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过180万人气、入围第四届全球华人最佳亲子Blog决选,最受欢迎的“纽约疯妈”第一本亲子教养书。
《妈妈不必当超人》是一本读来至为轻松的家教书籍。在暖暖的秋阳里,就一杯芬芳馥郁的咖啡,读Jenny笔下39个教养小故事,时不时让人会心一笑,或者莞尔赞叹。它只是一本普通母亲的亲子日记,但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作者对“母亲”这个职位的看重。在普遍以工作能力甚至薪水高低来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现代社会,Jenny因为目睹三岁女儿在保姆看护下目中无人、横行霸道的行径,果敢地离开了如日中天的职场,退回家当全职妈妈。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都至为惊叹。她开始了与职场生活完全不同的人生,并真正履行“从零开始,跟孩子一起成长”。
世事从来不可能一直顺遂。尽管Jenny自觉自愿开始了她的全职妈妈生活,但在养育三个孩子的过程里依然诸多自责。这样的自我质疑读来感同身受,很多时候,我和她一样,经常会叩问自己: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我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与精力是否足够多?我的教养观念与方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Jenny十三岁就从台湾到了美国,她的有些观念其实很不“中国”。细细感受她的育儿心得,受益的不止是作为母亲的那个角色,同样也是作为教师的那个角色。
“溫柔而坚定地坚持”,值得向每一个孩子身边的成年人推广——父母也好,教师也罢。我们常常会遇到让我们手足无措的孩子。因为顾及所谓的尊严,或许我们会动气。因为顾及所谓的面子,或许我们会妥协。这样的动气与妥协常常左右摇摆,最为茫然的是身处其间的孩子,他不知道底线到底在哪里。于是,他一次次试探,一次次“冒险”,尝试找寻底线,好知道自己某些行为的边界。——而这样的“冒险”,在成年人眼里,实在是“屡教不改”或者“一错再错”。真的是孩子的错么?或许,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屡教不改”就是源于成年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没有明晰的标准——很多时候这样的标准是会根据自己的心情而改变的。Jenny一直坚信“温柔而坚定地坚持”的效用。她4岁的儿子小胖,从2岁开始就不止一次在超市吵闹,因为妈妈拒绝购买他要的东西。“哭闹是绝对没有用的,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一样。我绝对不会因为你大声的哭闹而买东西给你。”Jenny这样对儿子说,也这样温柔而坚定地坚持着。这样的哭闹屡教不改,好几次Jenny为了小胖的哭闹而放弃当天的行程带他直接回家。直到小胖4岁那年,他“故伎重演”,从超市一路哭闹到家,最后他自己对妈妈说:“哭没有用哎!”这样自觉自动的认知有如天籁,小胖终于触摸到了妈妈坚定不移的底线。他此后再也没有在此事上哭闹过。而当小胖坐在购物车上大声哭闹的时候,Jenny顾自购物,并对所有或者好奇或者厌恶的旁观者一律微笑道歉:“我马上就买好了。”“我马上带他离开。”有多少家长可以这样“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呢?
“以爱为前提”同样也是Jenny的肺腑之言。夹在家庭中第一个孩子(姐姐)和唯一一个男孩(弟弟)之间,二女儿很多时候就很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这个二女儿被Jenny唤为“恶小姐” ——每天忙着跟弟弟争宠,忙着跟姐姐竞争,忙着跟妈妈作对,忙着耍爸爸。而且,她的嗜好居然是巡逻全家上下,看看有没有机会把事情搞大,把小事化成大事。这个二女儿最让Jenny充满挫败感,她很让Jenny自觉是个失败的母亲。但即便如此,Jenny依然很体谅二女儿的老二情结,总是会很主动地特别对她多表达一些爱意。甚至在给孩子准备的午餐盒里都会塞张“I love you”的纸条,以满足孩子渴求爱意的心理,甚至满足孩子在同学面前炫耀的虚荣心。最让人感动的是,Jenny还会把姐姐和弟弟送到奶奶家,单独带二女儿去参加派对,带她逛街,带她吃冰激凌。Jenny从来不指责二女儿的无理取闹,而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她的感受,坚持用爱心去引导孩子。“尽量把爱灌溉到孩子心中”,Jenny这样表达与践行。作为家长也好,教师也好,当我们面对顽劣的孩子时,我们是基于灌溉爱意的引导,还是压制、打击孩子天性中的活泼?
