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高职财会专业(涉外会计)目标定位出发,分析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关键词: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2008年2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的重大举措。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建立的背景下,又迎来了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为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大力发展交通、贸易、能源、石化、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大产业,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才新高地,外向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急需大批财会人才(涉外会计)。目前市场需求显示广西部分高校培养的财务会计人才缺乏涉外业务和国际贸易知识,综合技能能力不强,出现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制约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东南亚各国法律、法规,具有英语、东盟各国语言优势,具备跨文化沟通、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掌握涉外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富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财会专业人才(涉外会计)。
一、高职财会专业(涉外会计)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涉外会计)主要培养面向外经贸单位、三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及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能掌握涉外会计、成本核算、出纳、报税、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涉外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年报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胜任涉外会计、财务会计、出纳、审计等工作岗位,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淡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形成了“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职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六大职业能力模块。通过职业能力模块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2.按会计岗位模块设置课程
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将会计工作分为13个岗位,我们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时,对这13个岗位进行整合,整合为出纳、会计、稽核等八个岗位,并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课程,尽量做到课程与岗位接轨。这种设计可以说是一种突破,通过职业岗位模块课程的设置,增强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高职技能性人才的目的。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1)通过校内分岗、混岗仿真实训,使学生具备通过手工和电算化手段进行出纳岗位业务处理和会计岗位业务处理能力;通过在生产、经营、管理一线顶岗实践,使学生具备运用会计专业技能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践模块课程,有利于增强岗位就业能力,以达到培养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知识够用的职业人才的目的。
(2)面向社会,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实训教学和基地建设,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三、加强高职财会专业(涉外会计)实践教学环节
1.工学结合,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会计(涉外会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为此,要不断改善和完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主要途径。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要做到“一元”、“多样”、“多赢”。“一元”是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多样”是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产学一体等等形式,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
在加强会计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和完善实习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一些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涉外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3.根据会计工作过程分模块进行教学,按模块开展实训,使学生到达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要求。加强模块化教学,目前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根据会计工作过程将会计(涉外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五个模块,按照:①涉外会计基础。②外汇业务核算岗。③出口商品经营业务核算岗。④进口商品经营业务核算岗。⑤关税与出口退税核算岗等的业务要求,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建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核心课程如《涉外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也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实际操作技能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为学生搭建整体会计工作框架,树立全盘观念。
参考文献
[1]周小婷.试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4):21-22.
[2] 邓小洋.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7).
关键词:涉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2008年2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的重大举措。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建立的背景下,又迎来了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为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大力发展交通、贸易、能源、石化、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大产业,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才新高地,外向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急需大批财会人才(涉外会计)。目前市场需求显示广西部分高校培养的财务会计人才缺乏涉外业务和国际贸易知识,综合技能能力不强,出现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制约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东南亚各国法律、法规,具有英语、东盟各国语言优势,具备跨文化沟通、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掌握涉外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富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财会专业人才(涉外会计)。
一、高职财会专业(涉外会计)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涉外会计)主要培养面向外经贸单位、三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及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能掌握涉外会计、成本核算、出纳、报税、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涉外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年报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胜任涉外会计、财务会计、出纳、审计等工作岗位,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淡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形成了“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职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六大职业能力模块。通过职业能力模块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2.按会计岗位模块设置课程
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将会计工作分为13个岗位,我们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时,对这13个岗位进行整合,整合为出纳、会计、稽核等八个岗位,并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课程,尽量做到课程与岗位接轨。这种设计可以说是一种突破,通过职业岗位模块课程的设置,增强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高职技能性人才的目的。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1)通过校内分岗、混岗仿真实训,使学生具备通过手工和电算化手段进行出纳岗位业务处理和会计岗位业务处理能力;通过在生产、经营、管理一线顶岗实践,使学生具备运用会计专业技能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践模块课程,有利于增强岗位就业能力,以达到培养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知识够用的职业人才的目的。
(2)面向社会,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实训教学和基地建设,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三、加强高职财会专业(涉外会计)实践教学环节
1.工学结合,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会计(涉外会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为此,要不断改善和完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主要途径。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要做到“一元”、“多样”、“多赢”。“一元”是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多样”是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产学一体等等形式,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
在加强会计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和完善实习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一些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涉外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3.根据会计工作过程分模块进行教学,按模块开展实训,使学生到达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要求。加强模块化教学,目前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根据会计工作过程将会计(涉外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五个模块,按照:①涉外会计基础。②外汇业务核算岗。③出口商品经营业务核算岗。④进口商品经营业务核算岗。⑤关税与出口退税核算岗等的业务要求,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建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核心课程如《涉外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也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实际操作技能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为学生搭建整体会计工作框架,树立全盘观念。
参考文献
[1]周小婷.试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4):21-22.
[2] 邓小洋.会计信息披露的经济学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