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热水壶不必谈锰色变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u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份不锈钢电热水壶风险报告引发社会关注,不少人因此担心自家的电热水壶“有毒”。不锈钢电热水壶到底会不会引起锰中毒?消费者还能不能放心地使用?

“毒水壶”引发争议


  前不久,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一季度小家电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结果,其中一份由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制作的《2016年电热水壶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指出:该院对市场上50批次的电热水壶产品进行了质量风险监测,发现55.6%的电热水壶产品锰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锰钢的问题。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电热水壶的锰含量越高,锰析出量也就越高。人体长期过量摄入锰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记忆力减退、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报告建议消费者最好选用304牌号不锈钢材质的电热水壶。
  报告发布后,“电热水壶烧水会导致神经紊乱”、“过半电热水壶会让人变笨”、“只有304钢的水壶才能用”等内容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流传,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有媒体采访发现,在各大卖场和知名电商平台,电热水壶的介绍中纷纷添加了“304不锈钢”字样。

不必谈锰色变


  高锰钢的电热水壶到底有没有毒?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专家、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家对高锰钢电热水壶有害健康的担忧,主要表现为对锰中毒的误解。锰中毒主要是通过呼吸系统摄入过量锰的氧化物。用高锰钢电热水壶烧水时,无含锰的氧化物析出,并且通过煮水析出的锰含量非常微小,还不如食品和自来水等物质中的含量高,因此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情况。”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其微信公号中发文表示,成年人每天锰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1毫克。以(江苏质检报告)锰析出量最高1.168mg/L的那批次电热水壶为例,要喝大概9.4升这种电热水壶烧的水,才有可能超出可耐受量。
  江苏一位食品工程专家介绍称,类似的“谈锰色变”事件在2012年也曾发生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当时就已做了科普:锰摄入的途径主要是呼吸,胃肠对锰的吸收率仅为1%至5%,因此饮食不会造成锰过量、锰中毒。在临床上也从未发现因使用不锈钢制品导致锰过量、锰中毒的案例。(据新华社、南方日报)※
其他文献
<正>有个人不小心把一瓶蜂蜜掉在地上。瓶碎了,地上留有一摊蜂蜜。一只蚂蚁见了,迫不及待地爬过去吃。吃饱后,却被蜂蜜黏住,动弹不得。临死前,这只蚂蚁感叹道:"我真后悔,为了
期刊
文章分析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产生离析现象的原因,提出减小离析程度的对策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人员不断面对来自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等多方面的挑战。要使会计人员完成、胜任会计工作,新世纪下加强和改革我国的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育的目的应该注重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使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传统养殖业大滑坡,养殖户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而被誉为十全大补珍禽——中国黑凤鸡(雅称“中国黑宝、黑凤凰”),这一绝迹400年的明代乌骨鸡,经国内生物学家运用
▲位于国际空间站外部的AMS-02(阿尔法磁谱仪2)是目前灵敏度最高,也是最复杂、最昂贵的一台暗物质探测设备。  在现代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有一个困扰现代物理学发展的重大难题,它就是被科学家称为“世纪之谜”的暗物质。4月3日,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在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首次公布其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以下简称AMS)项目在历时18年后的第一个实验结果:AMS已发现超过40万个正电子,这
安全资料不仅是指导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企业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本文依据强制性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及作者本人多年的整理经验,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资料的
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良镛院士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作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成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在讲座上“睡倒”的学生并非多数,但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并引发争议。有的微博在转发时评论道,“其实不论是否自愿,即便内容枯燥,传达出来的希冀却是真切的吧?起码要做到对场合
0 概述  JZC3-dz直流操作中间继电器适用于交流5 0Hz或 60Hz ,电压至 660V和直流电压至 60 0V的控制电路中 ,用来控制各种电磁线圈及作为信号的放大和传递。1 型号及其含义  JZC3-□
舔多少下可以舔到棒棒糖的中心?这是美国一则经典的棒棒糖广告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科学家现在找到了答案:大约1000下。这个数字相当可靠——这是通过流动液体溶解固体的精密数学模型演算得出的答案。  美国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定制的球形和圆柱形糖块来观察液体溶解固体的过程。该研究的带头人、纽约大学物理学家利夫·里斯特罗夫表示,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相当复杂。首先,固体干扰了液体的流动,迫使液体转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