17户,齐齐哈尔14户,牡丹江10户,大庆8户,绥化8户,黑河8户,鸡西6户,七台河5户,鹤岗2户,伊春1户。全行业规模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43.43亿元,利润总额27.09亿元,上缴税金总额17.38亿元,资产总额414.54亿元,负债总额380.71亿元。近年来,外商企业占全国油脂加工总量80%以上,外资的涌入加大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态势下,整个地区60多户具备一定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都面临停产的压力,很多小规模大豆生产企业濒临破产。
1.3 黑龙江省大豆贸易情况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出口量占据总出口量的近八成。在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最辉煌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豆年出口量曾突破100万吨。上个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有了本质变化,年出口量急剧缩减到20万吨以下,在随后的几年中,黑龙江省大豆的出口量持续逐渐递减,到2007年,出口量降低至3万吨,此外,在全国大豆出口总量中占据的比重也不断降低。与此相对应的,我国大豆出口量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也呈锐减趋势,到2008年,大豆出口量约11万吨,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随着农产品领域准入标准的放低,进口大豆也逐渐替代了黑龙江大豆传统的地位。
2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品种差单产水平低
黑龙江省在大豆种植方面存在小规模分散种植、混种等问题。由于该区域大豆的种植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特征,推行自耕、自种以及自收的模式,导致大豆轮作发展的并不充分,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高新科技难以推广,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生产率的提升。尽管黑龙江省具备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推广力度十分薄弱,串种混种的现象比较严重,传统栽培技术十分落后,导致该区域大豆的单产量还需要提升。
2.2 补贴政策效果不理想
自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的危机,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补贴措施,并围绕仓储建设、物流以及销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以求挽回大豆产业发展颓势。2015年,黑龙江大豆种植每亩补贴价比前年翻了一倍,但就效果来看,现有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黑龙江省大豆产业面临的危机概况,国际垄断组织对该区域大豆产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压力,各项补贴政策的效用也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3 深加工能力弱
黑龙江省大豆虽然品质优良、绿色健康,但出油率与进口转基因大豆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不及进口大豆;缺乏专业的油用加工大豆品种也增加了大豆加工成本。在大豆精深加工方面,大豆加工企业的油脂加工技术能力高低不齐,企业规模差距明显,没有形成整体技术优势;大豆食品等传统豆制品生产技术十分低下,在大豆营养物提取等方面的核心科技十分欠缺。近年来,虽然黑龙江省在新型豆制加工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但在大豆活性成分提取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始终没有突破先进技术到产业化的瓶颈,大豆产业链较短,增值能力不强。尤其是近些年,由于本地大豆价格高、数量少,也严重限制了大豆深加工行业的发展速度。
3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重视产业战略地位,发挥比较优势
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回避出油率等方面的不足,并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努力打造出高蛋白、低脂肪、非转基因的绿色有机品牌。黑龙江省大豆可以凭借自身安全健康的优势,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等渠道,在国际上打响品牌,将黑龙江绿色健康大豆推向世界发展。
3.2 加强科研技术支撑,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大豆良种的培育,建立完善的育种、繁种、供种体系,充分利用省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尽快培育出优良、环保、高产的大豆品种。同时,应对新培育的品种加紧推广,安排相关技术人员,为豆农提供技术支持,以提高大豆单产,逐渐缩小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与国际上的差距,进而提高大豆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强食品大豆开发,实现大豆品种加工差异化。提高豆制品的深加工质量,大力发展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维生素E等产品,并且一定要在质量上有所保证,开发出大豆在其他市场的应用。
3.3 扶强扶壮龙头企业,提高竞争能力
在培育优良豆种、保证大豆充分供给的同时,还需培植一批技术过硬、品质有保证的大豆深加工龙头企业,以增强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利用大豆副产品增加其比重,开发大豆产业的发展空间。在保证大豆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拓宽大豆深加工食品的销售渠道,培育稳定客源,积极开拓国外销售市场,推动黑龙江大豆产业将步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3.4 加强政策扶持,减少豆农后顾之忧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對大豆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大豆良种研发、大豆种植技术推广、大豆储存和运输中的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加快提升我省大豆产量、质量和产业链。在遵循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加紧完善大豆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价格保护措施。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给予种植大豆的农民适当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