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主角
《琥珀》
《飞向蓝天的恐龙》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千年梦圆在今朝》
(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课文读起来真过瘾,一块小小的琥珀就能告诉我们几万年前发生的故事,有“陆地霸王”之称的恐龙竟然和凌空翱翔的鸟儿是亲戚,肉眼看不见的纳米技术却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实现历经千年……
科普作品就如汪洋大海,里面藏着无穷的奥秘,纷繁有趣小cool龙,我们一起去征战科海吧!
等等,我还没准备好呢。科海的确令人心驰神往,可这片汪洋让我又爱又“怕”我在阅读科普作品时经常遇到困难,一不留神就在里面“翻船”了一
别担心,我为你准备了“装备大礼包”,它们能帮助你去劈波斩浪,包你畅游科海不翻船。
入门装备 让科学术语“原形毕露”的拆分法
阅读科普作品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科学术语,令人费解,比如在《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中,有两个词就很容易让人犯难。 ·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吸波材料?缓释技术?这究竟是些什么玩意呀?
科学术语常常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但很多时候它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合成词,由两个或多个词汇组合在一起。根据科学术语的这个特性,把它们拆分一下,再结合上下文,我们就能弄明白它们的意思了:
吸波=吸收 雷达波:吸波材料: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
缓释=缓慢 释放:缓释技术:能让药效缓l曼释放出来的技术
“可可豆”们,用上面的拆分法,你能解释下面这两个科学术语吗?
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
(《飞向蓝天的恐龙》)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千年梦圆在今朝》)
树栖=(
) (
);树栖生活:
载人=(
) (
);载人航天:
嘿嘿,我“一点就通”,已经在心里默默地解释啦!
哇,高深的科学术语一下就“原形毕露”,这样就简单易懂了。这件入门装备真是简单实用!
标准装备 “一语道破天机”的关键句
不知道“可可豆”们有没有发现,有些科普作品经常用大段大段的文字来解释科学问题,阐释科学现象。信息太多太复杂了,我们经常容易读了后面忘前面,甚至读完之后脑子里更混乱了,这该怎么办呢?
其实,阅读科普作品有一条捷径可走:读懂关键句。科普作品 的关键句藏在哪里呢?一起来看看
这段话在讲纳米技术是如何在医疗领域帮助大家保持健康的。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癌症很可怕,但如果在只有几个癌细胞的时候就能发现的话,死亡率会大大降低。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这段话在讲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过程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飛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巨龙,划出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航天员杨利伟在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的太空旅行:“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千年梦圆在今朝》)
这段话在讲琥珀形成的三个阶段。
天然琥珀的形成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从树干分泌出来的树脂带着浓浓的香味,可以流动;树脂被砂泥等沉积物掩埋后,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导致树脂中的有机物挥发,树脂变成了硬树脂;在高温和高压的持续作用下,硬树脂中的有机物进一步挥发,硬树脂最终石化形成了琥珀。
(《琥珀》阅读链接)
瞧,这些科普作品的关键句都藏在一段话的开头。这些关键句概括了一整段话的意思,可谓是“一语道破”整个段落的“天机”,读懂了它们,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段落内容。但别忽略了,还有一种特别的关键句,它不是陈述句,而是疑问句。很多科普作者会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就来回答它。认清这一点,我们马上就明白接下来的段落要讲什么啦!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飞向蓝天的恐龙》)
优质装备“快刀斩乱麻”的时间线
读懂关键句就能弄明白一段话的意思,是不是让阅读轻松了很多?但有时候,我们能大致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却难以理解得透彻。比如在读《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段时,可能很多“可可豆”都能读懂这段话是在讲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和鸟类有密切关系,但是信息量太大了,读到最后甚至会忘了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把两者的关系研究清楚的。
面对长长的段落和纷繁的信息,我们可以动动笔,勾一勾,画一画,帮助大脑理解得更清楚。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飞向蓝天的恐龙》)
“找信息——连成线”
找信息:时间、人物、重要事件连成线:
像这样,找到关键信息,如时间、人物、重要事件,再以时间为线,就能厘清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证明恐龙和鸟类的关系的。
加强装备“旧瓶装新酒”的命名套路
有时读完一篇科普文章,“可可豆”们可能对其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想一探究竟。比如读《千年梦圆在今朝》,你会发现我国的月球探测卫星是以“嫦娥”命名的,月球车是以“玉兔”命名的。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我国的探月工程就叫“嫦娥工程”,这些名字都出自神话《嫦娥奔月》,是不是很有意思?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
中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
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以后再看到用中国神话故事元素命名的科学技术,根据神话故事的内容猜一猜,我们就知道这项科学技术的大致内容了。
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喜欢用神话故事“旧瓶”装上新兴科学技术的“新酒”。你知道下面这些名称都来自什么神话吗?
“宙斯盾”防空反导及武器控制系统
“辉夜姬”月球探测器
“阿波罗11号”航天飞船
“朱诺号”木星探测器
我们的一些科学工程的名字来自于中国神话故事。这就是命名套路!
