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科老师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有的还布置预习提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践证明,加强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所必需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和记录水平。下面我谈一下课前预习的依据。
一、课前预习的主要依据
1.为学生准备一种学习的精神优势。学习过程就像体育比赛过程,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优势才能取得好成绩。一些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听不懂老师讲课而失去一种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失去一种精神优势。如果我们课前加强了预习,那就像进行了“火力侦察”,能发现新教材中的重点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心中有数,在听课时就能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学习上需要的一种精神优势。
2.制造积极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它能影响或决定人的心理活动趋势,形成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课前预习中,初步消化新教材的思维活动,为以后的听课活动造成了思维的准备性、方向性,这种准备性和方向性就是一种思维定势。通过预习形成的这种思维定势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它能在学生听课时,使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更具选择性、理解性,记忆、思维更具针对性、目的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抓重点,重理解,减轻记忆负担。
3.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能力。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包括温习旧教材,独立阅读新教材,动手完成预习提纲,查阅工具书等等。一个学生能自觉而不是被迫地、长期而不是短暂地坚持预习,他的阅读速度会逐渐变得很快,且思维敏捷,善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推理比较。这些能力,光凭上课“听”是听不出来的。它们犹如一笔财富、一笔存款,将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
二、阅读提问能力
预习课文,主要是学生独立地阅读新教材。能否经过预习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来,以利于深入理解课文,这里牵涉到一个阅读能力的问题。一般来说,阅读能力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积累性阅读能力。主要强调熟读、背诵,强调积累字、词和作文知识,积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大量吸收知识所必需的认读能力。第二层次是理解性阅读能力,主要强调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去理解课文。第三层次是评判性阅读能力,要求在熟练地认读、较深地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联想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鉴别、欣赏,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反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鉴赏力、批判力。
以上三种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的锻炼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里,强调“锻炼”两字是十分必要的。正如人身上的肌肉要靠锻炼才会发达一样,阅读能力,特别是理解性阅读能力和评判性阅读能力,不经过自觉锻炼决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在预习中总是提不出问题,这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在认读能力的低水平阶段,恰好表明学生是多么需要加强预习,并且要真正用心地预习,即在预习中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找疑点,找难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从几个角度想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得很快。另外,阅读能力还受学生的阅读兴趣、生活经验、实际知识水平,甚至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的影响。
国外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就是他阅读能力的水平,阅读能力的深度即是智力的高度。国内外一些著名科学家在选拔研究生时,常常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来评判其优劣。可见,阅读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一、课前预习的主要依据
1.为学生准备一种学习的精神优势。学习过程就像体育比赛过程,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优势才能取得好成绩。一些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听不懂老师讲课而失去一种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失去一种精神优势。如果我们课前加强了预习,那就像进行了“火力侦察”,能发现新教材中的重点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心中有数,在听课时就能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学习上需要的一种精神优势。
2.制造积极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它能影响或决定人的心理活动趋势,形成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课前预习中,初步消化新教材的思维活动,为以后的听课活动造成了思维的准备性、方向性,这种准备性和方向性就是一种思维定势。通过预习形成的这种思维定势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它能在学生听课时,使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更具选择性、理解性,记忆、思维更具针对性、目的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抓重点,重理解,减轻记忆负担。
3.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能力。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包括温习旧教材,独立阅读新教材,动手完成预习提纲,查阅工具书等等。一个学生能自觉而不是被迫地、长期而不是短暂地坚持预习,他的阅读速度会逐渐变得很快,且思维敏捷,善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推理比较。这些能力,光凭上课“听”是听不出来的。它们犹如一笔财富、一笔存款,将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
二、阅读提问能力
预习课文,主要是学生独立地阅读新教材。能否经过预习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来,以利于深入理解课文,这里牵涉到一个阅读能力的问题。一般来说,阅读能力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积累性阅读能力。主要强调熟读、背诵,强调积累字、词和作文知识,积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大量吸收知识所必需的认读能力。第二层次是理解性阅读能力,主要强调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去理解课文。第三层次是评判性阅读能力,要求在熟练地认读、较深地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联想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鉴别、欣赏,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反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鉴赏力、批判力。
以上三种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的锻炼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里,强调“锻炼”两字是十分必要的。正如人身上的肌肉要靠锻炼才会发达一样,阅读能力,特别是理解性阅读能力和评判性阅读能力,不经过自觉锻炼决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在预习中总是提不出问题,这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在认读能力的低水平阶段,恰好表明学生是多么需要加强预习,并且要真正用心地预习,即在预习中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找疑点,找难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从几个角度想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得很快。另外,阅读能力还受学生的阅读兴趣、生活经验、实际知识水平,甚至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的影响。
国外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就是他阅读能力的水平,阅读能力的深度即是智力的高度。国内外一些著名科学家在选拔研究生时,常常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来评判其优劣。可见,阅读的能力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