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开始迈向科学发展的轨道。2008年9月16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
《纲要》主要目标任务的评估情况
从规划目标评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主要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均完成较好,许多指标进度快于预期,为全面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规划任务评估情况看,总体完成情况良好。
●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
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56%提高到2007年的57.2%。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功能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等工程。2007年底,村庄整治率达到35.4%,等级公路通村率、客运班车通村率分别达到97.4%和88.5%,5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高效生态农业加速发展,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12个全国性制造中心和一批国内重要产业基地;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增加值年均增长15.3%,高于生产总值增幅1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居各省区首位。
●社会民生继续改善
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帮扶稳步展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社会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困难群众价格上涨补贴、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制度继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加快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率先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推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行动计划”和“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卫生强省“六大工程”和“小康健身工程”建设,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积极推进能源建设,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信息化加速推进,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制定48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和12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应急预案。
●资源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立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全部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制定《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建立覆盖八大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财力转移支付制度。
●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
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外商投资重点领域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境外投资机构数居全国第1位,并创办了4个国家级境外投资贸易园区;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工作,全力开展对口支援四川省青川县的恢复重建工作。
●体制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启动实施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制定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快推进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等改革试点;全面完成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开展行政机关内部审批职能整合与集中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纲要》实施中的突出问题
从经济周期看,在经历2001—2007年连续7年的快速增长后,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的总体趋势是“增长幅度适度回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预计2008—2010年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可能在2-3个百分点。若以9%的年均增长率测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可达27000多亿元,高于《纲要》预期目标。同样按相应方式测算,预计到2010年,《纲要》提出的19个主要指标大部分能按期完成。结合过去两年半的实践,《纲要》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完成目标任务艰巨
2006—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3.82%,低于规划进度0.55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55万吨和3.15万吨,化学需氧量降幅未达到进度要求。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也有待完善,一些企业缺少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不快,服务业比重提升缓慢
2006年和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比上一年分别仅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与规划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工业产业层次偏低,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2%,两年仅提高0.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有效遏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从2005年的2.45∶1扩大为2007年的2.49∶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投资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增多,重点工程推进难度加大
随着国家出台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调控政策,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周期明显拉长。此外,一些政策处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征地拆迁成本不断提高,节能环保要求更加严格,客观上延缓了包括不少重点工程在内的投资项目进程。
●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改革攻坚难度增大
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机制不够健全,科技、人才等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微观主体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不足,多数民营企业采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发生的急剧变化。
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
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十一五”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围绕《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类目标进度总体良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看到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规划纲要》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推进“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了诸多意见。
●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完成规划目标
首先要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分析判断,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次要完善政绩考评体系,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组织协调,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再是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优化实施环境,依法行政,强化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制定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积极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支持对提高产业竞争力作用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发展金融、旅游、软件、创意、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增加生活性服务业门类,努力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比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和现代能源产业。加快应用和推广先进制造模式,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建立健全以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发展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
——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使投资保持适度高于GDP的增长,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抓好“三个千亿”重点工程建设,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载体。
●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的组织实施力度,抓好各类科技项目成果的引进和推广,不断攻克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使用绩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质量,着力引进重点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同时努力创造能使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节能减排,促进持续协调发展
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节能改造工作,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进一步推进节能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要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对全省现有的环境容量使用作出规划,尽快建立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
●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要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区域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题图:经过两年半努力,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图为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