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中有这样一段话:
种树的人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樹就不成问题了。”
这段文字道出了生长的三重特性:个体性——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自主性——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生成性——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种树是这个理,育人不也一样吗?
俗话说:“教育即生长。”用“生长”定义教育,不仅因为人具有类生物生长的特征,更在于一种教育观的改变;不仅是从教育学角度定义教育的本质,探究教育对生长的影响,还是从人类学角度关注人生长的意义。
从人的生物性层面来看,生长就是生命体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我发育,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基础,用“生长”定义教育,培养的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工具性的、单向度的人,也不是抽象的、普遍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改造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经验是学生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品德的养成、职业素质的获得皆以经验为媒介。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的意义。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其次教师要不时地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生长既说明了生命的存在,又说明了发展的状态。人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实现“生长需要”,没有生长,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人和动植物的成长一样,无不在展现自己的生命意志。”但人和动植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意识、有意志,不断地向环境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不时地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而不是阻碍或抑制他们的需要,就成了教育的核心命题。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最后教师要不停息地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与生命共存。叶澜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从这一层面上说,生长更侧重在精神层面,即“精神生长”。实现人的生长,尤其是促进人的精神自然地、和谐地生长,才是教育的终极意义。
种树的人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樹就不成问题了。”
这段文字道出了生长的三重特性:个体性——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自主性——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生成性——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种树是这个理,育人不也一样吗?
俗话说:“教育即生长。”用“生长”定义教育,不仅因为人具有类生物生长的特征,更在于一种教育观的改变;不仅是从教育学角度定义教育的本质,探究教育对生长的影响,还是从人类学角度关注人生长的意义。
从人的生物性层面来看,生长就是生命体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我发育,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基础,用“生长”定义教育,培养的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工具性的、单向度的人,也不是抽象的、普遍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改造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经验是学生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品德的养成、职业素质的获得皆以经验为媒介。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觉到生活的意义。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其次教师要不时地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生长既说明了生命的存在,又说明了发展的状态。人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实现“生长需要”,没有生长,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人和动植物的成长一样,无不在展现自己的生命意志。”但人和动植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意识、有意志,不断地向环境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不时地满足学生的生长需要,而不是阻碍或抑制他们的需要,就成了教育的核心命题。
为学生的生长而教,最后教师要不停息地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与生命共存。叶澜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从这一层面上说,生长更侧重在精神层面,即“精神生长”。实现人的生长,尤其是促进人的精神自然地、和谐地生长,才是教育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