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融入困难。本文通过对珠海市戒毒机构戒毒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戒毒人员吸毒的成因及吸毒的特征以及戒毒人员由于教育、就业、人际支持、自我认同等方面造成的社会融入难题,结合国外吸毒人员社会融入管理经验,提出从治理创新、司法改进、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宣传等方面构建戒毒人员融入社会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戒毒 戒毒人员 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59-02
2015年6月25日,在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禁绝毒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内多数地方实行的自愿戒毒加上强制戒毒、劳教戒毒的“三位一体”模式,过于侧重生理脱毒,其结果是无法有效降低复吸率。解决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能有效降低复吸率,对于禁毒工作的工作机制创新、司法制度优化和社会氛围的改善,从而更进一步取得禁毒工作的更大成果都至关重要。
一、珠海市戒毒人员社会融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深入了解珠海市戒毒人员的群体特征,笔者对珠海市戒毒所444个戒毒人员进行调查,采用逐一面对面访问方式,确保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在此基础上,总结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合困境。
1.珠海市戒毒人员在教育矫治中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戒毒人员在初次吸食毒品前没有接受过或了解过毒品预防教育知识的共有313人,占到了71%的比例。也就是说,在对毒品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目前的戒毒教育仍以管理者为中心,戒毒者仅仅是被强制、被管理的被动接受者,亟待改变当前教育矫治的实际效果,减轻场所管控的现实压力。
2.珠海市戒毒人员在就业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还需要面对严重的歧视,例如认为吸毒人员文化水平低、生存技能欠缺、性格有缺陷、无责任感等,这无疑使戒毒人员寻找工作的成本更高,多数只能成为“无业游民”。
3.珠海市戒毒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珠海市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存在焦虑、自卑、抑郁、对抗、偏执等心理特性。特别是女性戒毒人员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自尊心较弱,既想向别人倾诉自身不幸,渴望他人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因为害怕被拒绝和歧视,避免与他人有过多的交往交流,有明显的内心矛盾和冲突,从而难以维持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
4.珠海市戒毒人员在自我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珠海市戒毒人员的调查了解发现,该群体在自我认同方面存在较多的困难和矛盾,影响了戒毒人员进行自我人格的健全,也导致了较多的复吸现象。多数戒毒人员一方面希望能摆脱毒魔的纠缠,重新找回自我,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對相对封闭、严格的环境有所排斥;既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倾诉自己的不幸,又逃避与别人过多接触,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
二、国外对吸毒人员社会融入的管理方式及启示
多数国家认为,要真正帮助吸毒人员走出困境,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从社区、医学、社会心理支持、权利保障等方面帮助吸毒人员融入社会。
1.建立社区化戒毒康复运作机制
国外的社区化戒毒康复运作机制运作成熟,其特点是:戒毒康复社区通常就近建立于居民生活区,其日常生活资源依赖于当地小区,这得益于对社会成员的毒品教育较好,所以通常不对吸毒人员存在较大的偏见。同时,依赖小区中完善的行为监管,规范戒毒康复人员的行为规范。
2.发展医学康复和药物支持机制
在戒毒医学治疗和康复方面,许多国家采取多元药物维持疗法来对吸毒者进行医疗干预,医生通过合法长期使用一定量的海洛因、吗啡、杜冷丁、鸦片、美沙酮以及丁丙喏啡等药物手段来治疗毒品依赖。采取医学康复的理论基础为:将毒品成瘾视为一种长期且易反复发作的脑部疾病,通过适当的医学方法予以干预,能改善吸毒者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戒除毒瘾的目的。
3.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手段
提供就业指导、心理治疗和关怀等支持性服务均有利于吸毒者长期保持在治疗中。其中治疗体(TC)是在国外最为广泛运用的吸毒者心理康复模式。治疗体是一种居住性的、群体性的治疗环境,通过吸毒者之间广泛的自助和互助,来矫正自身人格问题,改善个人人际关系,采取积极行动树立为自己负责任的观念。
4.完善社会权利保障体系
欧美多数国家立法保护戒毒人员基本人权,以保障其不受歧视和虐待,并系统保障戒毒人员戒毒期间的居住条件和日常生活需求;在戒毒人员教育方面,免费提供戒毒知识普及活动,免费提供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服务,诸多措施和保障旨在让吸毒者成功戒毒的同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获得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尊严和权力。
