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按照廉政建设的总体部署,高校全面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检测内控薄弱环节,确保学校经济活动在法规框架内和高校财务信息真实有效,促进各学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主要讨论高校内控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层面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财务 内部控制 完善措施
随着教育部号召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全面启动,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有效防范经济活动风险和教育科研经费监管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内控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全面推进内控制度的改革建设,构建法制校园,规范经济活动,制衡全校各职权部门,提高校园风险防控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要求领导干部做到“一岗双责”,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求同时肩负起党风廉政建设,这使得领导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给高校内控的建设提供了契机,内控制度的完善成为廉政建设的长期保障。内部控制也逐渐成为近年来高校财会发展关注度较高的领域,是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在这种大环境下,本文将讨论高校内控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层面完善的措施。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对内控做了初步定义,内控是为了保护现金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做出的制衡手段。后期将内控制度按照其目的不同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成为现代内部控制权威性框架,指出内部控制包含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我国的内控制度发展相对较晚,而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的关注更是晚于企业内控。首先2006年沪深两市出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而首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法规则是财政部在2012年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由此奠定了高校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随着高校教科研的不断发展,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也呈现多样性,最终目的是为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等提供保障,确保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其中梳理经济业务流程,防范财务漏洞,是内控制度中的重点。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决策者和高校教职工往往会忽视内部控制在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提升组织经济活动效果的作用。由于内控制度理论本身还在发展制定中,内控制度执行人员对内控法规,规章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要加强学习认识,深刻理解内控制度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效果。高校教师在科研教学上是专门人才,对项目申报立项研究颇多,但在立项后对科研资金的预算设立和管理缺乏后续的控制。在后期报销过程中可能某个造成预算科目超支,实际开支和预算差异大。另外存在虚报发票和编制虚假账目等进行报销,这些都是缺乏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意识的表现。
(二)内部控制岗位的缺失
高校虽然都设有内审部门,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限,内部自查存在局限性,流于形式。内部控制缺失,审计监察和财务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对项目资金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和有效评价。内部控制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财务和内审部门往往着重于本部门的工作,往往不能顾及到全校各部门的内部控制,造成内控岗位的缺失。
(三)部门之间沟通不充分
目前各部门的信息化都得到了普及,部门内部都有各自的系统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部门内部的信息查询。但由于各部门的软件系统不同,还存在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信息缺乏有效的交换和共享。
(四)“小金库”现象缺乏监督
“小金库”是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侵占、截留和套取国家财产而建立的留在下属部门或二级学院的账外账。账套不纳入预算管理,也不属于财务部门帐,只有少数人知晓,基层财务人员原则性弱,使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另外由于“小金库”出于监管盲区,没有被纳入财务审批审核制度,收支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如公款私用等。而在内控中也缺乏责任到人或惩罚机制。
按照廉政建设的总体部署,高校要全面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检测内控薄弱环节,确保学校经济活动在法规框架内,确保高校财务信息真实有效,促进各学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采取主要对應措施,构建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措施主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与监督机制的完善
