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建教育强市、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是汕尾市贯彻落实创建教育强市、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市“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汕尾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市情民意,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坚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加大投入,把有限的资源向教育倾斜,推动全市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教育创强、多媒体电教平台进课室、名师培养、整合资源、质量提升……这诸多关键词,刻录了汕尾教育一路走来的坚实步伐。
上下同心,强力推进创强各项工作
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作为源动力,对于后发地区尤其如此。2010年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战略规划,为全省教育的改革发展确立了方向和目标。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有序推进和不断深化,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贤达和广大民众戮力同心。汕尾市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对于教育先行具有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更加现实的内在要求,教育创强必然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自2013年3月全面启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程以来,汕尾市紧扣中央大力扶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政策部署,抓住海陆丰革命老区纳入全国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的契机,将教育列入“十三五”规划“三大攻坚战”之一,从顶层对教育创强进行设计。全面发动基层组织力量,对教育创强进行广泛宣传,县、镇、村和街道社区全面发动,营造出全社会共建教育强市的热烈氛围。
强化组织抓落实
汕尾市自启动教育创强伊始,便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和分管教育的市领导任副组长,由各县(市、区)书记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组成汕尾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各镇(街)也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教育创强工作层级责任。特别是进入2016年,为建立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领导体制,汕尾市将教育工作由副市长分管调整由常务副市长分管,各县(市、区)一律由常务副县(市、区)长分管,全面强化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在2013年3月29日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暨汕尾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动员大会上,汕尾市领导对创强工作提出要求。各县(市、区)、各镇(街)也通过召开教育创强动员大会对教育创强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今年2月3日,汕尾又召开全市教育创均创强专门会议,对创均创强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3月1日,高规格召开全市教育攻坚战动员大会,将创均创强作为重点落实的首要教育攻坚任务加以部署。市委、市政府成立三个督查小组,由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副主任担任组长,对县(市、区)创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每周一报,有力地推进了工作的落实。
汕尾市政府还与下辖各县(市、区)政府、各县(市、区)政府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村(居)委逐级签订教育创强工作责任书。同时通过制定《中共汕尾市委、汕尾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关于印发汕尾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各县(市、区)、各镇(街)教育创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推进教育创强工作的责任、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2013年4月,根据省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汕尾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创强规划,进一步细化教育创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各年度的教育创强目标和任务。
高标准的组织领导、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明确的责任到人,汕尾市从顶层设计率先突破,为区域教育创强工作吹奏起了冲锋的号角。
深入发动抓宣传
教育创强离不开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如何让创强的号角从党政机关传播到每个汕尾市民的实际生活,让教育创强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汕尾市自有作为。
创强工作启动以来,汕尾市广泛利用召开教育创强动员、座谈等会议,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利用张贴标语、出黑板报、拉横额等形式,全面加强教育创强政策法规、目的意义、工作动态和先进事迹的宣传,使教育创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汕尾市的创强宣传并不局限于纸面,各县、镇、村通过举行专题文艺晚会、教育创强动员捐资大会、中小学布局调整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并组织成立教育基金会,责任领导带队外出拜会乡贤,深入发动社会各界群众、热心教育人士支持教育创强,再次掀起捐资办学热潮。
上下联动抓督导
在汕尾市教育创强一线,从来不乏从党政一把手,到市县两级教育局负责人的身影。在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科室之间,汕尾市建立起了对位挂钩联系。在加强教育创强业务培训的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市、县、镇和学校四级教育创强工作台帐,作为推进各项教育创强工作的指南。定期印发的教育创强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和《教育创强简报》,则成为了褒扬先进、鞭策后进的平台。
为了带动各级行政部门上下联动,汕尾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县两级教育创强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教育部门牵头做好教育创强的综合协调、规划建设、督导督查等工作,做好当地政府的参谋,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市和县(市、区)财政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创强项目审查、建设资金审核以及创强资金使用检查,积极为教育创强鼓与呼;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气象、消防、防空、供电、供水等部门积极为教育创强项目工程建设“开绿灯”,简化申报程序,加快审批进度,缩短筹建时间,依法依规减免工程费用,监督建设质量;镇(街道)各部门通力协作,全镇(街道)一盘棋,群策群力做好教育创强工作。村(居)委会主动积极配合镇(街道)做好所在行政村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创强项目的规划、筹资、建设和群众思想发动工作。 软硬兼施,妥善解决教育发展短板