“注射免疫力”是最有意思的话题。Jenny目睹孩子同学卡洛琳妈妈严格控制卡洛琳吃零食的可怕后果——卡洛琳对学校里的点心馋到可怕——掉在地上的脏蛋糕上的奶油,她都要拼命用手指刮得干干净净地吃下去。卡洛琳那一幕给Jenny上了生动的一课,她学习到了物极必反。所以,后来有一次,Jenny的两个女儿要求买一种很不健康的零食时,Jenny不再像以往那样拒绝,而是买了三大包。并且,在之后的每天正餐之后,她都主动捧出这些零食给孩子们作为甜点。吃完两包以后,没有孩子再愿意开第三包了。在这点上,我极为赞同Jenny的做法——与其花尽心思想让孩子与诱惑隔离,不如主动牵着孩子的手去认识诱惑,去学习控制诱惑。与其强势压制,不如提前注射疫苗,好让孩子们锤炼自我鉴别的能力。
Jenny曾经提出的“父母的有限期限”曾一度风靡网络世界。再读这样的注解,我们依然赞同。过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也就该到了。过了这个“有效期限”,作为父母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珍惜这样的有效期,在职场角色与父母角色并列期间,在温柔与坚定之间,在惩罚与示爱之间,在压制与引导之间,一一找到平衡点,如此,亲子教养的道路就会更加平坦而开阔。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
青剑湖学校江苏苏州215020)
责任编辑余志权
《妈妈不必当超人》是一本读来至为轻松的家教书籍。在暖暖的秋阳里,就一杯芬芳馥郁的咖啡,读Jenny笔下39个教养小故事,时不时让人会心一笑,或者莞尔赞叹。它只是一本普通母亲的亲子日记,但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作者对“母亲”这个职位的看重。在普遍以工作能力甚至薪水高低来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现代社会,Jenny因为目睹三岁女儿在保姆看护下目中无人、横行霸道的行径,果敢地离开了如日中天的职场,退回家当全职妈妈。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都至为惊叹。她开始了与职场生活完全不同的人生,并真正履行“从零开始,跟孩子一起成长”。
世事从来不可能一直顺遂。尽管Jenny自觉自愿开始了她的全职妈妈生活,但在养育三个孩子的过程里依然诸多自责。这样的自我质疑读来感同身受,很多时候,我和她一样,经常会叩问自己: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我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与精力是否足够多?我的教养观念与方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Jenny十三岁就从台湾到了美国,她的有些观念其实很不“中国”。细细感受她的育儿心得,受益的不止是作为母亲的那个角色,同样也是作为教师的那个角色。
“溫柔而坚定地坚持”,值得向每一个孩子身边的成年人推广——父母也好,教师也罢。我们常常会遇到让我们手足无措的孩子。因为顾及所谓的尊严,或许我们会动气。因为顾及所谓的面子,或许我们会妥协。这样的动气与妥协常常左右摇摆,最为茫然的是身处其间的孩子,他不知道底线到底在哪里。于是,他一次次试探,一次次“冒险”,尝试找寻底线,好知道自己某些行为的边界。——而这样的“冒险”,在成年人眼里,实在是“屡教不改”或者“一错再错”。真的是孩子的错么?或许,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屡教不改”就是源于成年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没有明晰的标准——很多时候这样的标准是会根据自己的心情而改变的。Jenny一直坚信“温柔而坚定地坚持”的效用。她4岁的儿子小胖,从2岁开始就不止一次在超市吵闹,因为妈妈拒绝购买他要的东西。“哭闹是绝对没有用的,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一样。我绝对不会因为你大声的哭闹而买东西给你。”Jenny这样对儿子说,也这样温柔而坚定地坚持着。这样的哭闹屡教不改,好几次Jenny为了小胖的哭闹而放弃当天的行程带他直接回家。直到小胖4岁那年,他“故伎重演”,从超市一路哭闹到家,最后他自己对妈妈说:“哭没有用哎!”这样自觉自动的认知有如天籁,小胖终于触摸到了妈妈坚定不移的底线。他此后再也没有在此事上哭闹过。而当小胖坐在购物车上大声哭闹的时候,Jenny顾自购物,并对所有或者好奇或者厌恶的旁观者一律微笑道歉:“我马上就买好了。”“我马上带他离开。”有多少家长可以这样“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呢?
“以爱为前提”同样也是Jenny的肺腑之言。夹在家庭中第一个孩子(姐姐)和唯一一个男孩(弟弟)之间,二女儿很多时候就很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这个二女儿被Jenny唤为“恶小姐” ——每天忙着跟弟弟争宠,忙着跟姐姐竞争,忙着跟妈妈作对,忙着耍爸爸。而且,她的嗜好居然是巡逻全家上下,看看有没有机会把事情搞大,把小事化成大事。这个二女儿最让Jenny充满挫败感,她很让Jenny自觉是个失败的母亲。但即便如此,Jenny依然很体谅二女儿的老二情结,总是会很主动地特别对她多表达一些爱意。甚至在给孩子准备的午餐盒里都会塞张“I love you”的纸条,以满足孩子渴求爱意的心理,甚至满足孩子在同学面前炫耀的虚荣心。最让人感动的是,Jenny还会把姐姐和弟弟送到奶奶家,单独带二女儿去参加派对,带她逛街,带她吃冰激凌。Jenny从来不指责二女儿的无理取闹,而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她的感受,坚持用爱心去引导孩子。“尽量把爱灌溉到孩子心中”,Jenny这样表达与践行。作为家长也好,教师也好,当我们面对顽劣的孩子时,我们是基于灌溉爱意的引导,还是压制、打击孩子天性中的活泼?
“注射免疫力”是最有意思的话题。Jenny目睹孩子同学卡洛琳妈妈严格控制卡洛琳吃零食的可怕后果——卡洛琳对学校里的点心馋到可怕——掉在地上的脏蛋糕上的奶油,她都要拼命用手指刮得干干净净地吃下去。卡洛琳那一幕给Jenny上了生动的一课,她学习到了物极必反。所以,后来有一次,Jenny的两个女儿要求买一种很不健康的零食时,Jenny不再像以往那样拒绝,而是买了三大包。并且,在之后的每天正餐之后,她都主动捧出这些零食给孩子们作为甜点。吃完两包以后,没有孩子再愿意开第三包了。在这点上,我极为赞同Jenny的做法——与其花尽心思想让孩子与诱惑隔离,不如主动牵着孩子的手去认识诱惑,去学习控制诱惑。与其强势压制,不如提前注射疫苗,好让孩子们锤炼自我鉴别的能力。
Jenny曾经提出的“父母的有限期限”曾一度风靡网络世界。再读这样的注解,我们依然赞同。过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也就该到了。过了这个“有效期限”,作为父母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珍惜这样的有效期,在职场角色与父母角色并列期间,在温柔与坚定之间,在惩罚与示爱之间,在压制与引导之间,一一找到平衡点,如此,亲子教养的道路就会更加平坦而开阔。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
青剑湖学校江苏苏州215020)
责任编辑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