1、加强高校教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高校教职工在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往往也会涉及到经济业务如报销审批等流程,而高校领导在管理中也不可避免的涉及财务和内控流程。所以广大教职工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以外也要了解掌握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尤其是对触犯财经纪律的严重后果要有深刻认识,对待财务报销要有凭有据,不得虚报发票。另外领导也要加强自己“一支笔”的责任意识,首先要了解审批制度,对签下的审批单要做到心中有数。
2、信息化提高财务透明度
加强建立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达到信息共享。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各部门的系统的数据实现互相交换,建立全校大数据,减少由于信息孤岛导致的口径不同,数据不同。通过部门信息之间的共享,也达到了部门和部门之间互相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另外通过核实部门间的信息,提高各部门信息的准确性。加强了学校财产和资金的安全,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3、内控机构的设置
全校内控制度和内控岗位的设置能够确保覆盖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内控制度的建立不应该只局限于财务和内审部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应该建立互相制衡的内控制度。在制度的规定和约束下,各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加强沟通互相制约,自动形成相互监督的体系。另一方面,内控制度的执行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因此高校仍然需要设立部门学院内部和校级专门的内控岗位和内控小组,牵头部门和牵头人员各司其职对学校财务全程进行监督,做定时检查或专项抽查,达到高校内控的全方位无死角。 (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预算管理方面要统一校级执行预算和上报的省级部门预算,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批示执行预算,不得擅自调整已批复的预算金额。将校级预算中的支出预算控制在上级批复的金额内不得超支,因此高校要重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在编制时要加强校内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尽量提前细化各个支出项目,提高上级部门预算中支出预算的可执行性。其次,编制下年度预算时要如实反映财政拨款的结转和结余,应把专项结余资金编入部门预算结转下年使用,不得擅自瞒报漏报和挪用挤占专项资金。另外,建立预算超额的预警控制,对达到预算临界点的开支加强审核,防止超额滥用经费开支。
专项项目的申报要经过充分论证,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照申报内容和预算列支,不得挪用专项资金和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首先在项目预算编制时要根据项目内容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杜绝用于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的一般性支出,优化项目支出结构,控制如差旅费和咨询费等列支比例。其次在购置大型专用设备要考虑项目实际情况,避免设备闲置浪费财政资金,也可联系有相关设备的单位实现资源共享节省项目资金。另外学校各部门要对专项资金全程监控,做好项目的监督和验收。最后专项项目的绩效管理是对钱是否用在刀刃上的检验,要保证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评价体系的最后可设置奖惩机制。
(三)收支业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1、收费管理控制
在收费管理和票据管理方面一是学校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应该严格按照省物价部门的相关文件,不得擅自立项收费活超标准收取费用。首先收费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收费标准文件的学习。其次相关财政、物价部门要定期对高校进行检查。二是学校要按照学生自愿和非盈利原则收取代收费和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必须按收费成本结算,不得赚取差价。对外加大收费宣传,如在学校官网上进行信息公开,通过网络监督让收费过程得以公开、公平、公正进行。三是加强财务人员对各类票据的学习和认识。首先要严格区分财政票据和经营性收入使用的税务发票。其次财政票据中的结算往来票据和收费收据也要严格区分。四是高校的经费来源复杂,对各项收费管理都应纳入收费系统管理体系,杜绝“小金库”的存在,如在成教费用管理方面,各二级学院要把成教學院名单全员上报,才去财务处统一收款,统一开票的原则。
2、会计系统控制
在平时的会计基础工作中一是会计工作岗位上要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在资金管理时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原则,形成互相牵制的内控机制,防止挪用现金等舞弊行为。高校要配备足额的财务人员,防止收费时收款和开票为同一个财会人员。二是高校的非税收入要足额上缴财政,不得隐瞒、截留、挪用和坐支,实行“收支两条线”。首先高校财务人员应加强足额上缴财政专户的意识,明确非税收入范围,已收到的非税收入不应当计入往来科目,应当确认收入。其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非税收入监督制度,加大对高校的监管和审计,对隐瞒截留的资金要加大处罚力度,避免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防止部门的“小金库”存在。
3、授权审批控制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财务审批制度流程一般按照走网上审批——前台受理制单——复核,一是利用网上审批系统的优化来方便审批人和被审批人的同时增强审批程序的可理解性,与时俱进改革财务报销审核流程,通过网上流程图来让审批人和被审批人一目了然。减少不同经济业务复杂多样的审批流程带给报销人的不便,也同时规范了整个授权审批的流程。二是利用信息化来增强财务报销的透明度,例如,对于现在新兴的电子发票报销就可以利用对应的发票检验软件,查验发票真伪,避免重复报销。
[1]赵艳红.综合改革形势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实施路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8.
[2]韩济长.试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J].教育财会研究,2018.
