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学校以“校中厂”为依托,依据主干专业典型生产工艺,开发教学产品。在“校中厂”运行过程中,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稳定的生产、管理岗位和工作任务。这种“校中厂”模式,在师资培养方面突现出更高效、持续、广泛等优势,为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校中厂”模式;“双师型”;教师培养
以学校自行建设的工厂化实训基地为依托,将主干专业教学内容中的典型工艺流程作为生产工艺主体,利用真实的教学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形成的了“校中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近年来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途径。
以教学产品的生产为媒介,“校中厂”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技能、体验岗位能力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专业教师在“校中厂”规划设计、运行管理中的深度参与,实现对专业双师队伍全方位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校本培训、外出培训、学术交流和企业实践等途径,“校中厂”模式立足校园,真正地实现了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的自我完善,也因此形成了鲜明的双师队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图1 “校中厂”双师培养模式架构图
1.教学产品为载体,具有针对性
“校中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需要专业教师团队在专业带头人引导下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明确区域典型企业工艺特点,了解社会用工需求,分解专业技能,进而开发出适合于本专业的,可用于“校中厂”实现生产的教学产品。以教学产品生产工艺所决定的厂房规划、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也需要由专业教师团队通过研究形成具体方案后施工建设。
这种以教学产品为载体的专业建设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需要专业教师通过学习,来弥补自身能力短板才能完成任务。因此“校中厂”教学产品的开发为参与的教师提供了工作中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由于这种基于工作任务的培养与教师在今后工作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和教科研工作紧密相连,指向明确,因此具有非常准确的能力培养针对性。
2.生产管理做实践,具有持续性
“校中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场景,使生产过程在校园内得以再现。这样,专业教师不仅在“校中厂”内具有了教学指导的属性,同时也肩负了生产管理的职责。这一责任的扩增,使专业教师在工作岗位中不断体验教学与生产环节的关联,积累了生产实践的经验,使自身的专业能水平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得到提升,真正的“双师”业务能力得以形成。这种提升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实践,它更真实地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使对教师的培养成为一种长期持续的职务行为。
3.实训教学入计划,具有广泛性
教学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训任务。这种以生产任务为主体的实训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部份之一。教学生产中所有涉及的专业教师,通过教学产品的工艺,来明确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在这一生产流程中所处的地位,并以此为依据,完成对教学任务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
这样,以“校中厂”教学产品的生产为纽带,将全部教学环节重整,使全体专业教师都参与到这一具有生产性特征的教學行为中。这种行为带动了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参与,使 “校中厂”模式下对“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广泛性。
4.校内培养成主体,具有低耗性
为解决专业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实际问题,各职业学校多通过企业顶岗实践的方法应对。然而在每年有限的几十天企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实践中更多是以傍观者的身份出现。因此,这种培养形式往往既不能积累下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又浪费大量的培训经费,同时还要牺牲大量宝贵的时间。
通过参与“校中厂”教学生产的过程,使双师型专业教师生产经验的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实现。这种模式使校内的岗位培养成为了师训工作的主体,既节省了经费,同时也保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教师将生产与教学脱节的实际问题。
5.常规检查做考核,具有高效性
在传统的双师培养形式下,教师游离于学校日常考核的边缘。因合作企业不便以员工考核的方式去评价教师的培养成效,往往“双师”更多是流于了证书的获得,而无从考量专业能力的累积。
在“校中厂”运行模式下,生产过程即是教学过程,也是对教师培养的过程。学校完备的规章制度可以很好地限定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能实现对教师培养成效的公正评价。这样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个体和整体层面上都具监督促进作用,从而使专业师资队伍在学校专业建设的总体发展框架内有目的地实施,双师培养因此具有了高效性。
“校中厂”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改革模式,不仅解决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生产实践、实训岗位问题,还因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广泛参与,构建起了一个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系统培养的平台。这一平台通过生产、实践,将“教、产、研”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岗位练兵的实战机会,因此成为解决“双师”队伍能力水平提升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当然,由于受资金、场地、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校中厂”模式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实施,这一模式本身也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摸索的问题。但在这一模式下,对教师培养起到的作用,优势已完全显现。
课题项目:
