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节,伴随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呼声,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今天在武汉隆重召开。首先,我代表本届论坛的常设主办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向给予本届论坛以重要支持的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表示衷心感谢!向本届论坛的承办单位《江汉论坛》编辑部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为本届论坛的顺利召开而付出的辛勤劳动!
今天,来自全国省级社科院、社科联系统以及部分高校的50家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负责同志欢聚江城,围绕“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这一主题。共同回顾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30年改革大潮中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学术期刊在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宏伟进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未来前景。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学术盛会,我相信并期待着这次会议取得丰硕成果。
1978年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年份。那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刚刚从十年“文革”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春天,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正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伟大进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人类现代学术历史上,学术期刊的发展水平,从来都是一个时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时代认知能力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学术期刊的历史构成了现代学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始终是学术进步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30年中,中国学术界关于思想解放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往往通过学术期刊深刻而系统地表达出来;最引人注目的优秀学术成果,往往通过学术期刊最先展示出来;最尖锐而深刻的学术讨论,往往通过学术期刊得以展开和推进;最优秀的学术人才,往往首先在学术期刊发表成果、崭露头角。进而受到学界的关注。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学术期刊引领着中国学术的发展。
学术进步,是学术期刊实现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的前进,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这30年,是中国学术进步与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学术期刊进步与发展的黄金时代。30年中,中国的学术期刊从改革开放前的240余种增至3000余种,90%的期刊创办历史还不到30年。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术期刊诞生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特殊年代,甚至其本身就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产物。在这30年中,我们的学术期刊阵营不断壮大,办刊理念日趋成熟,学术影响渐趋深入,在学术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历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学术期刊界对自身使命和责任的高度自觉。我们的声音已经并且正在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的论坛必将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未来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30年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与繁荣,推动并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学术的辉煌,为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学术进步,竖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坚实、更宽广的学术平台。鉴往思来,科学总结这30年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将使我们获得宝贵的历史教益。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30年辉煌历史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正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超然于社会环境之外一样,学术期刊也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中国的学术期刊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的深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局面的形成,学术制度与期刊管理机制的变化。都深刻地改变着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类学术期刊,无一例外地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选择。我们必须思考,在社会变革大潮的冲击下,学术期刊如何站在时代的前沿,更好地肩负起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壮大和发展,而不是被时代和学术所拋弃?
总结30年学术期刊的历史,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定不移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方向问题,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也是办刊的根本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马克思主义者都高度重视理论阵地建设,特别是报刊建设。原因很简单,先进思想、先进文化。需要通过报刊的途径,得到传播、得到升华。恩格斯曾经说:“当我们在德国创办一种大型报纸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现存的旗帜。”他特别讲到,1848年,当马克思到达科隆时,民主派人士正在筹备创办大型报纸,想把报纸办成纯地方性的报纸,而把马克思等人排挤出去。但马克思到了以后,“在24小时内把阵地夺了过来”,“报纸成了我们的”。在马克思的主持下,《新莱茵报》坚定地贯彻马克思的办报思想(“编辑部的制度是由马克思一人独裁”),很快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旗帜。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恩格斯后来深情地回忆说:“没有一家德国报纸——无论在以前或以后——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
我这里重提马克思主办《新莱茵报》这一段陈年旧事。实际上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些办刊人,必须首先回答沿着什么方向办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对当代中国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原因很简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学术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准确认识历史、认识社会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新纪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理论表达,同时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最优秀的思想成果。具有科学认知的功能。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自从马克思主义学术在中国兴起,中国人对社会、对历史的看法就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与历史进步潮流相一致的先进思想,什么是与历史发展趋势相背离的落后因素指明了方向。