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章表》篇“风矩应明”与“骨采宜耀”——兼论刘勰的杂文学观念之一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对“风矩应明”与“骨采宜耀”之解读分歧甚大。本文从刘勰所举作品实例与书中相关词语之使用特点,说明“风矩应明”与“骨采宜耀”,显然并情思事义与辞采而言。“风矩应明”是说“章”所表达的情思与辞采都应该光明照耀;“骨采宜耀”是说“表”这种文体,风情义理均应具光明之气象。刘勰不仅对章表这两种实用文体提出了属于感情与文采的美的要求,对二十篇文体论中的绝大多数文体,也都提出了艺术的要求。刘勰的杂文学观念,反映的正是我国文学传统的主要特点。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如何处理史实与评价的问题。
其他文献
戏曲家啬轩道人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清人的《笠阁批评旧戏目》中,记其作有《官枭记》。《今乐考证》将《宫枭记》归入“国朝院本”,但并无实据,邓长风先生在《〈笠阁批评旧戏目〉的文献价值及其作者吴震生》(《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一文中曾经推测啬轩道人应属于“康、雍之际,甚至年代更早的曲家”,各种工具书对此人皆云不详。
本文以庋藏于日本及台湾之《世说新语》元刻本为文献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比勘,就其底本与分卷、刘孝标旧注删存情况、刘应登批注之特点和内容以及“刘辰翁”评点实系元代坊肆伪托等项,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考辨。论文认为:元刻本正文源自一个文本面貌极为接近“湘中本”的宋本,具有很高的版本校勘价值;其所刊刘应登批注及“刘辰翁”评点,亦有助于廓清由明凌漾初刻本衍生出来的种种讹误,推进《世说新语》及古代小说评点研究。
铭是附着在器物上的一种实用文体,刘师培《论文杂记》称:“铭者,古人儆励之词也。铭始于黄帝,故《汉志》道家类列《黄帝铭》六篇,厥后禹铭笱虞,汤铭浴盘,武王闻丹书之言,为铭十六,而周代公卿大夫,莫不勒铭于器,以示子孙。”到了春秋时期,神权观念逐步衰落,人本思想萌芽,当时社会的主流卿大夫阶层开始关注个人的终极价值。他们追求事功、渴望不朽,致使传统的礼仪性、程式性的铭体创作向个体性、灵活性转变。
南宋词人赵师侠,字介之,号坦庵,燕王德昭七世孙,临江军新淦(今属江西)人,有《坦庵词》一卷,存词一百五十四首,生卒年不详。《151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盖南宋初人也”,饶宗颐《词集考》推测“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丁未(1127)以前”,似不确。毛晋汲古阁刻本《坦庵词》,题有明确年干者,始于丁亥即孝宗乾道三年(1167),止于丁巳即宁宗庆元三年(1197)除夕,其创作时期晚于南北宋之交的词人张元干、张孝祥,
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已成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议题。各地在流动人口管理实践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但大多以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分治为基本框架提出思路和对策,较少触及新老市民的社会融合问题。浙江省慈溪市以社会融合为目标,通过建设"和谐促进会",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并且广泛吸收外来人口参加社会管理,从而大大增进了新老市民之间的利益协调和认同建构,促进了社会协同管理和自主治理。这一经验为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有益启示。
清初王士祯(稹)所定“长安十子”,亦即现今普遍所说的“金台十子”,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诗人并称群体。学术界对该群体之于王士祯诗坛地位的提升、清初诗坛风气的转移,以及某些具体作家的诗歌创作等等,都有过不少的论述。但关于该群体本身,却有许多问题还模糊不清,或存在分歧,甚或每见错误。现在即根据目前所知,就几个主要问题做一番梳理。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西德国际收支顺差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尽管促进出口和经济增长是西德对外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固定汇率制的观念仍根深蒂固,但西德坚决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项目开放,将国内经济均衡尤其是物价稳定作为重中之重,经过激烈争论和反复摸索,几次主动允许马克升值,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外部失衡对国内经济的压力增大,西德的经验对如何处理我国经济失衡,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有重要启示。
高亨先生(1900-1986)是我国20世纪著名学者。1923年,他二十三岁离开吉林,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925年考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成为该研究院首届研究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国学大师,开始走上文史研究之路。之后,他辗转吉林、河北、河南、四川各大学。建国后,高先生经陆侃如、冯沅君教授引荐执教山东大学,成为山东大学古典文学“冯陆高萧”四大名教授之一。
期刊
城镇集群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由单体城市化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的标志。城镇集群组织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组织、社会福利、城市化模式、城乡一体化等众多因素。城市集群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对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空间组织演化的角度,通过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和空间结构运动的案例分析认为,城市群空间组织服从点—线—面—体的结构演化特征;同时,区域产业和人口发展规划、社会公共治理、财政制度改革、公共产品供给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是中国城市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