三、对吸毒人员社会融入的路径探索
行之有效的戒毒模式必然要求戒毒制度和方法能实现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和回归社会等三个过程的统一,也就是“三位一体”的戒毒模式。而最终落脚点是吸毒人员的再社会化,能重新融入社会。
1.建立戒毒人员社会融入的帮教机制
一是加强对低年龄段人群的针对性教育。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已成为当今吸毒人群中的主要人群,重视对这个人群中未吸毒人群的禁毒预防普及宣传教育。二是实施心理康复治疗,开展心理矫正。采取榜样激励、及时肯定、赏罚分明等措施帮助回归人员重塑信心。三是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帮教队伍,确保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组建社会帮教工作信息系统,建立考核机制,形成戒毒机构、公安部门、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帮教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的格局。
2.建立戒毒人员社会融入的就业制度
一是加大在戒毒场所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强化戒毒人员的劳动观念教育,培养其热爱劳动的品格。二是加紧制定鼓励戒毒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职能部门,对戒毒人员就业及创业给予实质性支持,形成常态化的减免倾斜以及扶持帮助,制定配套政策鼓励用人单位聘用戒毒回归人员;在大中城市创设公益性的戒毒福利工厂,对戒毒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及就业安置。
3.建立戒毒人员社会融入的社区模式
一方面,探索在社区建立家庭融入的有效平台。该平台应既能帮助戒毒者融入自身家庭,也能有助于戒毒者家庭融入社区和社会。具体方法是进行家庭能力方面的建设,提供家庭互助、家庭交流、家庭成长等日常帮教活动,在家庭对戒毒者进行主要的监管和照顾的同时尽量减轻家庭的照顾压力,消除吸毒者家庭经常面临的孤立及封闭;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在社区构建社区融入的有效平台。通过组织戒毒回归人员进行公益劳动、教育、培训等社区活动,让戒毒者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融入社区生活;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依托社区构建社会融入的有效平台,实施以社区为依托,由干预、帮扶、介入等部分有机构成的长效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0.
[2]房红.国外禁吸戒毒模式述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1):53-54.
[3]大谷实.刑事政策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31.
[4]杨玲,李鹏程.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过程——归属与认同的剥夺[J].心理学探新,2007(2):13.
关键词:戒毒 戒毒人员 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59-02
2015年6月25日,在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禁绝毒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内多数地方实行的自愿戒毒加上强制戒毒、劳教戒毒的“三位一体”模式,过于侧重生理脱毒,其结果是无法有效降低复吸率。解决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能有效降低复吸率,对于禁毒工作的工作机制创新、司法制度优化和社会氛围的改善,从而更进一步取得禁毒工作的更大成果都至关重要。
一、珠海市戒毒人员社会融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深入了解珠海市戒毒人员的群体特征,笔者对珠海市戒毒所444个戒毒人员进行调查,采用逐一面对面访问方式,确保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在此基础上,总结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合困境。
1.珠海市戒毒人员在教育矫治中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戒毒人员在初次吸食毒品前没有接受过或了解过毒品预防教育知识的共有313人,占到了71%的比例。也就是说,在对毒品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目前的戒毒教育仍以管理者为中心,戒毒者仅仅是被强制、被管理的被动接受者,亟待改变当前教育矫治的实际效果,减轻场所管控的现实压力。
2.珠海市戒毒人员在就业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还需要面对严重的歧视,例如认为吸毒人员文化水平低、生存技能欠缺、性格有缺陷、无责任感等,这无疑使戒毒人员寻找工作的成本更高,多数只能成为“无业游民”。
3.珠海市戒毒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珠海市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存在焦虑、自卑、抑郁、对抗、偏执等心理特性。特别是女性戒毒人员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自尊心较弱,既想向别人倾诉自身不幸,渴望他人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因为害怕被拒绝和歧视,避免与他人有过多的交往交流,有明显的内心矛盾和冲突,从而难以维持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
