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形象,因其文字的想象力而丰富多彩。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里,可以根据文字的描绘,而在心中树立起那个形象的独我的理解。很多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为什么会在观众心里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响?有对导演挑选演员外形上的不如意,还有导演对原作的再加工和演员对角色的把握的微词。那么,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为什么会不一样,形象上会产生偏差?
怀揣着这样的思想,我开始教《济南的冬天》。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教学本文的一些感受和做法,来谈谈散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话题。
通过仔细的阅读分析,我认为,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情”这一特征来写。可以说“温情”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温情”二字,在诵读中体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体味老舍的语言特色。
如何让学生体会出老舍先生那种对济南的热爱,对自己生活的满足感?
我只有一步步慢慢的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去分析。冬天按理来说万物萧条,没有春的生机勃发、夏的热烈多情、秋的清冷孤寂,但是,在老舍眼中却是那么的可爱。我补充了一点背景材料: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一往情深。对于居住的济南城是情有独钟。作者发现了济南冬天特殊的美丽。
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探究。
从结构切入: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从关键词切入:“温情”是本文的文眼,文中的景物和人物都染上了温暖、晴朗的色彩。
其次,突破重难点。
从重点语段上突破:朗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的?背诵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从寄情于景的手法上突破: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在这篇散文名篇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即使是整体感知,也必须面对“字词句篇”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真正的千古名文,它的“字词句篇”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没有“字”,哪来的“句”,哪来的“篇”?没有具体的分析,哪来的整体感悟?
在我一些散文篇章的教学中,我开始强调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而忽略了对文中“字词句”的具体分析。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走入了一个误区。诚然,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我认为学生对全篇的把握和感受很重要,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不是人云亦云。但是,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想到哪里说哪里,随心所欲,夸夸其谈。没有了老师的引导,忽视了方向的把握,会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
在诸如《春》、《小巷深处》、《风筝》、《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这些散文的教学研修日志里可以看出,我总是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他们的感受,不管好坏一律认同,滞后评价。课堂上气氛倒是热闹起来了,学生踊跃发言,时不时有真知灼见闪现,我也为之喝彩。
课后,我静下心来,思考我教学的有效性,我感到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真正科学的阅读,自然存在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标准。否则,阅读教学不仅不能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境界,不仅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反而可能陷入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泥潭。结果,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培养出来,反而养成面对名家名篇及其权威没有丝毫敬畏的随意懒散习气。
语文老师真是责任重大啊!我在沉思。我在反思。我也在摸索。
毛先生在讲座中说,在整体把握中,要突出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二是“鉴赏意识”。三是“语言意识”。
我扪心自问,我做得如何?于豁然开朗之中,我不禁为自己的浅薄和随意而羞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指导我的散文教学:首先,阅读,是第一位的。其次,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三,运用有效的测评手段。最后,读出文化的内涵。对于前面两点,我会继续做得更好。而后两点,是我要努力的方向。我会在散文教学的园地中,辛勤耕耘,浇灌出一朵朵散发淡雅清香的花朵,装点语文世界的美丽。
怀揣着这样的思想,我开始教《济南的冬天》。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教学本文的一些感受和做法,来谈谈散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话题。
通过仔细的阅读分析,我认为,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情”这一特征来写。可以说“温情”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温情”二字,在诵读中体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体味老舍的语言特色。
如何让学生体会出老舍先生那种对济南的热爱,对自己生活的满足感?
我只有一步步慢慢的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去分析。冬天按理来说万物萧条,没有春的生机勃发、夏的热烈多情、秋的清冷孤寂,但是,在老舍眼中却是那么的可爱。我补充了一点背景材料: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一往情深。对于居住的济南城是情有独钟。作者发现了济南冬天特殊的美丽。
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探究。
从结构切入: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从关键词切入:“温情”是本文的文眼,文中的景物和人物都染上了温暖、晴朗的色彩。
其次,突破重难点。
从重点语段上突破:朗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的?背诵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从寄情于景的手法上突破: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在这篇散文名篇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即使是整体感知,也必须面对“字词句篇”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真正的千古名文,它的“字词句篇”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没有“字”,哪来的“句”,哪来的“篇”?没有具体的分析,哪来的整体感悟?
在我一些散文篇章的教学中,我开始强调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而忽略了对文中“字词句”的具体分析。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走入了一个误区。诚然,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我认为学生对全篇的把握和感受很重要,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不是人云亦云。但是,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想到哪里说哪里,随心所欲,夸夸其谈。没有了老师的引导,忽视了方向的把握,会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
在诸如《春》、《小巷深处》、《风筝》、《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这些散文的教学研修日志里可以看出,我总是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他们的感受,不管好坏一律认同,滞后评价。课堂上气氛倒是热闹起来了,学生踊跃发言,时不时有真知灼见闪现,我也为之喝彩。
课后,我静下心来,思考我教学的有效性,我感到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真正科学的阅读,自然存在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标准。否则,阅读教学不仅不能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境界,不仅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反而可能陷入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泥潭。结果,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培养出来,反而养成面对名家名篇及其权威没有丝毫敬畏的随意懒散习气。
语文老师真是责任重大啊!我在沉思。我在反思。我也在摸索。
毛先生在讲座中说,在整体把握中,要突出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二是“鉴赏意识”。三是“语言意识”。
我扪心自问,我做得如何?于豁然开朗之中,我不禁为自己的浅薄和随意而羞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指导我的散文教学:首先,阅读,是第一位的。其次,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三,运用有效的测评手段。最后,读出文化的内涵。对于前面两点,我会继续做得更好。而后两点,是我要努力的方向。我会在散文教学的园地中,辛勤耕耘,浇灌出一朵朵散发淡雅清香的花朵,装点语文世界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