本文源于辽宁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校中厂”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批准号:JG14EB241)。
【关键词】“校中厂”模式;“双师型”;教师培养
以学校自行建设的工厂化实训基地为依托,将主干专业教学内容中的典型工艺流程作为生产工艺主体,利用真实的教学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形成的了“校中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近年来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途径。
以教学产品的生产为媒介,“校中厂”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技能、体验岗位能力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专业教师在“校中厂”规划设计、运行管理中的深度参与,实现对专业双师队伍全方位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校本培训、外出培训、学术交流和企业实践等途径,“校中厂”模式立足校园,真正地实现了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的自我完善,也因此形成了鲜明的双师队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图1 “校中厂”双师培养模式架构图
1.教学产品为载体,具有针对性
“校中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需要专业教师团队在专业带头人引导下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明确区域典型企业工艺特点,了解社会用工需求,分解专业技能,进而开发出适合于本专业的,可用于“校中厂”实现生产的教学产品。以教学产品生产工艺所决定的厂房规划、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也需要由专业教师团队通过研究形成具体方案后施工建设。
这种以教学产品为载体的专业建设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需要专业教师通过学习,来弥补自身能力短板才能完成任务。因此“校中厂”教学产品的开发为参与的教师提供了工作中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由于这种基于工作任务的培养与教师在今后工作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和教科研工作紧密相连,指向明确,因此具有非常准确的能力培养针对性。
2.生产管理做实践,具有持续性
“校中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场景,使生产过程在校园内得以再现。这样,专业教师不仅在“校中厂”内具有了教学指导的属性,同时也肩负了生产管理的职责。这一责任的扩增,使专业教师在工作岗位中不断体验教学与生产环节的关联,积累了生产实践的经验,使自身的专业能水平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得到提升,真正的“双师”业务能力得以形成。这种提升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实践,它更真实地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使对教师的培养成为一种长期持续的职务行为。
3.实训教学入计划,具有广泛性
教学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训任务。这种以生产任务为主体的实训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部份之一。教学生产中所有涉及的专业教师,通过教学产品的工艺,来明确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在这一生产流程中所处的地位,并以此为依据,完成对教学任务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
这样,以“校中厂”教学产品的生产为纽带,将全部教学环节重整,使全体专业教师都参与到这一具有生产性特征的教學行为中。这种行为带动了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参与,使 “校中厂”模式下对“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广泛性。
4.校内培养成主体,具有低耗性
为解决专业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实际问题,各职业学校多通过企业顶岗实践的方法应对。然而在每年有限的几十天企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实践中更多是以傍观者的身份出现。因此,这种培养形式往往既不能积累下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又浪费大量的培训经费,同时还要牺牲大量宝贵的时间。
通过参与“校中厂”教学生产的过程,使双师型专业教师生产经验的积累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实现。这种模式使校内的岗位培养成为了师训工作的主体,既节省了经费,同时也保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教师将生产与教学脱节的实际问题。
5.常规检查做考核,具有高效性
在传统的双师培养形式下,教师游离于学校日常考核的边缘。因合作企业不便以员工考核的方式去评价教师的培养成效,往往“双师”更多是流于了证书的获得,而无从考量专业能力的累积。
在“校中厂”运行模式下,生产过程即是教学过程,也是对教师培养的过程。学校完备的规章制度可以很好地限定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也能实现对教师培养成效的公正评价。这样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个体和整体层面上都具监督促进作用,从而使专业师资队伍在学校专业建设的总体发展框架内有目的地实施,双师培养因此具有了高效性。
“校中厂”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改革模式,不仅解决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生产实践、实训岗位问题,还因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广泛参与,构建起了一个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系统培养的平台。这一平台通过生产、实践,将“教、产、研”等诸多元素融为一体,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岗位练兵的实战机会,因此成为解决“双师”队伍能力水平提升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当然,由于受资金、场地、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校中厂”模式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实施,这一模式本身也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摸索的问题。但在这一模式下,对教师培养起到的作用,优势已完全显现。
课题项目:
本文源于辽宁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校中厂”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批准号:JG14EB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