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将长期漂浮在脱离社会实践的头脑中,停留在空疏词句的表层上,无法进入社会历史的深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整理与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产生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大 批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家,取得了一大批足以传诸久远的优秀科研成果,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学、哲学、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体系,为新时期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为我国优秀文化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历史新时期,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决不是要否定五四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的历史和道路。决不是要改弦易帜、放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学术的指导。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反复证明,在中国,搞全盘西化没有出路;搞文化复古主义、开历史的倒车,也没有出路。中国学术,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么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附庸,要么只能笨拙地重拾古人的牙慧。这两种看似对立的选择。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放弃我们的优秀学术传统,放弃我们的学术尊严与原则。这样的学术,没有资格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学术开展平等的对话,更谈不上走向未来。30年来,我们的学术期刊界,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有着十分宝贵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深思和总结的教训。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对时代、对人民、对学术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励和支持学术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我们的刊物成为真正反映我们这个民族具有世界意义的先进思想与智慧的重要阵地。
第二,必须自觉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推进理论创新
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是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保持生命力,拥有创造力,赢得发展,取得进步的基本前提。我们民族的学术,具有源远流长的经世传统,主张学者要心系天下,心系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主张学者“证诸六经之文,通诸历代之史”,通过探寻世代隆替之迹、治乱盛衰之源,“以为敷政出治之本”;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顾炎武语),通过潜心钻研,孜孜以求。以“得乎圣人精意之所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学术传统,是当代中国学术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历史新时期,学术期刊必须引导学者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继承和弘扬前辈的经史情怀,立足国情,立足当代,努力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们鼓励和扶持基础理论研究,绝不是要学者脱离现实,在故纸堆中自娱自乐,发思古之幽情,“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而是要求学者立足国情,着眼现实,把握社会变迁,关注国家前途,以庄严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善于从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中,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宏伟进程中,获取智慧和灵感,用自己优秀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民族的复兴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随意改变和创造,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推进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看不到时代的变化,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本身就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最没有狭隘宗派主义的思想,它决不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一切思想都是毫无意义的消极因素。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推动历史发展的最先进的思想,但它决不认为除自己以外的一切思想都是落后的、反动的,它承认除马克思主义以外,还有许多思想有其进步意义和合理内涵。马克思主义具有最广阔的胸怀和包容能力,它善于通过批判的方法,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思想精华,使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不唯我独尊,而要和一切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和流派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正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思想品格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借鉴人类文明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当前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纷繁变化的社会条件,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学术期刊,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鼓励社会科学研究者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努力开发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返本开新,古为今用;正确处理中外文明关系,科学地吸收一切文明成果的优秀精华,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内涵,立足国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努力概括、提炼出新的学术理念、学术话语、研究范式,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第三,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学术批评,推动学术讨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是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学术期刊实现自身历史价值和时代使命的重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理论研究中,搞所谓罢黜百家、定于一尊,必然是钳制人口,万马齐喑,窒息思想,其结果只能导致理论的枯萎。”新时期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切实贯彻党的“双百”方针,鼓励学者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独抒己见;必须扶持和保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努力形成诸家之说“蜂出并作”的繁荣景象;必须提倡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切磋,开展既心平气和,同时又是真诚的、直截了当的批评与反批评。我们的学术期刊,要勇敢地肩负其推动学术批评和讨论的时代责任,鼓励社会科学研究者,树立学术批评的意识,以成熟的、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批评和反批评。这就是一方面要心胸宽大,欢迎和经得起、受得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另一方面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质疑问难,所谓“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要努力营造平等、宽松、自由讨论的环境,使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切磋和讨论中去伪存真,折衷至当,实现学术的进步。
第四,必须弘扬正气,提倡严谨,杜绝浮躁
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分析与探索,从来都是严谨的学术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即“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在历史上,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素为真正的学者所不齿。
