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几周,占据国际新闻头条的,当属巴以冲突。
如果你是80、90后,曾在家中度过那种一边观看《新闻联播》、一边和家人吃晚饭的傍晚,便不会对“巴以冲突”“巴勒斯坦问题”“哈马斯”等名词感到陌生。在这些名词背后的电视画面里,火光、血色、无处躲藏的平民,构成了印象里沉重的底色。
如今,这些在家吃饭、看7点档《新闻联播》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信息的传播介质从电视一路换成了手机,巴以冲突依然不时占据着视线,传达着遥远的哀伤。
为什么,这里似乎永无宁日?
庆祝停火
5月21日,巴以宣布停火,暂时结束了这次为期11天的战事。
在这地狱般的11天里,以色列共有12人死亡,300余人受伤;巴勒斯坦共有232人死亡,约2000人受伤—而在另一些非官方渠道的说法中,巴勒斯坦方面可能有多达8000人受伤。
这些数字,昭示着战争的炮弹击溃了多少平凡的肉身,但“枪响之后”,受伤的又何曾只是这些数字里的民众。废墟、尸体、断壁残垣……巴勒斯坦的土地满目疮痍。宣布停火—哪怕仅仅是连年流血冲突的某种休息,巴勒斯坦民众依然手持陈旧的大鼓,绕过爆炸的废墟,庆祝着停火。
与这般困苦的战时生活、珍贵的和平向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色列的态度。
无论是曾将对加沙军事行动称为“巨大成就”的官方,还是同样手无寸铁的以色列民众,都将停火视为某种“战败”,认为这场冲突应该继续下去,不计伤亡地分出个胜负来。
据报道,以色列南部斯德洛特市市长阿隆·戴维迪,直接对停火提出了不加修饰的明确反对:“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停火,没有理由停火。”
战争有输赢、武力有高低,本无法苛责,但如果仔细了解以色列如今对巴勒斯坦的打击态度,便很难将此仅仅定义为“冲突”。
面对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妇孺百姓,以色列军方使用的是最先进的武器,说着“不打没有通知的战争”,给巴勒斯坦平民打去“死亡来电”:我要轰炸你的房屋了,识趣的话,就赶紧滚蛋。
即便在疫情之下,以色列的炮火也毫不留情地摧毁了加沙地带唯一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
更令人忧心的是,以色列将战争的思维扭曲地过渡给了当地儿童。他们组织以色列的儿童在炮弹上绘画,写下对即将遭受炮轰的当地儿童的“诚挚祝福”。将杀人视作“祝福”,将夺命的炮弹看作捎去“祝福”的信使,不知道在这样的状态下成长的孩子,会对战争与冲突,有怎样的理解?
什么是巴勒斯坦问题?
盘踞在新闻头条、不断引发流血牺牲的“巴勒斯坦问题”,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如果从地理角度简单来看,“巴勒斯坦问题”就是一个巴勒斯坦不断失去领土的过程,也是栖息在这片不断缩小的土地上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断丧失合法权益的时刻。在地图上看巴以冲突一路以来的“演进”,你会发现巴勒斯坦的领土逐渐萎缩、被吞噬。
以色列的炮火摧毁了加沙地带唯一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
为什么以色列要向巴勒斯坦争夺土地?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犹太人确实在今日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犹太王国和以色列王国,也确实被罗马军队驱赶出自己的家园,不得不到世界各地流浪—但这很难成为“犹太复国主义”、夺取别人家园的借口。尤其是,居住于此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并非是他们家园的掠夺者。
为什么以色列人,要找毫无瓜葛的巴勒斯坦人要土地?事实上,当我们惯常以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等词汇凝视巴以冲突,其实忘记了这一切之下,不过是整个国际社会惯有的推卸责任、矛盾转移。
如果追溯巴勒斯坦问题的时间线:1917年,英国政府公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美国表示赞同;1922年,在英国的支持、美国的赞同下,流浪的犹太人大量移居巴勒斯坦地区,抢购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矛盾由此开始;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德国纳粹的屠杀,世界各国对其深表同情—表达同情的方式是,宣布巴以分治。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裁定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领土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以色列国领土为1.52万平方公里。原本生活于此的巴勒斯坦人,得到的大多是贫瘠的、不利于生产的土地;以色列得到的,则是相对肥沃的土地。此后,以色列以其强悍的武力、强烈的扩张欲望,不断蚕食着巴勒斯坦的领土,驱赶着普通的民众,直到巴勒斯坦的实际控制区不足8%。
在加沙,50%的人都是无业游民,七成以上的民众完全依赖联合国的救援过活。
如今的巴勒斯坦,龟缩于破碎、狭小的土地上。作为一个“国家”,巴勒斯坦没有自己的正规军(仅有安全部队和军事组织),首都也被占领,战事隔三差五……罗马军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恶行,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歉疚,如今,都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偿还了。
重建渺茫
如果没有战事,巴勒斯坦地区适合居住。这里有宜人的气候、厚重的历史,更占据了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沟通着亚非两大洲。
在此刻,曾经“流着奶与蜜”的加沙,几乎满地狼藉。依靠巴勒斯坦自己的力量重建,恐怕极为困难—何况,以色列并未打算就此收手,停火协议也很难成为长久的护身符。
早在多年以前,以色列就曾對加沙地区实行过全面围困的行动,将加沙人为地阻隔成“世界最大露天监狱”。在连年的战火、反复的崩塌之下,加沙的基础设施几乎形同虚设,最为紧要的物资—食物、药品、饮用水源,也日益稀缺。在加沙,50%的人都是无业游民,七成以上的民众完全依赖联合国的救援过活。
战争摧毁民生,民众在饥饿面前,往往选择加入武装组织,用命来换取生计。那些我们曾在电视里一次次听过的组织名字:哈马斯、杰哈德,一直在走私军火、遭受以色列重拳出击、征召年轻人入伍、发动战事、再次被封锁的恶性循环中无限轮回。而去年以来,新冠疫情的横行更让巴以冲突的恶果雪上加霜—疫情之下,战事带来的人员聚集更加剧了感染的可能……
未来会更好还是更糟?已经存在近一个世纪的巴以冲突,还会走向哪里?在下一代的新闻里,“巴勒斯坦问题”,又会成为怎样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