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摘 要】在高校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是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高校教学的骨干群体,承担着主要教学任务。但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大,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压力在不断增大,使得职业倦怠在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有上升趋势。为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职业倦怠 高校 青年教师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 3%。在高校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是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高校教学的骨干群体,承担着主要教学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些压力包括:科研压力,教学压力以及与学生、同事关系等人际关系压力等等,使得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群体不断增大,情况不容忽视。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导致了在教师这一行业中职业倦怠发生的比例很高,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不仅极大地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降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绩效,并阻碍其发展。同时,青年教师是青年和知识分子的交叉群体,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其职业倦怠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负面影响更大。因此,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既是高知群体,也是高压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包括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压力,以及自身调节能力不适应产生的更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
1. 科研压力大:在我国高校现行的评价体系中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是其感受的最大压力。因为在高校有一个“非升即走”的潜规则,即:“5年内不能从讲师升到副教授,那么在这个学校的教书生涯就基本结束。”而绝大多数高校是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的页岩指标直接挂钩。这种对教师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是导致青年教师科研压力陡增的重要原因。
2. 教学任务重:在高校,青年教师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线工作的主力,大量的教学任务以及学校多种评估考核使得青年教师疲于应对。据调查,在高校青年教师周课时在18节以上的占70%以上。而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可能要用一周的时间来备课。同时学校需要进行各种量化的评估、考核,这些也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两条战线疲于奔命,精神压力大,身心俱疲。
3. 社会压力大: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与教育投入、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增加了青年教师的精神压力。教育事业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学习成效不显著,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的管理不理解或者不接受,这些常常使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此外,随着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的市场化改变,知识分子的整体地位下降,更令青年教师感到压抑。
4. 经济压力大:高校教师的收入受市场化影响比较深,青年教师整体收入偏低。而大部分青年教师集中面临结婚、买房、买车、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因而部分青年老师常年在外做兼职,更加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
5. 人际关系压力:在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指教师与领导、同事、家庭成员、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高校教师个性强,精于专业但不谙人情世故,因而人际关系比较疏离,加上高校教师的工作有较大的自由度,更多时候是独自工作,与人交流的机会少,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难免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从而会感到心情沮丧、烦恼压抑。
6.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一方面,青年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重视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自我期望值比较高。因此,一旦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师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加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这部分青年教师更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二、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有上升趋势。职业倦怠在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只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个人的职业倦怠原因不同、程度不同。青年教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要协助和传承师辈们的工作,下要给学生传道授业,因此对于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缓解教师倦怠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教师在个人层面上也应采取有效措施。
(一)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1. 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为教师的工作与生存状况履行职责。为了保证教师能够进行潜心教研,高校教师应该得到社会中上水平的收入。面对如今高校教师“市场化”的现象,建立统一的工资标准,使得同一职位水平的教师收入基本相同。同时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合理保护,提供最起码和较为充分的福利,比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等。
2. 建立公平合理,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为青年老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在高校,学术评价应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应采用更为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例如“代表性学术成果”评价制、“同行评议制”等,延长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核与评估时间和周期,允许其用较长的时间推出精品力作。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申请上为青年教师开辟一条特殊通道,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避免青年教师在各种非学术竞争中面临不平等的局面[6]。 3. 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证。经济收入多少是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教师的劳动也需要经济、物质手段来调节,保障教师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应落到实处,只有使其收入居于其他行业的前位,才能真正使这份职业成为人人仰慕的职业,从根本上缓解高校青年教师的内心冲突。
(二)作为教师个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倦怠感是源于自己过大的压力等因素
因此,在压力到来之前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性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确立合理的期望值,正确对待压力。教师应结合自身能力水平与资源条件,给自己确立一个具有弹性空间的期望值。同时,通过学习,搞好工作积累,有效地调适工作、生活、内心中的困境与压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或缓解这种职业的倦怠感。
2. 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性格开朗,对挫折的承受力强。青年教师应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同事、学生保持联络,分享教学经验,获得理解及尊重。
3. 做好职业规划。教师职业是一生的,而不是一时的。青年教师需要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明确的目标会调动自身更多的积极性、参与性,能够极大地调动出自身各方面的潜能,同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做好铺垫。
小结
总之,无论是以教学为主的高校还是研究型大学,都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青年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预防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学校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青年教师也必须把教学做好,并重视科研,通过科研来促进学术水平提升和教学水平提高。而且,要自觉避免社会上浮躁心态的影响,讲学术,重积累,扎扎实实做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书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洪武.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 27(1):94-95,103.
[2]祁延慧.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 28(2): 159-160,180.
[3]赵亮.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以重庆市两所高职院校为例[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3): 159-164,168.
[4]吴小倩. 高职教师职业枯竭的原因与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07(8) : 96-97.
[5]张丽婷.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8):39-41.
