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半呼救声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电话声又一次响起:“林老师,您快来救救我,李丁打破了房门,拿刀正在威胁我……。”我的心猛的一颤,二话不说,冒雨骑车直奔她家。她是李丁的单亲妈妈,因丈夫的背叛伤害,情绪一直不好,李丁原成绩很好,因迷恋网游退步了,由此家庭战争不断。李丁最听我的话。到了她家,战争暂时平息下来了。
我所看到的母亲
李丁的妈妈坐在自己的房间哭泣着,窗外的风雨打在她无奈、委屈、悲愤、蜷缩的脸上。她跟我说:“我们母子之间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了,甚至连生命都已在所不惜,为了他——曾经的掌上明珠,不管我多么努力到头来还是我的不是,况且不是一回两回、一次两次了,我不想再付出,可他摆在我的面前,我很难受,我的心很痛,我付出了不可逆转的一切,只剩下伤残的躯壳。我教育的最大的失败是没有能力执行相应的惩罚制度,但我一定会惩罚他,绝不轻饶。现在,我太累了,只能放弃!我相信一句话:是木棒就不可能磨成针。我后悔当初选择抚养他连累了自己的一生,我太高估自己了,我讨厌自己所谓的责任心……。太麻烦您了,真是……。”
我所看到的孩子
李丁坐在客厅沙发椅上,耷拉着脑袋,怒而不发,见我才委身哀叹地说:“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我不自由,只有愤怒,妈妈根本不理解我。我厌倦了试探、啰嗦和咆哮,与她无法沟通,想把我当成她的提线木偶,按照她的轨迹生活。我大多选择沉默或敷衍,今天她的话太刺伤我了,我无法控制的爆发了,不好意思,谢谢您的关心,我想离开这个家,可我没处去……。”
母亲在心门外。起初,和风细雨;之后,喋喋不休;再后来,声嘶力竭。孩子在心门里,先是静静地,又紧紧地裹了裹衣裳,裹不住了就亮出“尚方宝剑”,当愤怒的心血止不住时,“尚方宝剑”就会毫不犹豫刺向对方,恨不得将对方斩为肉泥;出于伦理道德的“超我”谴责,又想自残也罢,不成功便成仁也。
一瞬间,我恍惚:难道,我们不是最亲的人吗?对峙,从何而来?
在家长会上,笔者将此案例让家长讨论,结果55%的家长认为:对峙来自于孩子,当孩子不懂事、放肆、不听话、性格犟、不知感恩时;35%的家长认为:对峙来自于亲子双方互不理解、观念期待不一致、性格不合拍时。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作为家长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孩子的问题?作为老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家长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确切的说法应是:对峙来自于主导者家长的应对姿态。
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选择了命令,以急功近利代替了该有的温柔而坚持。
当我们感到束手无策时,我们选择了提高声调,以叫嚣来掩饰内心的无助。
当我们不愿意去深思最有效的方法时,我们选择用重复与唠叨表达态度。
当我们无力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带着情绪的我们向孩子举起了巴掌。
当我们觉得亏欠了孩子时,我们以娇惯纵容来缓解内心的愧疚。
当父母彼此缺乏沟通时,我们不同的要求让好孩子无所适从,让乖皮的孩子钻了空子。
当我们肆意纵容自己性格中的强势时,孩子付出了代价,他懦弱了。
对峙,便从这里开始……
亲情之爱缺失的渊源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社会心理学》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人际间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不但容易赢得对方的支持和共鸣,增加接触兴趣,还可以相互理解。相似性提示了人类追求和谐的内在本质。在这种相似里,可以认识自己,也可以认识世界,并可以创造一个两人世界与和谐的家庭。相似性使恋者、亲子能过上一种内在的生活,而这是人类获得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生存的压迫和人的被异化,内在的生活显得异常艰难。在人类中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一直过着一种外在的生活。他们的家庭、婚姻中间缺乏沟通、了解,所以一直很孤独。他们被外在的利益诱惑、左右,所以家庭中没有温情,友情、亲情和爱情便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他们对人类生活的本质缺乏根本的体验与认识。这类人的生活基本是虚无的,缺乏稳定的价值观,生活也基本是灰色的。这不是现代物化社会亲情关系的真实写照吗?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指出社会文明的意义应该使人真心幸福,而真心幸福的人类能够快乐的生活、充实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的文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富有,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精神文化却越来越堕落,越来越迷失自我,物质指数上升、幸福指数下降。浮躁、自相残杀、自残,人心不古,欲壑难填,以油天火,以利交人,人非人,家非家,国非国,世非世,过度发展的科技结合人心的欲望最终将毁了地球。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和谐拯救危机》中就一针见血地预言:人类必将因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
拯救人类,拯救地球,已成为当今人类的共同呼声。
我们将何去何从?
在我国就有八成的家长对自己的家庭教育不满意,有九成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有与孩子出现“对峙”现象。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明灾难。问题孩子的大量涌现,正向成人世界发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天使”对人类异化的一种不满、一种呼唤、一种报复。“天使”的哭声将唤醒成人内在世界的复苏与回归。
参考文献:
1、丁监.“破冰”亲子交往.p27.大众心理学.2010第211期.
