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与服装专业的美丽邂逅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地饮食文化探寻”是高职语文的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从吴地的饮食特点中探索吴地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引导服装专业学生在吴地人文精神的感召下进行服装设计,探寻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掣肘在于教材。在以学科知识为前提的框架下,教学始终围绕教材灌输知识,教师极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建构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教学中的活动忽视甚至排斥学生以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目的的实验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只能遵照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是观念与实践、知识与生活相脱离的活动。吴地的地域文化可谓资源丰富,吴地的语文课堂如能在烟波浩渺的吴地文化中攫取一瓢,将会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内涵。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要求之一就是“善于借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尽管语文学科与服装专业大相径庭,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艺术鉴赏能力,高职语文教学则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因此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成为两门学科的交集。
  3100多年前勾吴建立,吴文化逐渐发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居吴地中心区域的苏州文化在整个吴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最有个性,是吴文化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苏州作为吴文化的代表,水乡妇女服饰世代相传。这些服饰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水乡地区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审美观念。服装专业学生可以从语文教学中汲取文化养料,培养服装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设计能力。下面笔者以《吴地饮食文化探寻》综合活动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导入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吃”已经逐步发展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素来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吴地,饮食资源丰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就开始一场吴地饮食文化的探寻之旅吧。
  二、探寻之旅
  吴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太湖流域的气候特点,为稻谷的生长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吴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点决定了吴地“饭稻羹鱼”的饮食特点。此次探寻之旅我们将从“主食”“副食”和“点心”三个模块展开。学生代表分组介绍:
  1.主食篇: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稻谷一直是长江流域人们的主食。
  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认为,从太湖流域出土的稻谷品种来看,当时已经有籼稻、粳稻、糯稻三大类。
  吴地以粥饭为主食。米粥,古称“糜”。吴地的米粥,花样颇多:糖粥、腊八粥——消灾除病、绿豆粥——消暑降温、马兰粥——明目亮晶……
  吴地通常所吃的米饭为白米饭,吴地人民还常常将稻米煮成花色饭,比如“百宝饭”——办喜事吃;“豆腐饭”——丧事所食;“乌米饭”——强身明目;“青精饭”——每年的四月初八吴地寺院浴佛节食用。
  2.副食篇
  吴地水面占土地总面积的17.5%。太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生产基地。鱼、虾是吴地最大宗的土产,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菜肴。
  吴地渔谚:
  银鱼、梅鲚、白虾——太湖三宝。
  魛鱼、鲥鱼、河豚——长江三鲜。
  大闸蟹、河虾、鳜鱼——阳澄湖三宝。
  在甲骨文里,“吴”在字形上很像鱼,其最初的读音也是“鱼”音。吴地每月都有时令鱼上市,民间谚语称:正月塘鳢肉头细;二月桃花鳜鱼肥;三月甲鱼补身体;四月鲥鱼加葱须;五月白鱼吃肚鱼;六月鳝鱼鲜似鸡;七月鳗鲡酱油闷;八月鲃鱼只吃肺;九月鲫鱼要塞肉;十月草鱼打牙祭;十一月鲢鱼汤头肥;十二月青鱼要吃尾。
  3.小吃篇
  吴地点心品种十分丰富,讲究随时令的变化而变化,注重岁时食俗。民间流传有岁时食俗的谚语。
  《十二月时令歌》:正月一日吃圆子;二月里放鸢子;三月清明买青团子;四月里蚕宝宝上山做茧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里摇扇子;七月上帐子,蒲扇拍蚊子;八月中秋炒南瓜子,勒西瓜子;九月里打梧桐子;十月朝就剥桔子;十一月踢毽子;十二月年底搓圆子。
  4.教师小结
  纵观吴地的饮食文化,无不闪烁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精工巧制的特点,而今天的苏式美食,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是具有兼容并包的“和合”精神。今天的文化探寻之旅的第二程,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服装专业的,我们是否可以从吴地饮食文化中汲取养分,做地域文化与专业结合的一次尝试!接下来就请小组代表来展示大家的设计成果!