[6]戴建中.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关键词】职业倦怠 高校 青年教师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 3%。在高校教师群体中,青年教师是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高校教学的骨干群体,承担着主要教学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些压力包括:科研压力,教学压力以及与学生、同事关系等人际关系压力等等,使得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发生群体不断增大,情况不容忽视。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导致了在教师这一行业中职业倦怠发生的比例很高,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不仅极大地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降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绩效,并阻碍其发展。同时,青年教师是青年和知识分子的交叉群体,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其职业倦怠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负面影响更大。因此,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既是高知群体,也是高压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包括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压力,以及自身调节能力不适应产生的更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
1. 科研压力大:在我国高校现行的评价体系中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是其感受的最大压力。因为在高校有一个“非升即走”的潜规则,即:“5年内不能从讲师升到副教授,那么在这个学校的教书生涯就基本结束。”而绝大多数高校是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的页岩指标直接挂钩。这种对教师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是导致青年教师科研压力陡增的重要原因。
2. 教学任务重:在高校,青年教师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线工作的主力,大量的教学任务以及学校多种评估考核使得青年教师疲于应对。据调查,在高校青年教师周课时在18节以上的占70%以上。而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可能要用一周的时间来备课。同时学校需要进行各种量化的评估、考核,这些也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两条战线疲于奔命,精神压力大,身心俱疲。
3. 社会压力大: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与教育投入、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增加了青年教师的精神压力。教育事业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学习成效不显著,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的管理不理解或者不接受,这些常常使教师产生对职业的失望感。此外,随着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的市场化改变,知识分子的整体地位下降,更令青年教师感到压抑。
4. 经济压力大:高校教师的收入受市场化影响比较深,青年教师整体收入偏低。而大部分青年教师集中面临结婚、买房、买车、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因而部分青年老师常年在外做兼职,更加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
5. 人际关系压力:在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指教师与领导、同事、家庭成员、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高校教师个性强,精于专业但不谙人情世故,因而人际关系比较疏离,加上高校教师的工作有较大的自由度,更多时候是独自工作,与人交流的机会少,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难免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从而会感到心情沮丧、烦恼压抑。
6.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一方面,青年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重视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自我期望值比较高。因此,一旦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师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加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这部分青年教师更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二、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有上升趋势。职业倦怠在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只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个人的职业倦怠原因不同、程度不同。青年教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要协助和传承师辈们的工作,下要给学生传道授业,因此对于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缓解教师倦怠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教师在个人层面上也应采取有效措施。
(一)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1. 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为教师的工作与生存状况履行职责。为了保证教师能够进行潜心教研,高校教师应该得到社会中上水平的收入。面对如今高校教师“市场化”的现象,建立统一的工资标准,使得同一职位水平的教师收入基本相同。同时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合理保护,提供最起码和较为充分的福利,比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等。
2. 建立公平合理,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为青年老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在高校,学术评价应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应采用更为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例如“代表性学术成果”评价制、“同行评议制”等,延长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核与评估时间和周期,允许其用较长的时间推出精品力作。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申请上为青年教师开辟一条特殊通道,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避免青年教师在各种非学术竞争中面临不平等的局面[6]。 3. 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证。经济收入多少是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教师的劳动也需要经济、物质手段来调节,保障教师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应落到实处,只有使其收入居于其他行业的前位,才能真正使这份职业成为人人仰慕的职业,从根本上缓解高校青年教师的内心冲突。
(二)作为教师个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倦怠感是源于自己过大的压力等因素
因此,在压力到来之前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性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确立合理的期望值,正确对待压力。教师应结合自身能力水平与资源条件,给自己确立一个具有弹性空间的期望值。同时,通过学习,搞好工作积累,有效地调适工作、生活、内心中的困境与压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或缓解这种职业的倦怠感。
2. 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学家早就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性格开朗,对挫折的承受力强。青年教师应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多与同事、学生保持联络,分享教学经验,获得理解及尊重。
3. 做好职业规划。教师职业是一生的,而不是一时的。青年教师需要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明确的目标会调动自身更多的积极性、参与性,能够极大地调动出自身各方面的潜能,同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做好铺垫。
小结
总之,无论是以教学为主的高校还是研究型大学,都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青年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预防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学校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青年教师也必须把教学做好,并重视科研,通过科研来促进学术水平提升和教学水平提高。而且,要自觉避免社会上浮躁心态的影响,讲学术,重积累,扎扎实实做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书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洪武.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 27(1):94-95,103.
[2]祁延慧.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 28(2): 159-160,180.
[3]赵亮.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以重庆市两所高职院校为例[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3): 159-164,168.
[4]吴小倩. 高职教师职业枯竭的原因与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07(8) : 96-97.
[5]张丽婷.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8):39-41.
[6]戴建中.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