2、徐兆寿.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p78-84.爱是需要学习的.2008.1.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电话声又一次响起:“林老师,您快来救救我,李丁打破了房门,拿刀正在威胁我……。”我的心猛的一颤,二话不说,冒雨骑车直奔她家。她是李丁的单亲妈妈,因丈夫的背叛伤害,情绪一直不好,李丁原成绩很好,因迷恋网游退步了,由此家庭战争不断。李丁最听我的话。到了她家,战争暂时平息下来了。
我所看到的母亲
李丁的妈妈坐在自己的房间哭泣着,窗外的风雨打在她无奈、委屈、悲愤、蜷缩的脸上。她跟我说:“我们母子之间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了,甚至连生命都已在所不惜,为了他——曾经的掌上明珠,不管我多么努力到头来还是我的不是,况且不是一回两回、一次两次了,我不想再付出,可他摆在我的面前,我很难受,我的心很痛,我付出了不可逆转的一切,只剩下伤残的躯壳。我教育的最大的失败是没有能力执行相应的惩罚制度,但我一定会惩罚他,绝不轻饶。现在,我太累了,只能放弃!我相信一句话:是木棒就不可能磨成针。我后悔当初选择抚养他连累了自己的一生,我太高估自己了,我讨厌自己所谓的责任心……。太麻烦您了,真是……。”
我所看到的孩子
李丁坐在客厅沙发椅上,耷拉着脑袋,怒而不发,见我才委身哀叹地说:“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我不自由,只有愤怒,妈妈根本不理解我。我厌倦了试探、啰嗦和咆哮,与她无法沟通,想把我当成她的提线木偶,按照她的轨迹生活。我大多选择沉默或敷衍,今天她的话太刺伤我了,我无法控制的爆发了,不好意思,谢谢您的关心,我想离开这个家,可我没处去……。”
母亲在心门外。起初,和风细雨;之后,喋喋不休;再后来,声嘶力竭。孩子在心门里,先是静静地,又紧紧地裹了裹衣裳,裹不住了就亮出“尚方宝剑”,当愤怒的心血止不住时,“尚方宝剑”就会毫不犹豫刺向对方,恨不得将对方斩为肉泥;出于伦理道德的“超我”谴责,又想自残也罢,不成功便成仁也。
一瞬间,我恍惚:难道,我们不是最亲的人吗?对峙,从何而来?
在家长会上,笔者将此案例让家长讨论,结果55%的家长认为:对峙来自于孩子,当孩子不懂事、放肆、不听话、性格犟、不知感恩时;35%的家长认为:对峙来自于亲子双方互不理解、观念期待不一致、性格不合拍时。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作为家长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孩子的问题?作为老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家长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确切的说法应是:对峙来自于主导者家长的应对姿态。
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选择了命令,以急功近利代替了该有的温柔而坚持。
当我们感到束手无策时,我们选择了提高声调,以叫嚣来掩饰内心的无助。
当我们不愿意去深思最有效的方法时,我们选择用重复与唠叨表达态度。
当我们无力面对生活的压力时,带着情绪的我们向孩子举起了巴掌。
当我们觉得亏欠了孩子时,我们以娇惯纵容来缓解内心的愧疚。
当父母彼此缺乏沟通时,我们不同的要求让好孩子无所适从,让乖皮的孩子钻了空子。
当我们肆意纵容自己性格中的强势时,孩子付出了代价,他懦弱了。
对峙,便从这里开始……
亲情之爱缺失的渊源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社会心理学》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人际间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不但容易赢得对方的支持和共鸣,增加接触兴趣,还可以相互理解。相似性提示了人类追求和谐的内在本质。在这种相似里,可以认识自己,也可以认识世界,并可以创造一个两人世界与和谐的家庭。相似性使恋者、亲子能过上一种内在的生活,而这是人类获得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生存的压迫和人的被异化,内在的生活显得异常艰难。在人类中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一直过着一种外在的生活。他们的家庭、婚姻中间缺乏沟通、了解,所以一直很孤独。他们被外在的利益诱惑、左右,所以家庭中没有温情,友情、亲情和爱情便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他们对人类生活的本质缺乏根本的体验与认识。这类人的生活基本是虚无的,缺乏稳定的价值观,生活也基本是灰色的。这不是现代物化社会亲情关系的真实写照吗?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指出社会文明的意义应该使人真心幸福,而真心幸福的人类能够快乐的生活、充实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的文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富有,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精神文化却越来越堕落,越来越迷失自我,物质指数上升、幸福指数下降。浮躁、自相残杀、自残,人心不古,欲壑难填,以油天火,以利交人,人非人,家非家,国非国,世非世,过度发展的科技结合人心的欲望最终将毁了地球。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和谐拯救危机》中就一针见血地预言:人类必将因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
拯救人类,拯救地球,已成为当今人类的共同呼声。
我们将何去何从?
在我国就有八成的家长对自己的家庭教育不满意,有九成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有与孩子出现“对峙”现象。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明灾难。问题孩子的大量涌现,正向成人世界发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天使”对人类异化的一种不满、一种呼唤、一种报复。“天使”的哭声将唤醒成人内在世界的复苏与回归。
参考文献:
1、丁监.“破冰”亲子交往.p27.大众心理学.2010第211期.
2、徐兆寿.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p78-84.爱是需要学习的.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