教育创强工作的题中之义既包含了办学条件的硬实力改善,也包含了教育信息化这一软实力的升级。汕尾市抓住创强这一契机,一方面在办学条件和基础建设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软硬兼施”的建设策略为汕尾市教育创强添上了有力的双翼。
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不断改善办学“硬条件”
汕尾市在创强工作中,以建设标准化学校为抓手,一面着力扩大校园面积和运动场地,一面大规模新建扩建校舍和翻新装修校舍,着力增加生均校舍面积和功能场室。同时,加大对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其中,总投资1.8亿元的“多媒体电教平台进课室”工程,使汕尾市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实现公办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全覆盖。
海丰中学缘起于原海丰县第一中学,1994年肇基于原县委、县政府旧址,坐落于素有“文化墨池”美称的县城南门湖畔,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创校之初只有原县委、县政府留下的几栋简陋的办公用楼,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随着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设施已不适应办学的要求,亟需扩建校舍和改建操场等运动场地。2013年海丰县提出创建教育强县,学校以此为契机,从软硬件入手,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投入资金600多万元,软硬件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完善和提升。现在学校新建了综合实验楼,设有理化生室、计算机室、地理教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展示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综合实践室、图书室、阅览室等20间功能室。教学手段也实现了现代化,学生接受知识的平台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模式变成了多元化、现代化的新模式。同时新建扩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台,设置单杠、双杠,购置了大量体育器械,扩大了校园活动场所,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学校还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安装了100兆光纤校园网、监控、屏蔽和红外线报警系统,真真正正实现了从“旧”到“新”的蜕变。教育创强让海丰中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质的改善。
以设施平台为抓手,加快提升教育“软实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创强的重要手段,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和现代化是我省教育创强的既定策略。汕尾市围绕这一策略,推动信息化装备建设和平台建设。2013年,汕尾市启动“公办中小学多媒体电教平台进课室”工程。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宽带接入率为88%(含教学点),100%的教学班装配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全市100%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计算机,100名学生拥有计算机20台以上,100名学生以下的非完全小学、教学点均按最大班额配备计算机。全市所有教学点都能通过网络、电脑、电视等方式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同时,汕尾市严格按照我省“蜂窝行动”计划,全面共建“人人通”云教学平台。全市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人人通”云教学平台上注册账号,建立实名制的学习、交流和分享空间。
抓大用小,全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创强需要建立在清晰的定位和精准的发力这两大前提下,需要当地在认清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进行资源调整和再创造。汕尾市在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时,紧密结合本市及各县区教育实际,统筹兼顾,优化整合,让资源和投入得到最大效力的发挥,实现本市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在义务教育领域,汕尾市各县(市、区)按照标准化学校要求,新建和改扩建校舍,修建运动场,绿化美化校园,建设教学功能室,配置图书和教学设施设备,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目前,全市公办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教学点共691所,已通过标准化学校督导验收并发文的有671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7.1%。
同时,全市较好缓解了县城和市中心城区“大班额”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以汕尾市城区为例: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成为汕尾市城区越来越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为了能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同等接受义务教育,汕尾市城区将这一问题纳入本区教育发展规划的财政预算,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市区就读,造成了部分学校出现大班额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汕尾市城区于2014年7月出台了《汕尾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大班额规模,规定小学每班不得超45人,初中每班不超50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30%以上的学校,小学不超50人,初中不超55人)。今年2月,汕尾市城区又出台了《关于严格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的工作意见》,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各镇(街道)要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消除“大班额”问题。区教育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出台的文件规定,结合市区实际统筹兼顾,制定分流方案,指导学校做好分流工作,要求存在“大班额”的学校做出具体的分流方案,将学生分流到就近正在新扩建的学校,保障各班级按规定要求达到标准班。同时,通过整合,减少非教育用房,增加教室,并新(重)建小学3所,新建校舍13栋,面积23690平方米,以保障分流方案的落实。
尽力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在学前教育领域,汕尾市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充分利用富余校舍开办幼儿园,增设小学附设幼儿班,积极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规模。为解决城区东涌镇中心幼儿园园址问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东涌镇东涌村把建设镇中心幼儿园作为村委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积极调研论证,通过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耐心做好群众工作,最后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一致同意将原东涌村委租给德美玩具厂的厂址无偿捐给东涌镇中心幼儿园。