《琥珀》
《飞向蓝天的恐龙》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千年梦圆在今朝》
(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课文读起来真过瘾,一块小小的琥珀就能告诉我们几万年前发生的故事,有“陆地霸王”之称的恐龙竟然和凌空翱翔的鸟儿是亲戚,肉眼看不见的纳米技术却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实现历经千年……
科普作品就如汪洋大海,里面藏着无穷的奥秘,纷繁有趣小cool龙,我们一起去征战科海吧!
等等,我还没准备好呢。科海的确令人心驰神往,可这片汪洋让我又爱又“怕”我在阅读科普作品时经常遇到困难,一不留神就在里面“翻船”了一
别担心,我为你准备了“装备大礼包”,它们能帮助你去劈波斩浪,包你畅游科海不翻船。
入门装备 让科学术语“原形毕露”的拆分法
阅读科普作品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科学术语,令人费解,比如在《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中,有两个词就很容易让人犯难。 ·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吸波材料?缓释技术?这究竟是些什么玩意呀?
科学术语常常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但很多时候它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合成词,由两个或多个词汇组合在一起。根据科学术语的这个特性,把它们拆分一下,再结合上下文,我们就能弄明白它们的意思了:
吸波=吸收 雷达波:吸波材料: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
缓释=缓慢 释放:缓释技术:能让药效缓l曼释放出来的技术
“可可豆”们,用上面的拆分法,你能解释下面这两个科学术语吗?
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
(《飞向蓝天的恐龙》)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千年梦圆在今朝》)
树栖=(
) (
);树栖生活:
载人=(
) (
);载人航天:
嘿嘿,我“一点就通”,已经在心里默默地解释啦!
哇,高深的科学术语一下就“原形毕露”,这样就简单易懂了。这件入门装备真是简单实用!
标准装备 “一语道破天机”的关键句
不知道“可可豆”们有没有发现,有些科普作品经常用大段大段的文字来解释科学问题,阐释科学现象。信息太多太复杂了,我们经常容易读了后面忘前面,甚至读完之后脑子里更混乱了,这该怎么办呢?
其实,阅读科普作品有一条捷径可走:读懂关键句。科普作品 的关键句藏在哪里呢?一起来看看
这段话在讲纳米技术是如何在医疗领域帮助大家保持健康的。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癌症很可怕,但如果在只有几个癌细胞的时候就能发现的话,死亡率会大大降低。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这段话在讲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过程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飛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若一条巨龙,划出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航天员杨利伟在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的太空旅行:“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千年梦圆在今朝》)
这段话在讲琥珀形成的三个阶段。
天然琥珀的形成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从树干分泌出来的树脂带着浓浓的香味,可以流动;树脂被砂泥等沉积物掩埋后,地下深处的高温和高压,导致树脂中的有机物挥发,树脂变成了硬树脂;在高温和高压的持续作用下,硬树脂中的有机物进一步挥发,硬树脂最终石化形成了琥珀。
(《琥珀》阅读链接)
瞧,这些科普作品的关键句都藏在一段话的开头。这些关键句概括了一整段话的意思,可谓是“一语道破”整个段落的“天机”,读懂了它们,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段落内容。但别忽略了,还有一种特别的关键句,它不是陈述句,而是疑问句。很多科普作者会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就来回答它。认清这一点,我们马上就明白接下来的段落要讲什么啦!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飞向蓝天的恐龙》)
优质装备“快刀斩乱麻”的时间线
读懂关键句就能弄明白一段话的意思,是不是让阅读轻松了很多?但有时候,我们能大致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却难以理解得透彻。比如在读《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段时,可能很多“可可豆”都能读懂这段话是在讲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和鸟类有密切关系,但是信息量太大了,读到最后甚至会忘了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把两者的关系研究清楚的。
面对长长的段落和纷繁的信息,我们可以动动笔,勾一勾,画一画,帮助大脑理解得更清楚。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飞向蓝天的恐龙》)
“找信息——连成线”
找信息:时间、人物、重要事件连成线:
像这样,找到关键信息,如时间、人物、重要事件,再以时间为线,就能厘清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证明恐龙和鸟类的关系的。
加强装备“旧瓶装新酒”的命名套路
有时读完一篇科普文章,“可可豆”们可能对其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想一探究竟。比如读《千年梦圆在今朝》,你会发现我国的月球探测卫星是以“嫦娥”命名的,月球车是以“玉兔”命名的。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我国的探月工程就叫“嫦娥工程”,这些名字都出自神话《嫦娥奔月》,是不是很有意思?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
中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
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以后再看到用中国神话故事元素命名的科学技术,根据神话故事的内容猜一猜,我们就知道这项科学技术的大致内容了。
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喜欢用神话故事“旧瓶”装上新兴科学技术的“新酒”。你知道下面这些名称都来自什么神话吗?
“宙斯盾”防空反导及武器控制系统
“辉夜姬”月球探测器
“阿波罗11号”航天飞船
“朱诺号”木星探测器
我们的一些科学工程的名字来自于中国神话故事。这就是命名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