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校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基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将错位发展原则运用于外语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势在必行。外语院校就业的错位发展,强调从人才培养的根本入手,大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国际型高端外语人才,从而推动学校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错位发展原则;外语院校人才培养;就业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多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职业岗位不断更新。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势看,不少岗位人才奇缺,而很多大学毕业生却就业无门。某外国语大学2011-2013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作出四点分析:一是英语专业就业面临较大调整;二是部分非通用语专业优势不再明显;三是非外语专业就业压力大;四是部分新办专业市场需求低。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校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基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将错位发展原则运用于外语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外语院校就业工作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面向社会办学,毕业生面向社会就业,毕业生之所以出现就业难局面,其根源在于人才数量虽多但规格过于单一,没有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教育资源、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进行科学定位、协调发展。以外语院校为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少个性
不同学生之间的兴趣与爱好、理想与追求、才能与特长也各不相同。个性化的教育,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才能够满足他们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成才环境。外语院校在目标定位上大同小异,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结构存在一定偏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重点大学低,而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高专院校差,造成"上不能顶天,下不能立地"的两难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外语类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
2、培养目标缺少地方适应性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阶段,外语院校应根据其所处的地域、层次和条件来合理定位外语类人才的培养。外语院校现行的培养目标强调理论知识传授的模式,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开发与教育。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当地经济发展现实相脱节,与社会需求不能接轨,缺乏实用性并且没有没有个性特征。
3、课程设置缺少综合性
由于外语专业的单科特征,多年来我国的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比较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课程设置的同质化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差。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却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实践与实习环节,或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流于形式,导致外语类专业方向不专且实践性差。
二、错位发展原则的概念和内涵
外语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中的一类,是顺应国家的发展需要而诞生的。特别是我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外语院校开始了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转型,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外语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校,既面临来自其他外语院校的激烈竞争,也面临来自其他类型的高校的竞争。就业形势的转变,要求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调整和改革。
错位发展是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条件,有意识地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路径来谋求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困境或培育优势。对外语类院校来说,错位发展是相对其它类型的本科院校而言;对某一所具体的外语院校来说,错位发展又是相对于其它外语院校而言。面对复杂激烈的竞争,外语院校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注重培育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通过优势彰显和特色培养来实现差异化,并用差异化来对抗整体化,才能使毕业生形成有别于其他院校且竞争对手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或效仿的竞争能力。
三、错位发展的原则在外语院校就业工作中的运用
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推进外语院校就业工作的错位发展中,可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中心原则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才培养是学校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指向,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基本职能。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结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学生必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学生中心原则体现为高等院校从招生到就业,应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设立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总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形成独特的自我。
2、社会中心原则
雅斯贝尔斯指出,专业训练、教育服务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提高,而社会服务是归宿。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这一方面决定了高校应根据其所处的地域、层次和条件来合理定位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人才的培养应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实习基地、教育合作机构、资金储备等物质资源各自有别,理当有着互不相同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中心原则,要求外语院校具体分析自身的资源,从国家和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因校制宜,才能培养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3、课程中心原则
学科与专业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是师资聚集的园地,是人才培养的桥梁,是高校发展的平台,同时也是一所高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以及核心竞争力的象征。而人类知识的无限增长与积累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现代高等教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极大地膨胀。
课程中心原则体现为外语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要遵从知识、学科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既要注重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和高科技的知识,注重与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服务于生产实践,又必须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选择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这要求外语院校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推出品牌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
四、结语
2009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集国内外语界百余名专家学者之力,组织编写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丛书",对建国以来我国外语教育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回顾和思考。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克勇教授在《论外语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一文中指出,外语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校,既面临来自其他外语院校的激烈竞争,也面临来自其他类型的高校的竞争。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并不必然是外语院校的专利和优势。如何在社会需求、办学传统、固有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每一所外语院校都应仔细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外语院校就业的错位发展,强调从人才培养的根本入手,大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国际型高端外语人才,从而推动学校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朱向军.提升城市教育竞争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5]贾德忠,祝和军.外语类院校如何谋求跨越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05-18.
