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明宫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将遗址保护合理而巧妙地融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体系之中,从根本上缓解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研究者在大明宫已建成遗址公园的基础上,选择从道路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大明宫现状的内部与邻近交通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改造提升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其他城市遗址公园道路规划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大明宫遗址公园;道路规划;提升建议
一.基本概况
唐大明宫遗址占地3.5平方公里,规模宏大,建筑壮观,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是大唐王朝都城“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存在的270年间,唐代21位皇帝中有17位主政和居住在大明宫。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遗址公园模式的萌芽期,在考古工作者探明了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形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基础上,于西安第一次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唐大明宫遗址作为非城市发展用地。2007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更为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法规支持。同年6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了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改造的综合项目,至此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式纳入轨道。自2008年征地拆迁工作完成开始,历时3年时间,于2010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
二、大明道路规划现状:
大明宫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市北郊,地势北高南低,内部路网规划基本为“一轴一环二纵三横”的形式。“一轴”是指从南端的丹凤门入口开始向北穿越场地中心的道路,是游人观赏园区核心景观的主体道路。“一环”是指在宫墙的内侧环绕一周的道路,既是游人游览观赏景观的路线也是消防和工作人员巡视时所用的交通路线。“二纵”指的是连接东侧昭庆门、光顺门和西侧含耀门、崇明门、银汉门与主轴平行的两条交通路线。“三横”是指含元殿遗址前,太液池以南及玄武门以南东西走向的三条主体道路。由主干道延伸出支路将大明宫遗址公园对外开放的各景点相互连接。其对外交通部分东边邻接太华路;南面邻接自强东路;西面邻接建强路;北面邻接重玄路。四条市政道路将大明宫遗址公园场地围合成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并与大明宫遗址各城门相对。整体规划体现中国古代宫城的道路规划格局。在遗址公园的内部为了保护遗址本体的部分,在遗址核心区还设有高架的木制栈道,与地面游步道相呼应。
三、存在问题
1、園区路网密度相对较低。
大明宫遗址公园整体规划面积较大,园区内部的主体干道较为宽敞,由道路划分出景观区域地块面积也相对较大,路网整体密度相对较低,道路规划不够精细,深入景观绿地的游步道较少,道路规划基本都是环形路,道路形式略显枯燥。
2、园区道路连贯性不足。
园区不同景观区域道路分隔与联系不足,游人在观赏完一个区域后,需要重新返回到主体道路上才能进行下一个景点的观赏,各景观区域道路的连贯性不足,部分道路尽端还存在断头路的现象。
3、道路两侧缺乏景观与遮荫。
由于整体场地缺乏植物种植与配置,除了主体干道两侧种植有行道树外其余道路两侧基本没有植物种植,且行道树种植数量与树木的冠幅不足,遮荫效果不佳。道路两侧缺乏供游人休息的座凳及植物装饰,景观效果较差,以步行为主的游人容易在视觉上与身体上感到疲惫。
4、园区周围交通相对拥堵,内部交通形式较为单一。
出于对遗址的保护,大明宫遗址区域原居民搬迁过后的场地均以公共绿地的形式开放,其周边依然保留老城区的建筑与道路均未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建。但由于西安市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容,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的道路显得相对狭窄,早晚高峰期易出现拥堵现象。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内部,除了核心的含元殿遗址区有付费电瓶车用于游览外,其余区域基本靠步行。东西、南北方向越境交通较少。
四、大明宫路网规划提升建议:
按照以保护为前提,科学的利用和开发遗址为准则,道路的改造与提升应该一方面有利与遗址的保护与发掘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合理的组织游人进行参观与游览。
1、丰富道路的组织形式,增加植被种植数量。
将唐代传统的纹样用于地面道路铺装中,丰富地面铺装的形式,在不同的景观区域适当的改变道路的铺设形式,如:采用丰富纹样的仿古地砖、石材踏步、木栈道等形式,增加游人徒步的乐趣。对于非遗址本体保护区域,由道路分隔面积较大的绿地,可设计进入绿地游览的游步道,部分区域主干道合理的补充支路或次干道,增加各景观区域道路的贯通性与连接性,避免游人走回头路、走断头路。
2、丰富道路两侧及节点的景观表现形式。
