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考试说明”要求,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过、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归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1.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做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3)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8)会其怒,不敢献。A.(3) (4) (6) (7) ;B.(2) (3) (6) (8);C.(3) (5) (7) (8);D. (1) (4) (5) (8)。(1)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2)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3)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壁”。(4)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调。(5)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候”。(6)中的“其”是指第一人称代词“自己”。(7)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8)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故正确答案为C项。
2. 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项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B.走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C.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题干中的“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C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C项。A,B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若堕业者A.你对正事怠惰;B.如果对正事怠惰。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不能解释为“你”(郑善果)。正确答案是B项。
5.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飞骑因番请见。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列。B.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反”也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据文意,“因”和“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止”和“仅”都是“只”的意思。所以选B项。
6.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俅以幸臣躐跻显位。(2)得全首领以没。(3)扈从以行。(4)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1)和(4)相同,(2)和(3)相同。B.(1)和(4)相同,(2)和(3)不同。C.(1)和(4)不同,(2)和(3)相同。D.(1)和(4)不同,(2)和(3)不同。(1)和(4)中的“以”都是介词,但(1)中的“以”字在意义上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这里是凭借某种身份;(4)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这里指用刀来杀死李若水,这是两者不同的地方。(2)和(3)中的“以”都是连词,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2)的意思是“保全首领而死”,(3)的意思是“扈从而行”,所以从意义和用法上看,两者都是相同的。所以 C项正确。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B.将财务寄置界内以避盗。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C.人遂竞贡新果。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昔者先王以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A项中的两个“但”字均为副词,意思是“只,只管”。B项中的两个“以”字,从用法上说,下文的动作均表示上文动作的目的;从词性上说,两个“以”字均是表目的的连词。C项中的两个“遂”字均为副词,从用法上说都表示事理之相承,表示下文事情是由上文的事情引起的,相当于“于是,就”。D项中的两个“且”字却不同,“且活千室”中的“且”字是副词,表示“将要”的意思;“且在邦域之中矣”的“且”是递进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且”。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山东省沂水四中)
1.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做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3)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8)会其怒,不敢献。A.(3) (4) (6) (7) ;B.(2) (3) (6) (8);C.(3) (5) (7) (8);D. (1) (4) (5) (8)。(1)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2)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3)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壁”。(4)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调。(5)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候”。(6)中的“其”是指第一人称代词“自己”。(7)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8)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故正确答案为C项。
2. 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项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 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B.走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C.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题干中的“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C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C项。A,B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若堕业者A.你对正事怠惰;B.如果对正事怠惰。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不能解释为“你”(郑善果)。正确答案是B项。
5.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飞骑因番请见。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列。B.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反”也相同。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据文意,“因”和“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止”和“仅”都是“只”的意思。所以选B项。
6.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俅以幸臣躐跻显位。(2)得全首领以没。(3)扈从以行。(4)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1)和(4)相同,(2)和(3)相同。B.(1)和(4)相同,(2)和(3)不同。C.(1)和(4)不同,(2)和(3)相同。D.(1)和(4)不同,(2)和(3)不同。(1)和(4)中的“以”都是介词,但(1)中的“以”字在意义上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这里是凭借某种身份;(4)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这里指用刀来杀死李若水,这是两者不同的地方。(2)和(3)中的“以”都是连词,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2)的意思是“保全首领而死”,(3)的意思是“扈从而行”,所以从意义和用法上看,两者都是相同的。所以 C项正确。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B.将财务寄置界内以避盗。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C.人遂竞贡新果。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昔者先王以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A项中的两个“但”字均为副词,意思是“只,只管”。B项中的两个“以”字,从用法上说,下文的动作均表示上文动作的目的;从词性上说,两个“以”字均是表目的的连词。C项中的两个“遂”字均为副词,从用法上说都表示事理之相承,表示下文事情是由上文的事情引起的,相当于“于是,就”。D项中的两个“且”字却不同,“且活千室”中的“且”字是副词,表示“将要”的意思;“且在邦域之中矣”的“且”是递进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且”。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山东省沂水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