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

来源 :新长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以最原始的工具和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的最原始方式,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凿出了一条水渠——红旗渠。红旗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变革实践。在那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述说着党和人民图存发展、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林县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来严重干旱缺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对旧林县的真实写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林县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群众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又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完全解决大面积灌溉和群众的饮水难问题。
  1959年,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全部断流干涸,这使得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山村群众只得远道取水吃。当时的林县县委经过多次讨论,认识到要解决本地用水难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于是,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县境之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山西省平顺县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1960年2月,山西人民为了邻省兄弟而顾全大局,发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经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并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即高举红旗前进。
  红旗渠开工建设之时,新中国成立只有10年的时间,尚属“一穷二白”,科学技术水平还相当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可言,而且,又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资金、物质、粮食、技术十分匮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上马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林县县委、县政府组织起数万民工奋战在工地上,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架设了151个渡槽,用汗水、血肉甚至生命苦战10年,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中修建了一条总长度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可以说,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建成红旗渠这项如此宏伟的工程,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充分体现了林县人民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红旗渠的建成,功在当代,造福千秋,不仅解决了全县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而且把大部分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红旗渠如条条巨龙翻山越岭,喷吐着碧波,滔滔前行,滋润着林县大地的每寸肌肤,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吉祥与幸福。
  红旗渠精神,不仅早已浸润在林县人的血液里,成为一方民风,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党和国家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激发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当年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与支撑,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了林县的精彩华章。
  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解决的吃水问题,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在10年修渠过程中,3万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30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红旗渠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从群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只有充分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成功而持久。
  敢想敢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红旗渠的修建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先例,更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修建初期,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总干渠修至一半,有关方面下达百日休整文件,要求建設中的大型工程停工;因为修渠款的问题,上级派来了调查组。面对这些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坚定信念,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红旗渠工程上马的时候,我国正处在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埋头苦干,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勤俭建渠的发展之路。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为了节省资金,民工口粮群众自筹,修渠工具群众自带,施工器材群众自己造。修渠过程中,林县人民不但苦干硬拼,也巧干智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走车”的科学渡槽,被写入了水利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完成了修建红旗渠这项宏伟工程,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艰苦、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
  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与修渠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领取补助比群众少、完成任务比群众多。“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顺口溜是林县干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可以说,正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正是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才形成了建设红旗渠的无声无形却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廉政意识。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65万元,施工2240天,做工日3470万个,翻开当年工程账本,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修渠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据,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在历时10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或为亲属谋利,体现了那个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廉政观。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其价值、影响和贡献早已远远超越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彰显着时代价值,成为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代和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中,红旗渠精神是一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旗帜,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敢于担当、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助推着我们砥砺前行;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拒腐防变、保持本色的镜子,警示着我们清正廉洁;红旗渠精神是一个践行群众路线、汇聚群众力量的典型范例,指引着我们改进作风。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将一直伴随我们去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撰稿:李艳)
其他文献
左权,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1942年5月在掩护八路军总部撤退时壮烈牺牲于山西辽县(现左权县)的十字岭。1940年,因前方战事吃紧,左权工作太忙,为能专心致志筹划“百团大战”和“反扫荡”,同时也是为了妻子刘志兰能在安定的环境中读书学习,左权将妻子和不足百天的女儿左太北送到延安。从此,天各一方,鸿雁传书。一个个滚烫的文字,深刻诠释了一个忠诚的革命军人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  对于两人的分
期刊
马骏,1895年10月出生于吉林省宁安县(今属黑龙江省)一个回族商人家庭。1912年就读于吉林一中,他聪明好学、思想进步、关心国家大事,志向远大。1915年,马骏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后考入南开大学。五四运动中,马骏发起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成为五四运动京津地区主要青年领袖之一,并结识了学长周恩来,由于理想、志趣相投,两人很快成为革命挚友。马骏与周恩来、邓颖超等进步青年共同创立了革命进步团体——觉悟
期刊
1933年的上海,敌特遍布,我党地下组织多次遭遇破坏。艰难险阻之际,毛齐华毅然留下,在上海中央局地下电台工作。为防止电台暴露,毛齐华等人全部使用室内天线,随用随挂,用完就收起来。1935年7月,党的地下组织遭受大破坏。毛齐华的处境更加险恶。为保存有生力量,党组织命令毛齐华等人分头撤离上海。撤退前,毛齐华还有条不紊地处理了两件事:第一,将其掌握的两部电台移交给从中央苏区派来的同志。第二,疏散家属。毛
期刊
久经沙场的秦基伟曾感慨:上甘岭战役是他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在前往朝鲜战场前,秦基伟就喊出了“我的名字不书英雄榜,便上烈士碑”的豪言壮语,请求带领15军入朝参战。上甘岭之战是范弗里特摊牌计划的招式,如果能够占领五圣山,那么中方不得不后撤1250码(合1143米),美军可在谈判中取得优势。因此,他计划用炮火猛攻速战速决,预计6天内占领山头,而损失最多不超过200人。  秦基伟意识到此战的重要性,于是下
期刊
青年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党员干部是青年人中的突出代表。青年与党员的双重身份,需要我们对立志高远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更深刻的认识。  做人做事须先立志。对我们青年而言,立志不是漫無边际的空想,更多时候要服从于时代、服从于身份、服从于职业。从这个角度来讲,立志关键在思想,体现的是担当。李大钊讲,“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
期刊
1935年10月,当时的陕北,气温已到零下,人们早晚棉衣不离身。10月19日,一支队伍出现在吴起:他们因长途奔波疲惫不堪、伤病缠身,衣衫褴褛,多数人脚上穿的是草鞋、麻鞋,偶有几人穿着布鞋,也都露着脚趾。这支队伍属于红一方面军。征得老乡同意后,红军战士就在倒水湾村驻扎了下来,在院子里起锅做饭。人多锅少,连石板都被用来擀面烙饼。部队来人找村民张宪杰借灶房做饭,他爽快地答应了,家里的水缸也借了出來,搭几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革命精神,是升华了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精神,是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形象的群体精神。延安精神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它像一颗耀眼的星星照亮着中国大地,世代相传。  
期刊
76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中国人民14年浴血奋战,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930余座城市被占,380万将士喋血疆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一个个数字,记录着这場伟大斗争的艰苦卓绝。  1937年7月7日,在旧中国积贫积弱、惨遭宰割的情况下,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是一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强大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之间展
期刊
上海,兴业路76号;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在时隔百年的大地上依然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  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这里,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密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党的一大
期刊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其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中的大庆精神,集中体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堪称国之瑰宝。  大庆精神是在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中孕育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在1960年开展的大庆石油会战中,几万名职工脚踏荒原、艰苦创业,仅用3年时间就建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