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里弗尼亚州伯克利大学……这些世界顶尖名校,是多少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青少年的梦想天堂,很多“成功人士”以自己是这些常青藤名校的一员而自豪。然而这些学校的入学率也很低,竞争十分激烈。如麻省理工学院,每年有10000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申请者,却只有1000余人能够获得入学资格,这样的结果让无数仰慕者望洋兴叹。
或许你正在为与培养了7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麻省理工学院失之交臂而痛心;或许你因为每年41000美元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名校就读的机会;也许你永遠没有机会进入那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的哈佛大学……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再遥远的距离都不再是遥离,再不可思议的梦想都可能会实现。只要你打开任何一台接入Internet的电脑,你就能在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名校中随便挑选,生物、哲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各种课程,只要感兴趣,都可以随意听。只需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准备好足够的硬盘,这些网络资源就可以为你所有。这就是轰动全球,影响了数亿人的“开放课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OER)”。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率先启动开放课项目。而后,其他世界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开放课计划。迄今为止,网上已有免费的开放课程2000多门。这一运动把学校固有的甚至保密的教育教学资源推向网络,推倒了大学的围墙,让每一个求知若渴的人都能体验名校的魅力,感受名校的教学理念,接受名师的指点。利用新技术手段,高等教育将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而不再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任何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人,都有机会聆听著名教授的课堂教学。
2010年,随着国内网络字幕组的介入,在大陆,这些课程的传播以几何速度开始增长,各热门课程的浏览量都突破了百万大关。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白领、教师纷纷加入网上淘课的行列,一时之间“今天,你淘课了吗?”成为人们之间相互问候的流行语。
尽管名校的公开课点击率很高,但由于开放课程不提供证书或文凭、不提供学习辅导,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的把一门课程从头学到尾。页面阅读深度及每个页面的停留时间都显示出:看热闹的人多,真正学习的人却不多。毕竟自学是需要毅力和意志的。而对于国人来说,语言关和知识关也成了接受名校深度教育的两大拦路虎。虽然这些免费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有限的几节课、甚至仅仅是名校对基础课程的介绍,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差异,并亲眼验证到了课堂之间的差异。毕业于国内名校的人士这样说“我显然已经不敢把我读的学校叫做大学了。”在校的大学生们则更为坦率:“再怎么比较也是血泪。”
从域外吹来的凉爽的风,也可以让我们降低“建世界一流高校”的热度,从“论文发表数量居世界第一”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从“大学生就业率90%”的自我欺骗中警悟……
历史上的“西学东渐”给我们带来了民主与科学,或许,这次更为普及、影响面更广的“西学”能改变我们的教育。
或许你正在为与培养了76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麻省理工学院失之交臂而痛心;或许你因为每年41000美元的学费而不得不放弃名校就读的机会;也许你永遠没有机会进入那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的哈佛大学……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再遥远的距离都不再是遥离,再不可思议的梦想都可能会实现。只要你打开任何一台接入Internet的电脑,你就能在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名校中随便挑选,生物、哲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各种课程,只要感兴趣,都可以随意听。只需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准备好足够的硬盘,这些网络资源就可以为你所有。这就是轰动全球,影响了数亿人的“开放课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OER)”。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率先启动开放课项目。而后,其他世界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开放课计划。迄今为止,网上已有免费的开放课程2000多门。这一运动把学校固有的甚至保密的教育教学资源推向网络,推倒了大学的围墙,让每一个求知若渴的人都能体验名校的魅力,感受名校的教学理念,接受名师的指点。利用新技术手段,高等教育将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而不再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任何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人,都有机会聆听著名教授的课堂教学。
2010年,随着国内网络字幕组的介入,在大陆,这些课程的传播以几何速度开始增长,各热门课程的浏览量都突破了百万大关。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白领、教师纷纷加入网上淘课的行列,一时之间“今天,你淘课了吗?”成为人们之间相互问候的流行语。
尽管名校的公开课点击率很高,但由于开放课程不提供证书或文凭、不提供学习辅导,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的把一门课程从头学到尾。页面阅读深度及每个页面的停留时间都显示出:看热闹的人多,真正学习的人却不多。毕竟自学是需要毅力和意志的。而对于国人来说,语言关和知识关也成了接受名校深度教育的两大拦路虎。虽然这些免费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有限的几节课、甚至仅仅是名校对基础课程的介绍,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差异,并亲眼验证到了课堂之间的差异。毕业于国内名校的人士这样说“我显然已经不敢把我读的学校叫做大学了。”在校的大学生们则更为坦率:“再怎么比较也是血泪。”
从域外吹来的凉爽的风,也可以让我们降低“建世界一流高校”的热度,从“论文发表数量居世界第一”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从“大学生就业率90%”的自我欺骗中警悟……
历史上的“西学东渐”给我们带来了民主与科学,或许,这次更为普及、影响面更广的“西学”能改变我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