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和谐社会阶层关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和多层次的协调与平衡。同心圆理论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圆理论是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耦合,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突破。同时,同心圆理论也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从价值视角向结构视角发生复构,圆心是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的内圈是中国国内的统战对象,致力于民族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心圆的外圈则是全球进步力量,致力于世界和谐,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心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投射,两个共同体的发展共同成为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的使命。
关键词:同心圆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9-0059-07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18AKS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子鹏(1993-),男,安徽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特聘驻站研究员,研究方向: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徐皇冠(1998-),男,北京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党制度。
习近平强调:“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1]562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圆理论是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耦合的自洽。同时,就其理论渊源角度而言,同心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投射,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从实践发展角度而言,同心圆理论正发生着从价值视角向结构视角的复构,复构而成的同心圆,内圈是汇集国内统战对象,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外圈是汇集全球进步力量,致力于构筑世界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的发展共同成为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的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自洽: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耦合
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是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耦合,既有现实的实践基础,又有理论的衍生支持,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现实逻辑
中国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从来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付之以实践,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引导和实践落地构建而成的。从诸多国家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来自核心政治力量的政治整合功能的发挥与来自社会的政治认同资源的支持,往往直接关系到改革与发展事业的成败。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中国的政治结构是由政党、国家与社会三个要素组成的,其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所谓政党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作用,也是指中国共产党要通过整合社会力量以推动国家的建构与运行。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政党整合社会,包括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整合,而政治性整合恰是围绕国家建构与运行的合法性而展开的。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性整合有很多种途径与方式,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途径,便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为“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有效政治整合以达到最大化聚合同盟军的机制之一,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革命任务以及实现了协商建国目的。作为支持国家建构与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统一战线工作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及改革开放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由阶层分化与固化带来的矛盾问题对稳定发展局面形成重大挑战。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这一阶段的一系列复杂局面、困难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而在这一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显得愈发重要。基于社会角度,面对加剧分化的阶层利益,开拓各阶层间良性互动的局面,统筹好社会各界意识形态的共识,这一系列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基于政权角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处于首要位置,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能更好地表达,怎样构建更科学有效的民主协商机制,面对这些统一战线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党的同心圆理论应运而生。
守住政治底线的圆心,同心圆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圆就越大。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无一不是立足时代之基,解答时代之问,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挑战,阐明了统一战线工作要义的同心圆理论,能够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团结力量,这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现实逻辑。
(二)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由来已久,这为同心圆理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薮。早在1939年,毛泽东撰写的《
关键词:同心圆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9-0059-07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18AKS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子鹏(1993-),男,安徽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特聘驻站研究员,研究方向: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徐皇冠(1998-),男,北京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党制度。
习近平强调:“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1]562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圆理论是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耦合的自洽。同时,就其理论渊源角度而言,同心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投射,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从实践发展角度而言,同心圆理论正发生着从价值视角向结构视角的复构,复构而成的同心圆,内圈是汇集国内统战对象,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外圈是汇集全球进步力量,致力于构筑世界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的发展共同成为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的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自洽: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耦合
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是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耦合,既有现实的实践基础,又有理论的衍生支持,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现实逻辑
中国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从来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付之以实践,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引导和实践落地构建而成的。从诸多国家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来自核心政治力量的政治整合功能的发挥与来自社会的政治认同资源的支持,往往直接关系到改革与发展事业的成败。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中国的政治结构是由政党、国家与社会三个要素组成的,其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所谓政党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作用,也是指中国共产党要通过整合社会力量以推动国家的建构与运行。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政党整合社会,包括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整合,而政治性整合恰是围绕国家建构与运行的合法性而展开的。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性整合有很多种途径与方式,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途径,便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为“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有效政治整合以达到最大化聚合同盟军的机制之一,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革命任务以及实现了协商建国目的。作为支持国家建构与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统一战线工作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及改革开放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由阶层分化与固化带来的矛盾问题对稳定发展局面形成重大挑战。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这一阶段的一系列复杂局面、困难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而在这一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显得愈发重要。基于社会角度,面对加剧分化的阶层利益,开拓各阶层间良性互动的局面,统筹好社会各界意识形态的共识,这一系列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基于政权角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处于首要位置,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能更好地表达,怎样构建更科学有效的民主协商机制,面对这些统一战线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党的同心圆理论应运而生。
守住政治底线的圆心,同心圆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圆就越大。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无一不是立足时代之基,解答时代之问,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挑战,阐明了统一战线工作要义的同心圆理论,能够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团结力量,这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现实逻辑。
(二)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理论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由来已久,这为同心圆理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薮。早在1939年,毛泽东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