在道路的两侧补充种植行道树,并考虑乔、灌、草的搭配,平面上注重艺术线条的表现,立面上注重植物层次的搭配。在较长的道路两侧可设计“凹”字形的休息区域,利用植物围合与半围合空间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表现形式。对于交叉路口或道路的节点位置,利用植物软化硬质线条,对于场地较为宽泛的區域可配置雕塑、山石、植物群丛等形成小的景观观赏点,对于园区出现的断头路予以改造设计避免再次出现,部分区域增加路网的密度,利用植物和道路铺装做好道路的衔接与贯通。对于非遗址本体保护区域的绿地可结合绿地内部景观的布置设计深入绿地观赏的游步小道。
3、适当的改造对外交通,考虑各交通形式的关联性。
由于大明宫遗址公园接近火车站的北广场,其主要交通量基本是由自强路进行疏散。尽管自强路曾有所拓宽,但是由于交通量过大的原因,自强路与未央路和太华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没有提高。为了缓解大明宫遗址公园附近的这两个路口的通行量,可以适当的进行区域改造,增加支路进行分流,也可以限定未央路和太华路出入方式,禁止直行来减少对自强路交通的干扰。在西安市不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中,大明宫遗址公园对外交通系统还应着重考虑与之有紧密关系的城市地铁,城市公交线路,高铁等线路的衔接。
4、丰富园区的交通方式与配套设施。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外围增加足够的停车场,供旅游大巴与私家车停放,出于对遗址的保护,游人以步行为主,但考虑整个园区面积较大以及老年人与儿童步行的特点,除了核心景观区域外,还应配置足够的电瓶车用于输送游客。增加园区共享单车服务的数量,保证东西、南北场地的非机动车的通行能力。
结论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明宫遗址公园未来不但作为西安市北郊的“城市中央公园”,更作为西安市未来推出的一张重要名片。因此其景观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至关重要,其中道路系统的规划更是大明宫遗址公园场地规划的重点之一,好的道路系统不仅能够划分场地解决交通问题,还可以作为景观要素与周围环境有效的融为一体,提高场地的观赏价值。本文对大明宫遗址公园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与提升建议,希望能够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整体规划及其他遗址公园的规划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杜金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东南文化,2010(1)
[2]王军.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_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9):50-57.
[3]胡小凯.西安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王洁(1981.9—),女,陕西西安,西安外事学院,讲师,2010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注:西安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大遗址保护与景观规划途径研究 ----以大明宫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为例,项目编号16IN05
【关键词】:大明宫遗址公园;道路规划;提升建议
一.基本概况
唐大明宫遗址占地3.5平方公里,规模宏大,建筑壮观,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是大唐王朝都城“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存在的270年间,唐代21位皇帝中有17位主政和居住在大明宫。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遗址公园模式的萌芽期,在考古工作者探明了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形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基础上,于西安第一次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唐大明宫遗址作为非城市发展用地。2007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更为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法规支持。同年6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了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改造的综合项目,至此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式纳入轨道。自2008年征地拆迁工作完成开始,历时3年时间,于2010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
二、大明道路规划现状:
大明宫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市北郊,地势北高南低,内部路网规划基本为“一轴一环二纵三横”的形式。“一轴”是指从南端的丹凤门入口开始向北穿越场地中心的道路,是游人观赏园区核心景观的主体道路。“一环”是指在宫墙的内侧环绕一周的道路,既是游人游览观赏景观的路线也是消防和工作人员巡视时所用的交通路线。“二纵”指的是连接东侧昭庆门、光顺门和西侧含耀门、崇明门、银汉门与主轴平行的两条交通路线。“三横”是指含元殿遗址前,太液池以南及玄武门以南东西走向的三条主体道路。由主干道延伸出支路将大明宫遗址公园对外开放的各景点相互连接。其对外交通部分东边邻接太华路;南面邻接自强东路;西面邻接建强路;北面邻接重玄路。四条市政道路将大明宫遗址公园场地围合成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并与大明宫遗址各城门相对。整体规划体现中国古代宫城的道路规划格局。在遗址公园的内部为了保护遗址本体的部分,在遗址核心区还设有高架的木制栈道,与地面游步道相呼应。