现代学术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期刊在主持学术公道、端正学风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最近几十年,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和长足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氛围、学术风气出现了种种弊端。自尊自重之风渐衰,庸俗媚俗之习蔓延;求实严谨之风不兴,轻浮贪功之气弥盛。与此同时,批评之 声渐微,坚持真理的品格不彰。所谓的学术评论,往往谀词充斥,媚语多有;所谓的学术批评,往往避重就轻,避实击虚。这些现象败坏着中国学术的声誉,制约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鉴于当前学风不端的现状,本届高层论坛将宣布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并得到高层论坛所有参与期刊热烈响应和坚决支持的(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正如“声明”所说:“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净化公共学术平台,维护正常的学术生态,倡导优良学风,促进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向学术界表明我们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倡导优良学风,努力为学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的良苦用心和决心。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一纸声明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礼乐百年而后兴, “百年士气需培养”。端正学风、扶持正气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事业。我希望我们的同行们在坚持科学精神、推动学界自律上,密切配合,坚定前行。要鼓励学者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要在学术界培育浩然之气,倡导正直之风;弘扬严谨治学,杜绝浮躁虚华。要鼓励学者以敬谨的态度对待学问,将科学研究作为千秋之事。坚持对历史负责。提倡献身学术。提倡坐冷板凳,提倡一丝不苟,反对追名逐利、急功近利、虚浮不实;反对追奇猎艳、戏说恶摘、夸夸其谈。要鼓励学者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不为虚名所诱。不为近利所动,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使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使我们的学者有品位、有尊严,使我们的学术界一归荡平正直之道,大兴求实谨严之风,真正成为值得世人景仰的净土。
学术期刊,是现代文明精华的重要载体。我们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既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许多艰难复杂的问题。当代中国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深厚累积的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而且是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深刻推动思想塑造、敏锐关注社会人生、热情投身人民事业的思想家和实干家。恩格斯曾热情洋溢地赞颂欧洲文艺复兴,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当代中国,也处于一个呼唤理论创新、并且能够实现理论创新的伟大时代。学术期刊在这个时代承担着引领、推动、传播科学思想与智慧的独特功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等“六刊一报”将与兄弟报刊一道,努力成为深刻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经验和学术前沿的权威阵地,成为切实引导、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媒介,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代智慧和奋斗精神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推动者、欢呼者和见证者!
责任编辑 张卫东
今天,来自全国省级社科院、社科联系统以及部分高校的50家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负责同志欢聚江城,围绕“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学术期刊”这一主题。共同回顾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30年改革大潮中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学术期刊在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宏伟进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未来前景。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学术盛会,我相信并期待着这次会议取得丰硕成果。
1978年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年份。那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刚刚从十年“文革”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春天,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正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伟大进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人类现代学术历史上,学术期刊的发展水平,从来都是一个时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时代认知能力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学术期刊的历史构成了现代学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始终是学术进步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30年中,中国学术界关于思想解放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往往通过学术期刊深刻而系统地表达出来;最引人注目的优秀学术成果,往往通过学术期刊最先展示出来;最尖锐而深刻的学术讨论,往往通过学术期刊得以展开和推进;最优秀的学术人才,往往首先在学术期刊发表成果、崭露头角。进而受到学界的关注。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学术期刊引领着中国学术的发展。
学术进步,是学术期刊实现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的前进,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这30年,是中国学术进步与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学术期刊进步与发展的黄金时代。30年中,中国的学术期刊从改革开放前的240余种增至3000余种,90%的期刊创办历史还不到30年。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术期刊诞生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特殊年代,甚至其本身就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产物。在这30年中,我们的学术期刊阵营不断壮大,办刊理念日趋成熟,学术影响渐趋深入,在学术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历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学术期刊界对自身使命和责任的高度自觉。我们的声音已经并且正在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的论坛必将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未来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30年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与繁荣,推动并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学术的辉煌,为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学术进步,竖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坚实、更宽广的学术平台。鉴往思来,科学总结这30年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将使我们获得宝贵的历史教益。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30年辉煌历史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正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超然于社会环境之外一样,学术期刊也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中国的学术期刊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的深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局面的形成,学术制度与期刊管理机制的变化。都深刻地改变着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类学术期刊,无一例外地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选择。我们必须思考,在社会变革大潮的冲击下,学术期刊如何站在时代的前沿,更好地肩负起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壮大和发展,而不是被时代和学术所拋弃?
