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谈起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gits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形象,因其文字的想象力而丰富多彩。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里,可以根据文字的描绘,而在心中树立起那个形象的独我的理解。很多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为什么会在观众心里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响?有对导演挑选演员外形上的不如意,还有导演对原作的再加工和演员对角色的把握的微词。那么,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为什么会不一样,形象上会产生偏差?
  怀揣着这样的思想,我开始教《济南的冬天》。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教学本文的一些感受和做法,来谈谈散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话题。
  通过仔细的阅读分析,我认为,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情”这一特征来写。可以说“温情”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温情”二字,在诵读中体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体味老舍的语言特色。
  如何让学生体会出老舍先生那种对济南的热爱,对自己生活的满足感?
  我只有一步步慢慢的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去分析。冬天按理来说万物萧条,没有春的生机勃发、夏的热烈多情、秋的清冷孤寂,但是,在老舍眼中却是那么的可爱。我补充了一点背景材料: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一往情深。对于居住的济南城是情有独钟。作者发现了济南冬天特殊的美丽。
  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探究。
  从结构切入: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从关键词切入:“温情”是本文的文眼,文中的景物和人物都染上了温暖、晴朗的色彩。
  其次,突破重难点。
  从重点语段上突破:朗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的?背诵第三自然段,想想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从寄情于景的手法上突破: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在这篇散文名篇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即使是整体感知,也必须面对“字词句篇”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真正的千古名文,它的“字词句篇”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没有“字”,哪来的“句”,哪来的“篇”?没有具体的分析,哪来的整体感悟?
  在我一些散文篇章的教学中,我开始强调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而忽略了对文中“字词句”的具体分析。我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走入了一个误区。诚然,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我认为学生对全篇的把握和感受很重要,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不是人云亦云。但是,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想到哪里说哪里,随心所欲,夸夸其谈。没有了老师的引导,忽视了方向的把握,会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
  在诸如《春》、《小巷深处》、《风筝》、《竹林深处人家》、《树林和草原》这些散文的教学研修日志里可以看出,我总是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他们的感受,不管好坏一律认同,滞后评价。课堂上气氛倒是热闹起来了,学生踊跃发言,时不时有真知灼见闪现,我也为之喝彩。
  课后,我静下心来,思考我教学的有效性,我感到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
  真正科学的阅读,自然存在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标准。否则,阅读教学不仅不能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境界,不仅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反而可能陷入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泥潭。结果,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培养出来,反而养成面对名家名篇及其权威没有丝毫敬畏的随意懒散习气。
  语文老师真是责任重大啊!我在沉思。我在反思。我也在摸索。
  毛先生在讲座中说,在整体把握中,要突出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二是“鉴赏意识”。三是“语言意识”。
  我扪心自问,我做得如何?于豁然开朗之中,我不禁为自己的浅薄和随意而羞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去指导我的散文教学:首先,阅读,是第一位的。其次,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三,运用有效的测评手段。最后,读出文化的内涵。对于前面两点,我会继续做得更好。而后两点,是我要努力的方向。我会在散文教学的园地中,辛勤耕耘,浇灌出一朵朵散发淡雅清香的花朵,装点语文世界的美丽。
其他文献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行“素质教育”,由此国家实施了“基础教育改革”, 制定了国家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方案。此次课改在课程改革和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成绩,但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依然时常出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搬硬套某种课堂教学模式,出现畸形课堂;二是以考试结果为主要评价手段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  不管是洋思中学还是杜朗口中学成功的课堂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将美学思想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不断提高其鉴赏能力。  一、挖掘美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  1
期刊
所谓魅力,是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果您的课能吸引您的学生,使他们全神贯注心无旁骛,那么您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要想使你的课有点魅力,不妨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法使作为教师的您有点魅力。您仅有良好的仪表、渊博的知识、热情的工作态度还不够,还必须有友善的态度(不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害怕),良好的品行(不随意乱发脾气),公正的处事态度(对大家一视同仁),宽容而有耐性,再来点幽默(可使师生关系更
期刊
一个作家要撰写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用真情灌溉;一个演员要演绎出感人的角色,就一定用真情诠释;同样,一个老师想培养出茁壮的幼苗,也只有用真情耕耘。  一、真情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去年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个子不大,但脾气却不小,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大好。上课不是说话就是睡觉,迟到、旷课更是家常便饭。老师、家长也拿她没办法。  中考在即,我打心里为她着急。为了把她引向正轨,我从多方面了解她的情况,
期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在学生的成长教育,家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觉得班主任和家长交流合作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这门学问运用得当,那么班主任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从自己的经历及取得的效果来谈一谈在这方面的体会和感受:  一、诚信正直 为人师表。  一个有渊博学识、广泛兴趣、
期刊
一、巧设课文导语,激发审美动机  阅读教学的导语,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自然、恰当、精彩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会使他们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行动,提高审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熟悉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最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
期刊
在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生阅读的有关知识,比如:如何推敲字词,如何分析句子的含义,如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划分层次结构等,但学生的阅读水平却与我们教师的期待大相径庭。如何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内隐知识的学习。  一、内隐知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挖掘文本所蕴涵的隐性知识,并通过合理途径使之显性化,变成教师要教、学生要学
期刊
思源于疑,疑在于问。可见问的作用有多大!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些初步的探索与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问题
期刊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  一、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着手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活动站,在活动站内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引导留守儿童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在读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一、环境渲染,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在活动站内与留守儿童一道亲自动手布置,让那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给孩子鼓舞。我们共同开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