[3]高庆峰.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
关键词: 高校财务 内部控制 完善措施
一、引言
随着教育部号召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全面启动,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有效防范经济活动风险和教育科研经费监管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内控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全面推进内控制度的改革建设,构建法制校园,规范经济活动,制衡全校各职权部门,提高校园风险防控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要求领导干部做到“一岗双责”,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求同时肩负起党风廉政建设,这使得领导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给高校内控的建设提供了契机,内控制度的完善成为廉政建设的长期保障。内部控制也逐渐成为近年来高校财会发展关注度较高的领域,是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在这种大环境下,本文将讨论高校内控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层面完善的措施。
二、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和基本概念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对内控做了初步定义,内控是为了保护现金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做出的制衡手段。后期将内控制度按照其目的不同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成为现代内部控制权威性框架,指出内部控制包含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我国的内控制度发展相对较晚,而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的关注更是晚于企业内控。首先2006年沪深两市出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而首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法规则是财政部在2012年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由此奠定了高校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随着高校教科研的不断发展,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也呈现多样性,最终目的是为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等提供保障,确保高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其中梳理经济业务流程,防范财务漏洞,是内控制度中的重点。
三、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决策者和高校教职工往往会忽视内部控制在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提升组织经济活动效果的作用。由于内控制度理论本身还在发展制定中,内控制度执行人员对内控法规,规章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要加强学习认识,深刻理解内控制度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效果。高校教师在科研教学上是专门人才,对项目申报立项研究颇多,但在立项后对科研资金的预算设立和管理缺乏后续的控制。在后期报销过程中可能某个造成预算科目超支,实际开支和预算差异大。另外存在虚报发票和编制虚假账目等进行报销,这些都是缺乏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意识的表现。
(二)内部控制岗位的缺失
高校虽然都设有内审部门,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限,内部自查存在局限性,流于形式。内部控制缺失,审计监察和财务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对项目资金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管和有效评价。内部控制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财务和内审部门往往着重于本部门的工作,往往不能顾及到全校各部门的内部控制,造成内控岗位的缺失。
(三)部门之间沟通不充分
目前各部门的信息化都得到了普及,部门内部都有各自的系统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部门内部的信息查询。但由于各部门的软件系统不同,还存在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信息缺乏有效的交换和共享。
(四)“小金库”现象缺乏监督
“小金库”是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侵占、截留和套取国家财产而建立的留在下属部门或二级学院的账外账。账套不纳入预算管理,也不属于财务部门帐,只有少数人知晓,基层财务人员原则性弱,使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另外由于“小金库”出于监管盲区,没有被纳入财务审批审核制度,收支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如公款私用等。而在内控中也缺乏责任到人或惩罚机制。
四、高校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措施
按照廉政建设的总体部署,高校要全面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检测内控薄弱环节,确保学校经济活动在法规框架内,确保高校财务信息真实有效,促进各学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采取主要对應措施,构建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措施主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与监督机制的完善
