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餐桌:一双筷子走天下。西方的餐桌:右刀左叉,由外至内依次使用。中国人的节日:鞭炮迎新春,悲肠扫清明,龙舟祭屈原。西方的节日: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圣诞节(Christmas)。中国人回应他人夸奖:“没有没有”“过奖了”。西方人的回应:“谢谢(Thank you)”。
不同的举止、不一样的谈吐、不一样的喜好,这些都构成了中西方明显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民族间交流的障碍。这种交流的障碍表现在很多方面。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在我们心中以一种威严而神圣的形象存在着。在西方,希伯来文化(Hebrew)中龙本是拥有不限力量的神圣之物,甚至后来的凯尔特人(Celt)也一度崇拜于龙(dragon),直到基督教诞生后,龙被贬为“恶魔”。今天,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富有力量的邪恶象征。这正如我们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确实充满智慧的,从“as wise as an owl”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窥见一斑。还有,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很重视长幼尊卑,我们不会直呼长辈的大名。在西方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平等,他们认为父子、爷孙都应该是朋友,而朋友之间直呼其名则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在听到儿子称呼父亲“John”时肯定会认为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不敬,实则不然。
由此观之,了解其独特文化也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教学改革改的不单单是方法,内容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西文化差别的意识的培养更应该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中学课时的限制,我们自然不能整堂课长篇大论的谈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平时的逐渐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分析单词时,我们不应仅限于告知学生们词义和其在文章中的用法,将单词背后的文化意义传授给学生同样重要。有了文化背景的单词不再是一个个干巴巴的字母集合,而更加饱满。这更能帮助学生们记住单词。就说简单的“dog”一词,在中国虽有忠实之含义,但是更多的却是“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等不好的意象。相反在英语中,“dog”却常常含有褒义成分,如“lucky dog”意思是“幸运儿”。又如我们中国人并不介意谈及“年龄”或是“工资”等问题,但是在西方,这些都是很避讳的。
这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在一堂课内串讲完全,但它们又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们的学生就无法对自己学习的语言有充分的了解,无法很好的使用它,在用这种语言交流时更会暴露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教育,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文化差异,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这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地道的语言感觉。
比如说我们在接电话时总爱说“我是***”。而在英語交流中,表达为“This is ***.”在接受礼物时我们常会说“真是让您破费了”或者是一些推辞的话语,而地道的说英语的人则是说“Thank you”或者“I really appreciate.”等,多在表达谢意或者喜爱之情。这样的语言差异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扰,或是在做情景对话练习时会被我们自己的文化引错路,不免会说一些不地道的“Chinglish”.这说明我们的同学们还没有养成一种感知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也说明我们更要重视在这方面对他们的悉心培养和引导。
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这条看似很窄、实则宽阔的鸿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去逾越它,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正是最好方法。这样的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贴近“native speaker”,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们较好的语感,在做练习题时会有很大帮助。
不同的举止、不一样的谈吐、不一样的喜好,这些都构成了中西方明显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民族间交流的障碍。这种交流的障碍表现在很多方面。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在我们心中以一种威严而神圣的形象存在着。在西方,希伯来文化(Hebrew)中龙本是拥有不限力量的神圣之物,甚至后来的凯尔特人(Celt)也一度崇拜于龙(dragon),直到基督教诞生后,龙被贬为“恶魔”。今天,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富有力量的邪恶象征。这正如我们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确实充满智慧的,从“as wise as an owl”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窥见一斑。还有,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很重视长幼尊卑,我们不会直呼长辈的大名。在西方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平等,他们认为父子、爷孙都应该是朋友,而朋友之间直呼其名则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在听到儿子称呼父亲“John”时肯定会认为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不敬,实则不然。
由此观之,了解其独特文化也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教学改革改的不单单是方法,内容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西文化差别的意识的培养更应该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中学课时的限制,我们自然不能整堂课长篇大论的谈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平时的逐渐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分析单词时,我们不应仅限于告知学生们词义和其在文章中的用法,将单词背后的文化意义传授给学生同样重要。有了文化背景的单词不再是一个个干巴巴的字母集合,而更加饱满。这更能帮助学生们记住单词。就说简单的“dog”一词,在中国虽有忠实之含义,但是更多的却是“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等不好的意象。相反在英语中,“dog”却常常含有褒义成分,如“lucky dog”意思是“幸运儿”。又如我们中国人并不介意谈及“年龄”或是“工资”等问题,但是在西方,这些都是很避讳的。
这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在一堂课内串讲完全,但它们又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们的学生就无法对自己学习的语言有充分的了解,无法很好的使用它,在用这种语言交流时更会暴露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教育,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文化差异,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这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地道的语言感觉。
比如说我们在接电话时总爱说“我是***”。而在英語交流中,表达为“This is ***.”在接受礼物时我们常会说“真是让您破费了”或者是一些推辞的话语,而地道的说英语的人则是说“Thank you”或者“I really appreciate.”等,多在表达谢意或者喜爱之情。这样的语言差异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扰,或是在做情景对话练习时会被我们自己的文化引错路,不免会说一些不地道的“Chinglish”.这说明我们的同学们还没有养成一种感知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也说明我们更要重视在这方面对他们的悉心培养和引导。
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这条看似很窄、实则宽阔的鸿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去逾越它,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正是最好方法。这样的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贴近“native speaker”,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们较好的语感,在做练习题时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