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振兴固然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资源输入,但更要依赖乡村社会内生的发展动力和治理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根据乡村社会自身的治理规律,健全德治、自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武汉43007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固然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资源输入,但更要依赖乡村社会内生的发展动力和治理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根据乡村社会自身的治理规律,健全德治、自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而实现乡村社会的“良法善治”,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rn首先,德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呈现出德治、礼治的特征.相比于依靠法律、行政力量等外在的社会控制手段,德治是建立在民众的信念和责任意识基础上的内在社会控制手段.百年来受到革命运动和现代性的冲击,传统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变更,但是在以地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聚集环境中,对村社共同体的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互惠、责任意识仍然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尽管相比于现代社会中的公民道德,乡村社会的这种“德”仍然属于“私德”的范畴,但它是基于村社利益的.依靠良好的乡村道德的支撑,乡村社会相比于陌生人社会更容易形成合作.这不仅能够降低乡村治理的成本,甚至能够成为市场经济中原子化个人所不具备的社会资本.为此,乡村治理必须发掘、壮大乡村社会以道德为代表的内生社会规范,为村规民约的发育和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
其他文献
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州B县彝族HIV/AIDS感染女性①抗病毒治疗的具体实践为脉络,探讨作为医学技术的抗病毒治疗在凉山州彝族地方社会中的现实遭遇。凉山州彝族HIV/AIDS感染女性在医学话语规训的服药持续性与实际服药的间歇性和阶段性之间看似个体行为选择的矛盾,实则反映出国际医疗技术要求的同质性与地方治疗实践的异质性之间的张力,由此凸显文化与社会因素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如何提升民族地区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为有效提高当地妇女的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考与解读的逻辑。
自古以来,乡村治理都是在国家与村社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与统一.虽然在古代社会,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地方精英,但皇权并非完全不下县,乡村并不完全是自治状态.例如,民间调解基本
生死问题在彝族古典自然哲学中,从本体认识论到辩证法都肯定世间万物包括人类有生死,认为自然界生命乃至人类的存在,是一个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依而对立统一,而全人类的生与死观念是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生活写照和生活缩影,反映和再现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个体生命生与死是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反映和说明了“生是死的前奏,死是生的转折”的生死轮回观。彝族对人类生死现象的认识,不只有唯心主义的人类生死观,同时也含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种相互并存,也相互矛盾统一的辩证
社会工作作为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补充力量,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在精准扶贫中的不足。社会工作通过信息整合、链接扶贫需求与扶贫供给、与多方主体共同合作的机制来助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具体模式主要有:“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互联网+社会组织+公益”“党建引领+统战聚力”等几种模式,每种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仍然存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紧缺,农村引不进、留不住,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本土化程度低,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当前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源于将通识课程与专业教育完全割裂。应当认识到通识课程并非专业教育的累赘。高校应当加大通识课程的师资投入,明确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授课对
习近平将“生态保护”与“扶贫”辩证统一起来,以“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论基础,以在扶贫中保护生态和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为基本原则,以生态移民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以及生态补偿扶贫三种具体生态扶贫模式为基本途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扶贫”理论。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扶贫事业与保护生态兼容并蓄提供了重要指导,其时代价值极其深远。
我国《社区矫正法》颁行对社区矫正规范探索与实践经验予以立法确认,渗透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罚目的。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一方面蕴含国家刑罚权实现中的公权性、公信性,另一方面基于罪犯矫治质量的考量,亟须专业知识供给与公众有序参与支持。当前刑事司法理论对上述复合性色彩存在一定解释力不足的困境,从社会治理合作转向及公法理论变迁的角度,有必要反思刑事司法权力运行逻辑,提出刑事委托理论架构,弥合刑事司法权力在风险规制与治理中的紧张关系。通过对刑事委托的内涵生成、价值谱系予以辨识,从矫正方
2020年在脱贫阶段目标实现后,持续的减贫任务仍将继续伴随。立足于脱贫后民族地区的现状,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转型需求也将发生转向,作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典型模式,景区拉动、全域乡村、旅游商品、“三变”也各有其可持续推进的要点。产业融合、社区参与、能人带动、吸引投资、政策倾斜是推进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路径。
主持人语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了“2020年度江苏省初中学校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活动组委会共收到全省各地200余所初中学校的参评材料,最终45所学校的教育评价改革案例入选“初中教育评价改革最佳案例”,48所学校的
建设一流学科是地方高校势在必行的选择。路径依赖理论可为地方高校突破一流学科的建设困境提供理论框架。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在资源配置、学科管理、学科定位、发展路径、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依赖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往往与学科政策依赖、学科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经费筹措不利以及学科建设定位脱离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等多种原因联系在一起。要突破路径依赖,明晰一流学科评价标准、创新学科建设制度、立足地方发展需要、拓宽经费渠道、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等,就是其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