[6]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智婧(1985-),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
关键词:错位发展原则;外语院校人才培养;就业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多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职业岗位不断更新。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势看,不少岗位人才奇缺,而很多大学毕业生却就业无门。某外国语大学2011-2013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作出四点分析:一是英语专业就业面临较大调整;二是部分非通用语专业优势不再明显;三是非外语专业就业压力大;四是部分新办专业市场需求低。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学校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基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将错位发展原则运用于外语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外语院校就业工作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面向社会办学,毕业生面向社会就业,毕业生之所以出现就业难局面,其根源在于人才数量虽多但规格过于单一,没有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教育资源、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进行科学定位、协调发展。以外语院校为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少个性
不同学生之间的兴趣与爱好、理想与追求、才能与特长也各不相同。个性化的教育,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才能够满足他们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成才环境。外语院校在目标定位上大同小异,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结构存在一定偏差,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重点大学低,而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高专院校差,造成"上不能顶天,下不能立地"的两难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外语类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
2、培养目标缺少地方适应性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阶段,外语院校应根据其所处的地域、层次和条件来合理定位外语类人才的培养。外语院校现行的培养目标强调理论知识传授的模式,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开发与教育。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当地经济发展现实相脱节,与社会需求不能接轨,缺乏实用性并且没有没有个性特征。
3、课程设置缺少综合性
由于外语专业的单科特征,多年来我国的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比较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课程设置的同质化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差。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却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实践与实习环节,或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流于形式,导致外语类专业方向不专且实践性差。
二、错位发展原则的概念和内涵
外语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中的一类,是顺应国家的发展需要而诞生的。特别是我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外语院校开始了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转型,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外语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校,既面临来自其他外语院校的激烈竞争,也面临来自其他类型的高校的竞争。就业形势的转变,要求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调整和改革。
错位发展是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条件,有意识地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路径来谋求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困境或培育优势。对外语类院校来说,错位发展是相对其它类型的本科院校而言;对某一所具体的外语院校来说,错位发展又是相对于其它外语院校而言。面对复杂激烈的竞争,外语院校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注重培育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通过优势彰显和特色培养来实现差异化,并用差异化来对抗整体化,才能使毕业生形成有别于其他院校且竞争对手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或效仿的竞争能力。
三、错位发展的原则在外语院校就业工作中的运用
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推进外语院校就业工作的错位发展中,可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中心原则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才培养是学校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指向,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基本职能。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结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学生必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学生中心原则体现为高等院校从招生到就业,应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设立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总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形成独特的自我。
2、社会中心原则
雅斯贝尔斯指出,专业训练、教育服务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提高,而社会服务是归宿。当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这一方面决定了高校应根据其所处的地域、层次和条件来合理定位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人才的培养应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实习基地、教育合作机构、资金储备等物质资源各自有别,理当有着互不相同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中心原则,要求外语院校具体分析自身的资源,从国家和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因校制宜,才能培养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3、课程中心原则
学科与专业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是师资聚集的园地,是人才培养的桥梁,是高校发展的平台,同时也是一所高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以及核心竞争力的象征。而人类知识的无限增长与积累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现代高等教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极大地膨胀。
课程中心原则体现为外语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要遵从知识、学科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既要注重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和高科技的知识,注重与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服务于生产实践,又必须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选择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这要求外语院校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推出品牌课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
四、结语
2009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集国内外语界百余名专家学者之力,组织编写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丛书",对建国以来我国外语教育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回顾和思考。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克勇教授在《论外语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一文中指出,外语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校,既面临来自其他外语院校的激烈竞争,也面临来自其他类型的高校的竞争。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并不必然是外语院校的专利和优势。如何在社会需求、办学传统、固有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每一所外语院校都应仔细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外语院校就业的错位发展,强调从人才培养的根本入手,大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国际型高端外语人才,从而推动学校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朱向军.提升城市教育竞争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5]贾德忠,祝和军.外语类院校如何谋求跨越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05-18.
[6]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智婧(1985-),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