目前,汕尾市每个镇(街)建有1所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每个4000人以上的村建有1所以上独立幼儿园。其中,陆丰市共投入资金3100 万元,全市32 所公办幼儿园已全部通过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海丰县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7所、改建8所镇中心幼儿园,有15个镇中心幼儿园已通过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陆河县8个镇中心幼儿园全部通过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规范化中心幼儿园覆盖率为100%。城区投入1600万元,全面完成了7个镇(街道)的中心幼儿园建设。同时,汕尾市还加强了小学转岗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学前教育教师资格持证率;规范办园行为,逐步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教育创强、多媒体电教平台进课室、名师培养、整合资源、质量提升……这诸多关键词,刻录了汕尾教育一路走来的坚实步伐。
上下同心,强力推进创强各项工作
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作为源动力,对于后发地区尤其如此。2010年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战略规划,为全省教育的改革发展确立了方向和目标。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有序推进和不断深化,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贤达和广大民众戮力同心。汕尾市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对于教育先行具有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更加现实的内在要求,教育创强必然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自2013年3月全面启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程以来,汕尾市紧扣中央大力扶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政策部署,抓住海陆丰革命老区纳入全国贫困革命老区扶持范围的契机,将教育列入“十三五”规划“三大攻坚战”之一,从顶层对教育创强进行设计。全面发动基层组织力量,对教育创强进行广泛宣传,县、镇、村和街道社区全面发动,营造出全社会共建教育强市的热烈氛围。
强化组织抓落实
汕尾市自启动教育创强伊始,便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和分管教育的市领导任副组长,由各县(市、区)书记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组成汕尾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各镇(街)也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教育创强工作层级责任。特别是进入2016年,为建立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领导体制,汕尾市将教育工作由副市长分管调整由常务副市长分管,各县(市、区)一律由常务副县(市、区)长分管,全面强化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在2013年3月29日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暨汕尾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动员大会上,汕尾市领导对创强工作提出要求。各县(市、区)、各镇(街)也通过召开教育创强动员大会对教育创强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今年2月3日,汕尾又召开全市教育创均创强专门会议,对创均创强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落实。3月1日,高规格召开全市教育攻坚战动员大会,将创均创强作为重点落实的首要教育攻坚任务加以部署。市委、市政府成立三个督查小组,由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副主任担任组长,对县(市、区)创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每周一报,有力地推进了工作的落实。
汕尾市政府还与下辖各县(市、区)政府、各县(市、区)政府与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村(居)委逐级签订教育创强工作责任书。同时通过制定《中共汕尾市委、汕尾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关于印发汕尾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各县(市、区)、各镇(街)教育创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推进教育创强工作的责任、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2013年4月,根据省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汕尾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创强规划,进一步细化教育创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各年度的教育创强目标和任务。
高标准的组织领导、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明确的责任到人,汕尾市从顶层设计率先突破,为区域教育创强工作吹奏起了冲锋的号角。
深入发动抓宣传
教育创强离不开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如何让创强的号角从党政机关传播到每个汕尾市民的实际生活,让教育创强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汕尾市自有作为。
创强工作启动以来,汕尾市广泛利用召开教育创强动员、座谈等会议,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利用张贴标语、出黑板报、拉横额等形式,全面加强教育创强政策法规、目的意义、工作动态和先进事迹的宣传,使教育创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汕尾市的创强宣传并不局限于纸面,各县、镇、村通过举行专题文艺晚会、教育创强动员捐资大会、中小学布局调整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并组织成立教育基金会,责任领导带队外出拜会乡贤,深入发动社会各界群众、热心教育人士支持教育创强,再次掀起捐资办学热潮。
上下联动抓督导
在汕尾市教育创强一线,从来不乏从党政一把手,到市县两级教育局负责人的身影。在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科室之间,汕尾市建立起了对位挂钩联系。在加强教育创强业务培训的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市、县、镇和学校四级教育创强工作台帐,作为推进各项教育创强工作的指南。定期印发的教育创强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和《教育创强简报》,则成为了褒扬先进、鞭策后进的平台。
为了带动各级行政部门上下联动,汕尾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县两级教育创强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教育部门牵头做好教育创强的综合协调、规划建设、督导督查等工作,做好当地政府的参谋,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市和县(市、区)财政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创强项目审查、建设资金审核以及创强资金使用检查,积极为教育创强鼓与呼;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气象、消防、防空、供电、供水等部门积极为教育创强项目工程建设“开绿灯”,简化申报程序,加快审批进度,缩短筹建时间,依法依规减免工程费用,监督建设质量;镇(街道)各部门通力协作,全镇(街道)一盘棋,群策群力做好教育创强工作。村(居)委会主动积极配合镇(街道)做好所在行政村的中小学、幼儿园的创强项目的规划、筹资、建设和群众思想发动工作。 软硬兼施,妥善解决教育发展短板
教育创强工作的题中之义既包含了办学条件的硬实力改善,也包含了教育信息化这一软实力的升级。汕尾市抓住创强这一契机,一方面在办学条件和基础建设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软硬兼施”的建设策略为汕尾市教育创强添上了有力的双翼。
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不断改善办学“硬条件”