4.珠海市戒毒人员在自我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珠海市戒毒人员的调查了解发现,该群体在自我认同方面存在较多的困难和矛盾,影响了戒毒人员进行自我人格的健全,也导致了较多的复吸现象。多数戒毒人员一方面希望能摆脱毒魔的纠缠,重新找回自我,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對相对封闭、严格的环境有所排斥;既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倾诉自己的不幸,又逃避与别人过多接触,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
二、国外对吸毒人员社会融入的管理方式及启示
多数国家认为,要真正帮助吸毒人员走出困境,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从社区、医学、社会心理支持、权利保障等方面帮助吸毒人员融入社会。
1.建立社区化戒毒康复运作机制
国外的社区化戒毒康复运作机制运作成熟,其特点是:戒毒康复社区通常就近建立于居民生活区,其日常生活资源依赖于当地小区,这得益于对社会成员的毒品教育较好,所以通常不对吸毒人员存在较大的偏见。同时,依赖小区中完善的行为监管,规范戒毒康复人员的行为规范。
2.发展医学康复和药物支持机制
在戒毒医学治疗和康复方面,许多国家采取多元药物维持疗法来对吸毒者进行医疗干预,医生通过合法长期使用一定量的海洛因、吗啡、杜冷丁、鸦片、美沙酮以及丁丙喏啡等药物手段来治疗毒品依赖。采取医学康复的理论基础为:将毒品成瘾视为一种长期且易反复发作的脑部疾病,通过适当的医学方法予以干预,能改善吸毒者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戒除毒瘾的目的。
3.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手段
提供就业指导、心理治疗和关怀等支持性服务均有利于吸毒者长期保持在治疗中。其中治疗体(TC)是在国外最为广泛运用的吸毒者心理康复模式。治疗体是一种居住性的、群体性的治疗环境,通过吸毒者之间广泛的自助和互助,来矫正自身人格问题,改善个人人际关系,采取积极行动树立为自己负责任的观念。
4.完善社会权利保障体系
欧美多数国家立法保护戒毒人员基本人权,以保障其不受歧视和虐待,并系统保障戒毒人员戒毒期间的居住条件和日常生活需求;在戒毒人员教育方面,免费提供戒毒知识普及活动,免费提供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服务,诸多措施和保障旨在让吸毒者成功戒毒的同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获得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尊严和权力。
三、对吸毒人员社会融入的路径探索
行之有效的戒毒模式必然要求戒毒制度和方法能实现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和回归社会等三个过程的统一,也就是“三位一体”的戒毒模式。而最终落脚点是吸毒人员的再社会化,能重新融入社会。
1.建立戒毒人员社会融入的帮教机制
一是加强对低年龄段人群的针对性教育。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已成为当今吸毒人群中的主要人群,重视对这个人群中未吸毒人群的禁毒预防普及宣传教育。二是实施心理康复治疗,开展心理矫正。采取榜样激励、及时肯定、赏罚分明等措施帮助回归人员重塑信心。三是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帮教队伍,确保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四是组建社会帮教工作信息系统,建立考核机制,形成戒毒机构、公安部门、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帮教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的格局。
2.建立戒毒人员社会融入的就业制度
一是加大在戒毒场所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强化戒毒人员的劳动观念教育,培养其热爱劳动的品格。二是加紧制定鼓励戒毒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职能部门,对戒毒人员就业及创业给予实质性支持,形成常态化的减免倾斜以及扶持帮助,制定配套政策鼓励用人单位聘用戒毒回归人员;在大中城市创设公益性的戒毒福利工厂,对戒毒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及就业安置。
3.建立戒毒人员社会融入的社区模式
一方面,探索在社区建立家庭融入的有效平台。该平台应既能帮助戒毒者融入自身家庭,也能有助于戒毒者家庭融入社区和社会。具体方法是进行家庭能力方面的建设,提供家庭互助、家庭交流、家庭成长等日常帮教活动,在家庭对戒毒者进行主要的监管和照顾的同时尽量减轻家庭的照顾压力,消除吸毒者家庭经常面临的孤立及封闭;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在社区构建社区融入的有效平台。通过组织戒毒回归人员进行公益劳动、教育、培训等社区活动,让戒毒者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融入社区生活;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依托社区构建社会融入的有效平台,实施以社区为依托,由干预、帮扶、介入等部分有机构成的长效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0.
[2]房红.国外禁吸戒毒模式述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1):53-54.
[3]大谷实.刑事政策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31.
[4]杨玲,李鹏程.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过程——归属与认同的剥夺[J].心理学探新,200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