总结30年学术期刊的历史,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高度重视:
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定不移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方向问题,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也是办刊的根本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马克思主义者都高度重视理论阵地建设,特别是报刊建设。原因很简单,先进思想、先进文化。需要通过报刊的途径,得到传播、得到升华。恩格斯曾经说:“当我们在德国创办一种大型报纸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现存的旗帜。”他特别讲到,1848年,当马克思到达科隆时,民主派人士正在筹备创办大型报纸,想把报纸办成纯地方性的报纸,而把马克思等人排挤出去。但马克思到了以后,“在24小时内把阵地夺了过来”,“报纸成了我们的”。在马克思的主持下,《新莱茵报》坚定地贯彻马克思的办报思想(“编辑部的制度是由马克思一人独裁”),很快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旗帜。成为“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恩格斯后来深情地回忆说:“没有一家德国报纸——无论在以前或以后——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
我这里重提马克思主办《新莱茵报》这一段陈年旧事。实际上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些办刊人,必须首先回答沿着什么方向办刊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对当代中国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原因很简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学术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准确认识历史、认识社会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新纪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理论表达,同时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最优秀的思想成果。具有科学认知的功能。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自从马克思主义学术在中国兴起,中国人对社会、对历史的看法就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与历史进步潮流相一致的先进思想,什么是与历史发展趋势相背离的落后因素指明了方向。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将长期漂浮在脱离社会实践的头脑中,停留在空疏词句的表层上,无法进入社会历史的深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整理与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产生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大 批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家,取得了一大批足以传诸久远的优秀科研成果,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学、哲学、经济学、民族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体系,为新时期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为我国优秀文化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历史新时期,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决不是要否定五四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的历史和道路。决不是要改弦易帜、放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学术的指导。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反复证明,在中国,搞全盘西化没有出路;搞文化复古主义、开历史的倒车,也没有出路。中国学术,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么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附庸,要么只能笨拙地重拾古人的牙慧。这两种看似对立的选择。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放弃我们的优秀学术传统,放弃我们的学术尊严与原则。这样的学术,没有资格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学术开展平等的对话,更谈不上走向未来。30年来,我们的学术期刊界,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有着十分宝贵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深思和总结的教训。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对时代、对人民、对学术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励和支持学术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我们的刊物成为真正反映我们这个民族具有世界意义的先进思想与智慧的重要阵地。
第二,必须自觉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推进理论创新
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是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保持生命力,拥有创造力,赢得发展,取得进步的基本前提。我们民族的学术,具有源远流长的经世传统,主张学者要心系天下,心系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主张学者“证诸六经之文,通诸历代之史”,通过探寻世代隆替之迹、治乱盛衰之源,“以为敷政出治之本”;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顾炎武语),通过潜心钻研,孜孜以求。以“得乎圣人精意之所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学术传统,是当代中国学术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历史新时期,学术期刊必须引导学者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继承和弘扬前辈的经史情怀,立足国情,立足当代,努力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们鼓励和扶持基础理论研究,绝不是要学者脱离现实,在故纸堆中自娱自乐,发思古之幽情,“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而是要求学者立足国情,着眼现实,把握社会变迁,关注国家前途,以庄严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善于从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中,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宏伟进程中,获取智慧和灵感,用自己优秀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民族的复兴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随意改变和创造,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推进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看不到时代的变化,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本身就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最没有狭隘宗派主义的思想,它决不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马克思主义以外的一切思想都是毫无意义的消极因素。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推动历史发展的最先进的思想,但它决不认为除自己以外的一切思想都是落后的、反动的,它承认除马克思主义以外,还有许多思想有其进步意义和合理内涵。