汕尾市在创强工作中,以建设标准化学校为抓手,一面着力扩大校园面积和运动场地,一面大规模新建扩建校舍和翻新装修校舍,着力增加生均校舍面积和功能场室。同时,加大对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其中,总投资1.8亿元的“多媒体电教平台进课室”工程,使汕尾市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实现公办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全覆盖。
海丰中学缘起于原海丰县第一中学,1994年肇基于原县委、县政府旧址,坐落于素有“文化墨池”美称的县城南门湖畔,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创校之初只有原县委、县政府留下的几栋简陋的办公用楼,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随着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学校设施已不适应办学的要求,亟需扩建校舍和改建操场等运动场地。2013年海丰县提出创建教育强县,学校以此为契机,从软硬件入手,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投入资金600多万元,软硬件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完善和提升。现在学校新建了综合实验楼,设有理化生室、计算机室、地理教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展示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器材室、综合实践室、图书室、阅览室等20间功能室。教学手段也实现了现代化,学生接受知识的平台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模式变成了多元化、现代化的新模式。同时新建扩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台,设置单杠、双杠,购置了大量体育器械,扩大了校园活动场所,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学校还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安装了100兆光纤校园网、监控、屏蔽和红外线报警系统,真真正正实现了从“旧”到“新”的蜕变。教育创强让海丰中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质的改善。
以设施平台为抓手,加快提升教育“软实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创强的重要手段,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和现代化是我省教育创强的既定策略。汕尾市围绕这一策略,推动信息化装备建设和平台建设。2013年,汕尾市启动“公办中小学多媒体电教平台进课室”工程。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宽带接入率为88%(含教学点),100%的教学班装配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全市100%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计算机,100名学生拥有计算机20台以上,100名学生以下的非完全小学、教学点均按最大班额配备计算机。全市所有教学点都能通过网络、电脑、电视等方式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同时,汕尾市严格按照我省“蜂窝行动”计划,全面共建“人人通”云教学平台。全市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人人通”云教学平台上注册账号,建立实名制的学习、交流和分享空间。
抓大用小,全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创强需要建立在清晰的定位和精准的发力这两大前提下,需要当地在认清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进行资源调整和再创造。汕尾市在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时,紧密结合本市及各县区教育实际,统筹兼顾,优化整合,让资源和投入得到最大效力的发挥,实现本市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在义务教育领域,汕尾市各县(市、区)按照标准化学校要求,新建和改扩建校舍,修建运动场,绿化美化校园,建设教学功能室,配置图书和教学设施设备,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目前,全市公办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教学点共691所,已通过标准化学校督导验收并发文的有671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7.1%。
同时,全市较好缓解了县城和市中心城区“大班额”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以汕尾市城区为例: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成为汕尾市城区越来越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为了能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同等接受义务教育,汕尾市城区将这一问题纳入本区教育发展规划的财政预算,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市区就读,造成了部分学校出现大班额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汕尾市城区于2014年7月出台了《汕尾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大班额规模,规定小学每班不得超45人,初中每班不超50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30%以上的学校,小学不超50人,初中不超55人)。今年2月,汕尾市城区又出台了《关于严格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的工作意见》,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各镇(街道)要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消除“大班额”问题。区教育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出台的文件规定,结合市区实际统筹兼顾,制定分流方案,指导学校做好分流工作,要求存在“大班额”的学校做出具体的分流方案,将学生分流到就近正在新扩建的学校,保障各班级按规定要求达到标准班。同时,通过整合,减少非教育用房,增加教室,并新(重)建小学3所,新建校舍13栋,面积23690平方米,以保障分流方案的落实。
尽力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在学前教育领域,汕尾市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充分利用富余校舍开办幼儿园,增设小学附设幼儿班,积极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规模。为解决城区东涌镇中心幼儿园园址问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东涌镇东涌村把建设镇中心幼儿园作为村委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积极调研论证,通过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耐心做好群众工作,最后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一致同意将原东涌村委租给德美玩具厂的厂址无偿捐给东涌镇中心幼儿园。
目前,汕尾市每个镇(街)建有1所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每个4000人以上的村建有1所以上独立幼儿园。其中,陆丰市共投入资金3100 万元,全市32 所公办幼儿园已全部通过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海丰县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7所、改建8所镇中心幼儿园,有15个镇中心幼儿园已通过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陆河县8个镇中心幼儿园全部通过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规范化中心幼儿园覆盖率为100%。城区投入1600万元,全面完成了7个镇(街道)的中心幼儿园建设。同时,汕尾市还加强了小学转岗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学前教育教师资格持证率;规范办园行为,逐步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