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作为教学工作实施的主要平台,是师生教学互动的关键。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等成为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当前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入手,分析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 新课标 初中 语文 高校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53-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引起了教师的重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虽然教学工作者在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一些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课堂教学低效性问题。因此,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迫在眉睫。
一、高效课堂及影响高效课堂的因素
“高效课堂”指的是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学观念方面:虽然我国新课标实施多年,但是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因而,整体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一定制约。
二是,教学设计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导课、课堂目标、重难点、问题设计、板书等,然而一些教师忽视教学设计步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直入主题,忽视导课设计、问题设计等其他方面,没有做到围绕学生来进行教学设计,只是循规蹈矩,墨守陈规,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三是,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而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认为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就算是完成了教学工作,而忽视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单一教学目标下综合潜能未能得到激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四是,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即使采用其他讨论式、问题式等方法,也只停留在表面的活动,而未能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总之,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综合分析以上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我们便可寻找到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切入点。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设计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重视每一步课堂教学设计。从课堂导课到最后的课堂总结,都要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课效率。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主动发言,给大家分享学生童年趣事,学生们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发言,然后教师开始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鲁迅小时候的童年趣事。这样,通过有趣的导课,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注重情感渗透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情感渗透,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就是说,对于一篇文章,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素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让上课成为一种享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后,让学生发言来描述该词营造的一种意境,然后带学生一起欣赏该词中的运用的比较传神的“意象”,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最喜欢的诗词,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最后,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手段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为有效地一种。创设教学情境包括多种形式,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比赛等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语文课堂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例如,教师在讲到“信息传播”单元中关于新闻报道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做一次小记者,去家里或者学校寻找新闻事件,进行新闻调查,然后写出新闻报道。这样,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去实践比一味的学习课本知识要更有效。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范桢 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及策略研究 苏州 苏州大学 2011
[2]胡顺卿 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师 2011(10)
【关键词】课堂 新课标 初中 语文 高校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53-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引起了教师的重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虽然教学工作者在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一些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课堂教学低效性问题。因此,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迫在眉睫。
一、高效课堂及影响高效课堂的因素
“高效课堂”指的是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学观念方面:虽然我国新课标实施多年,但是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因而,整体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一定制约。
二是,教学设计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导课、课堂目标、重难点、问题设计、板书等,然而一些教师忽视教学设计步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直入主题,忽视导课设计、问题设计等其他方面,没有做到围绕学生来进行教学设计,只是循规蹈矩,墨守陈规,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三是,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而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认为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就算是完成了教学工作,而忽视学生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单一教学目标下综合潜能未能得到激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四是,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即使采用其他讨论式、问题式等方法,也只停留在表面的活动,而未能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总之,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综合分析以上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我们便可寻找到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切入点。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设计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重视每一步课堂教学设计。从课堂导课到最后的课堂总结,都要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课效率。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主动发言,给大家分享学生童年趣事,学生们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发言,然后教师开始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鲁迅小时候的童年趣事。这样,通过有趣的导课,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注重情感渗透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情感渗透,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就是说,对于一篇文章,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素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让上课成为一种享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后,让学生发言来描述该词营造的一种意境,然后带学生一起欣赏该词中的运用的比较传神的“意象”,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最喜欢的诗词,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最后,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手段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为有效地一种。创设教学情境包括多种形式,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比赛等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语文课堂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例如,教师在讲到“信息传播”单元中关于新闻报道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做一次小记者,去家里或者学校寻找新闻事件,进行新闻调查,然后写出新闻报道。这样,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去实践比一味的学习课本知识要更有效。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范桢 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及策略研究 苏州 苏州大学 2011
[2]胡顺卿 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师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