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与复构: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ter1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和谐社会阶层关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和多层次的协调与平衡。同心圆理论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圆理论是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耦合,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突破。同时,同心圆理论也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从价值视角向结构视角发生复构,圆心是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的内圈是中国国内的统战对象,致力于民族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心圆的外圈则是全球进步力量,致力于世界和谐,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心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投射,两个共同体的发展共同成为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的使命。
  关键词:同心圆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9-0059-07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18AKS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子鹏(1993-),男,安徽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特聘驻站研究员,研究方向: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徐皇冠(1998-),男,北京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党制度。
   习近平强调:“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1]562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圆理论是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耦合的自洽。同时,就其理论渊源角度而言,同心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投射,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从实践发展角度而言,同心圆理论正发生着从价值视角向结构视角的复构,复构而成的同心圆,内圈是汇集国内统战对象,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外圈是汇集全球进步力量,致力于构筑世界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的发展共同成为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的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自洽: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耦合
   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是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耦合,既有现实的实践基础,又有理论的衍生支持,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现实逻辑
  中国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从来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付之以实践,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引导和实践落地构建而成的。从诸多国家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来自核心政治力量的政治整合功能的发挥与来自社会的政治认同资源的支持,往往直接关系到改革与发展事业的成败。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中国的政治结构是由政党、国家与社会三个要素组成的,其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所谓政党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作用,也是指中国共产党要通过整合社会力量以推动国家的建构与运行。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政党整合社会,包括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整合,而政治性整合恰是围绕国家建构与运行的合法性而展开的。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性整合有很多种途径与方式,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途径,便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为“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有效政治整合以达到最大化聚合同盟军的机制之一,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革命任务以及实现了协商建国目的。作为支持国家建构与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统一战线工作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及改革开放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由阶层分化与固化带来的矛盾问题对稳定发展局面形成重大挑战。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这一阶段的一系列复杂局面、困难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而在这一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显得愈发重要。基于社会角度,面对加剧分化的阶层利益,开拓各阶层间良性互动的局面,统筹好社会各界意识形态的共识,这一系列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基于政权角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处于首要位置,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能更好地表达,怎样构建更科学有效的民主协商机制,面对这些统一战线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党的同心圆理论应运而生。
  守住政治底线的圆心,同心圆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圆就越大。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无一不是立足时代之基,解答时代之问,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挑战,阐明了统一战线工作要义的同心圆理论,能够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团结力量,这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现实逻辑。
  (二)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由来已久,这为同心圆理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薮。早在1939年,毛泽东撰写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双肩挑”模式是我国高校的一大特色,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继续维持这种模式将有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章从高校“双肩挑”的定义及渊源入手,剖析了高校“双肩挑”的有利因素及存在弊端,阐述了实行“职员制”改革的意义,深入研析了高职院校实行“职员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双肩挑”模式;高职院校;“职员制”   中图分类
[摘要]宋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宋代契约关系的发展,宋代契约关系广泛存在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中,契约种类增多。国家注重对契约关系的法律调整,保障了契约的履行。  [关键词]宋代;契约;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8-0120-03    在宋代各种契约法律关系非常复杂,契约关系在生
摘 要:面對我国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实证考察,着重从社会办养老机构与其它行动者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提出要通过建立“治理联盟”、构建养老产业园区、降低政策门槛、加强党组织建设、构筑社会支持系统等举措,为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办养老机构;合作治理;服务创新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引领和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方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自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价值观念变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战略举措,是坚持“中国道路”和方向的关键,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紧迫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确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价值观建设方向
摘 要:在“工具—效果”途径下建立的以政府角色—物品分类—工具选择为核心要素的执行分析框架,回答了基层政府在执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中“该做什么”及“如何做”的问题。生产者—强制工具、提供者—混合工具和安排者—自愿工具构成了基层政府执行的基本模式:生产者—强制工具模式适用于政府生产类公共服务;提供者—混合工具适用于混合生产类公共服务;安排者—自愿工具模式适用于非政府生产类公共服务。同时,各地在
[摘要]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陕西省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发展步伐加快,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积极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推进陕西信息化快速发展。  [关键词]陕西;信息化;发展  [中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5—0090—02    信息
摘 要:近年来,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使得城市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尤其表现为对城管执法的负面舆论不断。新媒体背景下,“先天缺陷”的城市管理除了“制度内的完善”以外,更需要“制度外的创新”。公众通过微信参与城市管理是当下实现城市管理模式转型,使管理主体大众化的一种“制度外的创新”。建立平台管理机制、舆论监督机制、互动反馈机制、奖励激励机制是公众有序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公众“常态化”参与城市管理的重要保障。 
[摘要]盲目推崇理性主义一直是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但是,“重物轻人”的理性主义传统使得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为了真正理解当代管理理论所蕴含的“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摆脱理性主义传统的桎梏,从管理与人的“内在同一”角度重新审视管理的意义,使管理永远根植于人的真实性存在之中。  [关键词]理性主义;人性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师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和意识形态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整体较好,但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困惑,这是社会因素和高职院校自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应通过强化党委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提高预测监控引领能力,搭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意识形态教育运行体系,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法,构建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打好意识形态教育的“组合拳”。  关键词:高职院校;意识形
[摘要]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将我国社会组织建设视为一种传统制度安排向另一种制度安排发展的制度变迁过程。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对于传统结构,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这种制度安排具有更大的制度优越性——可以调节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降低政府治理的风险及成本,促进制度不均衡向制度均衡的转交。  [关键词]社会组织;转型期;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