马克思主义具有最广阔的胸怀和包容能力,它善于通过批判的方法,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思想精华,使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不唯我独尊,而要和一切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和流派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正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思想品格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借鉴人类文明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当前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纷繁变化的社会条件,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学术期刊,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鼓励社会科学研究者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努力开发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返本开新,古为今用;正确处理中外文明关系,科学地吸收一切文明成果的优秀精华,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内涵,立足国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努力概括、提炼出新的学术理念、学术话语、研究范式,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第三,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学术批评,推动学术讨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是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学术期刊实现自身历史价值和时代使命的重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理论研究中,搞所谓罢黜百家、定于一尊,必然是钳制人口,万马齐喑,窒息思想,其结果只能导致理论的枯萎。”新时期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切实贯彻党的“双百”方针,鼓励学者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独抒己见;必须扶持和保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努力形成诸家之说“蜂出并作”的繁荣景象;必须提倡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切磋,开展既心平气和,同时又是真诚的、直截了当的批评与反批评。我们的学术期刊,要勇敢地肩负其推动学术批评和讨论的时代责任,鼓励社会科学研究者,树立学术批评的意识,以成熟的、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批评和反批评。这就是一方面要心胸宽大,欢迎和经得起、受得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另一方面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质疑问难,所谓“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要努力营造平等、宽松、自由讨论的环境,使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切磋和讨论中去伪存真,折衷至当,实现学术的进步。
第四,必须弘扬正气,提倡严谨,杜绝浮躁
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分析与探索,从来都是严谨的学术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即“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在历史上,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素为真正的学者所不齿。
现代学术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期刊在主持学术公道、端正学风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最近几十年,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和长足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氛围、学术风气出现了种种弊端。自尊自重之风渐衰,庸俗媚俗之习蔓延;求实严谨之风不兴,轻浮贪功之气弥盛。与此同时,批评之 声渐微,坚持真理的品格不彰。所谓的学术评论,往往谀词充斥,媚语多有;所谓的学术批评,往往避重就轻,避实击虚。这些现象败坏着中国学术的声誉,制约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鉴于当前学风不端的现状,本届高层论坛将宣布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并得到高层论坛所有参与期刊热烈响应和坚决支持的(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正如“声明”所说:“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净化公共学术平台,维护正常的学术生态,倡导优良学风,促进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向学术界表明我们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倡导优良学风,努力为学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的良苦用心和决心。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一纸声明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礼乐百年而后兴, “百年士气需培养”。端正学风、扶持正气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事业。我希望我们的同行们在坚持科学精神、推动学界自律上,密切配合,坚定前行。要鼓励学者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要在学术界培育浩然之气,倡导正直之风;弘扬严谨治学,杜绝浮躁虚华。要鼓励学者以敬谨的态度对待学问,将科学研究作为千秋之事。坚持对历史负责。提倡献身学术。提倡坐冷板凳,提倡一丝不苟,反对追名逐利、急功近利、虚浮不实;反对追奇猎艳、戏说恶摘、夸夸其谈。要鼓励学者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不为虚名所诱。不为近利所动,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使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使我们的学者有品位、有尊严,使我们的学术界一归荡平正直之道,大兴求实谨严之风,真正成为值得世人景仰的净土。
学术期刊,是现代文明精华的重要载体。我们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伟大时代,既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许多艰难复杂的问题。当代中国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深厚累积的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而且是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深刻推动思想塑造、敏锐关注社会人生、热情投身人民事业的思想家和实干家。恩格斯曾热情洋溢地赞颂欧洲文艺复兴,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当代中国,也处于一个呼唤理论创新、并且能够实现理论创新的伟大时代。学术期刊在这个时代承担着引领、推动、传播科学思想与智慧的独特功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等“六刊一报”将与兄弟报刊一道,努力成为深刻反映时代精神、中国经验和学术前沿的权威阵地,成为切实引导、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媒介,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代智慧和奋斗精神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推动者、欢呼者和见证者!
责任编辑 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