  5.学生展示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设计成果,并讲解设计灵感。
  主食篇:
  设计灵感:灵感来自吴地主食中的稻米稻穗的形态与金黄色泽,追求纯净大方的自然美,以时尚优雅的款式为主。黄与白色泽交相辉映,稻米和稻穗的图案镶嵌在面料上,勾勒出原始自然的形态。设计给人传递了优雅简质朴之感,就像稻米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简单、醇厚。整套设计传达了设计者不忘大地对我们的哺育之恩。
  副食篇:
  设计灵感:总体采用丝绸面料来传递水乡泽国的质感。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吴地人民水一样灵动温婉的性格之外,进取张扬成为了吴地文化的新内涵。从服饰几何图案的角度去看,设计者透过藕片上一个个小圆孔中看到了吴地自古以来的兼容并包的圆融精神,遂以镂空的形式,结合疏密相间的艺术手法,加深礼服华丽的空间感、视觉感。
  小吃篇:
  设计灵感:在苏式点心中,最有代表性的点心即为梅花糕。苏式点心味觉上最大特点是甜和糯,视觉上则造型别致精巧,结合以上两点,设计组将风格定位为温婉、甜美。状如梅花的梅花糕因其造型独特,设计中紧扣这一花型,将礼服的裙摆分割为四片,自然散落的裙摆更具柔美、温婉的特点。形态逼真、甜而不腻的苏式点心,仿佛远处觅渡桥上站着的姑苏女子那一声“倷好”般清脆婉转,窈窕多情。
  三、教师总结
  如今的服饰已经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和风格化,讲究独特的文化气息在今后的服装消费中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本课我们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今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运用于我们的专业。
  以上是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例,笔者对这一课例有一些思考。语文学习,更大的目的在于“文化底气”的培养。在笔者看来“文化底气”就是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天地广阔,课内课外连成一片,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广。在今天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如果再把语文课堂搞得暮气沉沉,那么课堂将成为束缚学生精神自由的罪魁祸首。
  此次课例,是一次语文学科和专业融合的尝试,连接语文和专业的纽带则是吴文化。学生查询大量吴地饮食文化的资料,走访名胜古迹,切身体验吴地饮食文化,最后在课堂上汇总成这些直观的资料,当然,学生自身的文化视野还不够开阔,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是浮光掠影式的。学生是否能在人文底蕴这条路上走得坚实,设计之路上走得更远,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阅读给学生打下的“精神的底色”。作为吴地文化的后继者,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即“文化归属”,需要在大量阅读中积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15000)
其他文献
古诗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细节描写、烘托以及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一、细节,活灵活现  在高中阶段,形象分析是古诗探究的一个重要考点。然而想要深度探究人物事物形象就需要抓住细节,从古诗的细节之处入手进行深刻探究,即抓住人物的神态、外貌、心理或事物的特征、寓意等细节去分析形象,使得人物性格鲜活、事物特征明了,从而更深刻地彰显古诗情节,使得学
期刊
《江南的冬景》通过运用对比、虚实结合、引用等手法描绘出江南那可爱、晴朗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优美、闲适、温润、和煦的意境。作者给我们展现了江南的“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五幅图,通过这些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南冬景的美。那作者是如何巧妙抓住这些景的特征带给我们这种意境美呢?  这就得由教师慢慢引导学生了。在此笔者通过对《江南的冬景》中四个片段的详细讲解
期刊
新课改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这门学科的内涵在一步步延伸,而且必须一步步延伸。阅读是语文能力的展现,所以,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它不是局限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而是更侧重教会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表明,文本细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多变的细读形式,吸引学生兴趣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经常做一件事情便会感到乏味无趣,语文阅读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在课
期刊
在诗词课堂中,教师秉持“共生”理念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悟意境、升华思维和积极参与互动。  一、放飞想象,体悟意境  高中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铺垫已经有了初步的诗词分析能力。因此,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自由体会为主,解开学生的思维枷锁,达到诗词体悟中的“共生”。  高中语文课涉及的知识比较广,对学生掌握的要求比较高。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褪去了初中教学的引导和启发,逐渐转变
期刊
有天晚上,一群牧民正想扎营休息,忽然神出现在天空,对他们说:“尽力收集鹅卵石,把它们放进你们的鞍袋。明晚你们会感到快乐,同时也会感到愧悔。”  神的话让游牧民们都感到失望和愤怒。原本期待神能带给他们财富、健康或其他世俗的目的,可神却让他们去收集鹅卵石——卑贱而无聊。不过,他们还是按神的指示各自拣了一些鹅卵石装进袋里。走了一天的路,当他们次日夜晚扎营时,居然发现鞍袋里的鹅卵石全都变成了钻石。他们无比
期刊
孙犁的《亡人逸事》叙述了与亡妻在婚姻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学生在理解时受阅历、情感方面的限制,虽然理解了内容,却大多停留在“逸事”层面,使教学陷入困境。为了帮助学生跳出原有认知,我在教学中设置了多个“困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化感悟。  一、 把握重点字词,细读品味  教师可以采取标注重点字词的方法,让学生在平实的句子中找出闪光点,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天作之合”最为“琐碎”
期刊
翻转课堂能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上,教师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下面笔者结合《雷雨》教学,谈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观看视频,了解戏剧情节  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通过视频等方式去了解戏剧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看视频要比读文本更容易记住戏剧的情节,也会让
期刊
师生共读是学习文章的一种方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常用,但在作文教学中却运用得比较少。其实在作文教学中,同样需要仔细品读文章,只是读的目的、程度和对象都与阅读教学不尽相同罢了。作文教学中的品读对象,既可以是高大上的名家经典,也可以是学生周围接地气的习作,它们功能不一样,学生接受的层次也不一样。  一、 解读学生习作,点评修改模仿  与学生渊源最深的文章,当数他们自己的习作。所谓习作,当然具有练习
期刊
苏教版必修课本、读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以及《史记》选读中节选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疲惫、学生厌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诵读  很多经典文言文重音律和谐,语言恣肆有势,极具美感、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最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对于一些经典的美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声情并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进一步完善学习模式。高中语文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学习活动。  一、夯实探究性学习基础  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系统性特征,这就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突破口。教师要牢牢把握住高中语文学科的特征和规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