1、加强高校教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高校教职工在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往往也会涉及到经济业务如报销审批等流程,而高校领导在管理中也不可避免的涉及财务和内控流程。所以广大教职工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以外也要了解掌握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尤其是对触犯财经纪律的严重后果要有深刻认识,对待财务报销要有凭有据,不得虚报发票。另外领导也要加强自己“一支笔”的责任意识,首先要了解审批制度,对签下的审批单要做到心中有数。
2、信息化提高财务透明度
加强建立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达到信息共享。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各部门的系统的数据实现互相交换,建立全校大数据,减少由于信息孤岛导致的口径不同,数据不同。通过部门信息之间的共享,也达到了部门和部门之间互相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另外通过核实部门间的信息,提高各部门信息的准确性。加强了学校财产和资金的安全,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3、内控机构的设置
全校内控制度和内控岗位的设置能够确保覆盖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内控制度的建立不应该只局限于财务和内审部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应该建立互相制衡的内控制度。在制度的规定和约束下,各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加强沟通互相制约,自动形成相互监督的体系。另一方面,内控制度的执行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因此高校仍然需要设立部门学院内部和校级专门的内控岗位和内控小组,牵头部门和牵头人员各司其职对学校财务全程进行监督,做定时检查或专项抽查,达到高校内控的全方位无死角。 (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预算管理方面要统一校级执行预算和上报的省级部门预算,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批示执行预算,不得擅自调整已批复的预算金额。将校级预算中的支出预算控制在上级批复的金额内不得超支,因此高校要重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在编制时要加强校内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尽量提前细化各个支出项目,提高上级部门预算中支出预算的可执行性。其次,编制下年度预算时要如实反映财政拨款的结转和结余,应把专项结余资金编入部门预算结转下年使用,不得擅自瞒报漏报和挪用挤占专项资金。另外,建立预算超额的预警控制,对达到预算临界点的开支加强审核,防止超额滥用经费开支。
专项项目的申报要经过充分论证,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照申报内容和预算列支,不得挪用专项资金和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首先在项目预算编制时要根据项目内容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杜绝用于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的一般性支出,优化项目支出结构,控制如差旅费和咨询费等列支比例。其次在购置大型专用设备要考虑项目实际情况,避免设备闲置浪费财政资金,也可联系有相关设备的单位实现资源共享节省项目资金。另外学校各部门要对专项资金全程监控,做好项目的监督和验收。最后专项项目的绩效管理是对钱是否用在刀刃上的检验,要保证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评价体系的最后可设置奖惩机制。
(三)收支业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1、收费管理控制
在收费管理和票据管理方面一是学校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应该严格按照省物价部门的相关文件,不得擅自立项收费活超标准收取费用。首先收费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收费标准文件的学习。其次相关财政、物价部门要定期对高校进行检查。二是学校要按照学生自愿和非盈利原则收取代收费和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必须按收费成本结算,不得赚取差价。对外加大收费宣传,如在学校官网上进行信息公开,通过网络监督让收费过程得以公开、公平、公正进行。三是加强财务人员对各类票据的学习和认识。首先要严格区分财政票据和经营性收入使用的税务发票。其次财政票据中的结算往来票据和收费收据也要严格区分。四是高校的经费来源复杂,对各项收费管理都应纳入收费系统管理体系,杜绝“小金库”的存在,如在成教费用管理方面,各二级学院要把成教學院名单全员上报,才去财务处统一收款,统一开票的原则。
2、会计系统控制
在平时的会计基础工作中一是会计工作岗位上要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在资金管理时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原则,形成互相牵制的内控机制,防止挪用现金等舞弊行为。高校要配备足额的财务人员,防止收费时收款和开票为同一个财会人员。二是高校的非税收入要足额上缴财政,不得隐瞒、截留、挪用和坐支,实行“收支两条线”。首先高校财务人员应加强足额上缴财政专户的意识,明确非税收入范围,已收到的非税收入不应当计入往来科目,应当确认收入。其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非税收入监督制度,加大对高校的监管和审计,对隐瞒截留的资金要加大处罚力度,避免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防止部门的“小金库”存在。
3、授权审批控制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财务审批制度流程一般按照走网上审批——前台受理制单——复核,一是利用网上审批系统的优化来方便审批人和被审批人的同时增强审批程序的可理解性,与时俱进改革财务报销审核流程,通过网上流程图来让审批人和被审批人一目了然。减少不同经济业务复杂多样的审批流程带给报销人的不便,也同时规范了整个授权审批的流程。二是利用信息化来增强财务报销的透明度,例如,对于现在新兴的电子发票报销就可以利用对应的发票检验软件,查验发票真伪,避免重复报销。
参考文献
[1]赵艳红.综合改革形势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实施路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8.
[2]韩济长.试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J].教育财会研究,2018.
[3]高庆峰.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