三、存在问题
1、園区路网密度相对较低。
大明宫遗址公园整体规划面积较大,园区内部的主体干道较为宽敞,由道路划分出景观区域地块面积也相对较大,路网整体密度相对较低,道路规划不够精细,深入景观绿地的游步道较少,道路规划基本都是环形路,道路形式略显枯燥。
2、园区道路连贯性不足。
园区不同景观区域道路分隔与联系不足,游人在观赏完一个区域后,需要重新返回到主体道路上才能进行下一个景点的观赏,各景观区域道路的连贯性不足,部分道路尽端还存在断头路的现象。
3、道路两侧缺乏景观与遮荫。
由于整体场地缺乏植物种植与配置,除了主体干道两侧种植有行道树外其余道路两侧基本没有植物种植,且行道树种植数量与树木的冠幅不足,遮荫效果不佳。道路两侧缺乏供游人休息的座凳及植物装饰,景观效果较差,以步行为主的游人容易在视觉上与身体上感到疲惫。
4、园区周围交通相对拥堵,内部交通形式较为单一。
出于对遗址的保护,大明宫遗址区域原居民搬迁过后的场地均以公共绿地的形式开放,其周边依然保留老城区的建筑与道路均未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建。但由于西安市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容,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的道路显得相对狭窄,早晚高峰期易出现拥堵现象。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内部,除了核心的含元殿遗址区有付费电瓶车用于游览外,其余区域基本靠步行。东西、南北方向越境交通较少。
四、大明宫路网规划提升建议:
按照以保护为前提,科学的利用和开发遗址为准则,道路的改造与提升应该一方面有利与遗址的保护与发掘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合理的组织游人进行参观与游览。
1、丰富道路的组织形式,增加植被种植数量。
将唐代传统的纹样用于地面道路铺装中,丰富地面铺装的形式,在不同的景观区域适当的改变道路的铺设形式,如:采用丰富纹样的仿古地砖、石材踏步、木栈道等形式,增加游人徒步的乐趣。对于非遗址本体保护区域,由道路分隔面积较大的绿地,可设计进入绿地游览的游步道,部分区域主干道合理的补充支路或次干道,增加各景观区域道路的贯通性与连接性,避免游人走回头路、走断头路。
2、丰富道路两侧及节点的景观表现形式。
在道路的两侧补充种植行道树,并考虑乔、灌、草的搭配,平面上注重艺术线条的表现,立面上注重植物层次的搭配。在较长的道路两侧可设计“凹”字形的休息区域,利用植物围合与半围合空间创造丰富的道路景观表现形式。对于交叉路口或道路的节点位置,利用植物软化硬质线条,对于场地较为宽泛的區域可配置雕塑、山石、植物群丛等形成小的景观观赏点,对于园区出现的断头路予以改造设计避免再次出现,部分区域增加路网的密度,利用植物和道路铺装做好道路的衔接与贯通。对于非遗址本体保护区域的绿地可结合绿地内部景观的布置设计深入绿地观赏的游步小道。
3、适当的改造对外交通,考虑各交通形式的关联性。
由于大明宫遗址公园接近火车站的北广场,其主要交通量基本是由自强路进行疏散。尽管自强路曾有所拓宽,但是由于交通量过大的原因,自强路与未央路和太华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没有提高。为了缓解大明宫遗址公园附近的这两个路口的通行量,可以适当的进行区域改造,增加支路进行分流,也可以限定未央路和太华路出入方式,禁止直行来减少对自强路交通的干扰。在西安市不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中,大明宫遗址公园对外交通系统还应着重考虑与之有紧密关系的城市地铁,城市公交线路,高铁等线路的衔接。
4、丰富园区的交通方式与配套设施。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外围增加足够的停车场,供旅游大巴与私家车停放,出于对遗址的保护,游人以步行为主,但考虑整个园区面积较大以及老年人与儿童步行的特点,除了核心景观区域外,还应配置足够的电瓶车用于输送游客。增加园区共享单车服务的数量,保证东西、南北场地的非机动车的通行能力。
结论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明宫遗址公园未来不但作为西安市北郊的“城市中央公园”,更作为西安市未来推出的一张重要名片。因此其景观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至关重要,其中道路系统的规划更是大明宫遗址公园场地规划的重点之一,好的道路系统不仅能够划分场地解决交通问题,还可以作为景观要素与周围环境有效的融为一体,提高场地的观赏价值。本文对大明宫遗址公园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与提升建议,希望能够为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整体规划及其他遗址公园的规划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杜金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东南文化,2010(1)
[2]王军.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_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9):50-57.
[3]胡小凯.西安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王洁(1981.9—),女,陕西西安,西安外事学院,讲师,2010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注:西安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大遗址保护与景观规划途径研究 ----以大明宫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为例,项目编号16IN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