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作壁上观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spy_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人,两人年纪差着几十岁,张耳年长,陈馀年轻,但他们很合得来,约为刎颈之交,也就是可以同生共死的好朋友。
  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耳和陈馀一起去拜见陈胜,建议陈胜不要称王,而应该封六国的后人为王,为义军多添朋友,为秦国多树敌人。可陈胜并不听他们的意见,还是自己称了王。
  张耳跟陈馀见陈胜不听他们的意见,又请求带兵为义军攻打赵地。陈胜就派自己的老部下武臣做将军,张耳做左校尉,陈馀做右校尉,让他们领着三千人去攻打赵地。
  不久,武臣军平定了赵地,张耳和陈馀怂恿武臣,叫武臣当了赵王,他们兄弟俩呢,哥哥当了丞相,弟弟做了将军。后来武臣在叛乱中死去,张耳、陈馀又拥立赵国王族的后人赵歇做了赵王。
  当秦军攻赵时,丞相张耳保护着赵王赵歇退入巨鹿城,大将陈馀则北上恒山郡招募救兵。
  赵王和张耳被秦军围在巨鹿城里,日夜盼望着陈馀的部队能早些赶来支援,可陈馀带着援军来到巨鹿的北方时,却就地驻扎下来,再也不向前进了。
  张耳急坏了,眼看巨鹿就要失守,自己的好兄弟却带着大军躲在一旁,迟迟没有动作。张耳派人向陈馀求援,陈馀总是答复说,自己的人马太少,现在没法儿发兵救援。张耳气坏了,他派了两位使者去给陈馀传话说:“我和你是刎颈之交,说好同生共死,现在大王和我性命都快保不住了,你怎么能光顾着自己,不敢来救我们呢?”陈馀也很委屈,他跟使者解释:“我手上的军队实在不多,这区区几万人要是去救巨鹿,就跟把肉丢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分别呢?我并不是怕死,只是不想白白牺牲。假如大王和兄长真的遭遇不测,我一定会豁出命去给他们报仇的。”陈馀觉得章邯让秦军围住巨鹿,却不着急立刻就攻下来,应该是想等各路救援的诸侯都到齐了,好把大家一网打尽。陈馀虽然这样想,可为了让张耳安心,他还是分出了五千人马,叫两位使者带着去救巨鹿。
  就像陈馀说的,这五千救兵在围城的秦军面前,真的就像投给饿虎的肉,两位使者压根儿就没回到巨鹿,他们和那五千人马在城外被王离的军队消灭得干干净净。巨鹿城内并不知道这场战斗,张耳左等右等,始终不见使者的踪影,他大发雷霆,认为一定是陈馀杀掉使者,背叛了自己。
  在陈馀之后,巨鹿城外又陆续到了很多支援赵国的军队。他们中有张耳的儿子张敖招募来的一万人马,有韩国将军臧荼率领的韩国援军……可不管是哪一路援军,他们都跟陈馀一样,在巨鹿城外扎起了营寨。大家都害怕强大的秦军,又有那全军覆没的五千援军的教训,因此都守在各自的营寨里,谁也不向秦军发动进攻。
  可一直这么干等着也不是办法,陈馀想等楚军一到,就展开决战。他不断派使者催促项羽,叫他赶快率主力渡河战斗。同时,陈馀也在盘算着,要如何说服项羽,让楚军做主力去和秦军决战,自己好坐收渔利,假如项羽不答应,自己要不要和项羽联合出兵,其他几路诸侯又要怎样安排……陈馀在心里打了许多个主意,却始终拿不准究竟哪一个对自己最有利。就在陈馀犹豫的时候,营帐外头突然传来一阵震天的呼喊聲,卫兵向他报告说,楚军已经全部渡河,正向秦军发动进攻。
  陈馀惊讶极了,他连忙站到军营的围墙上远眺,果然,原本威严肃穆的秦军大营,此时尘沙飞扬,化作了惨烈的战场,楚军正和秦军激烈地战斗着。陈馀看看周围,各路援军也都挤在各自的壁垒上,观看着战况。各路诸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心照不宣,楚军面对的可是秦军的精锐,他们能打赢吗?
  很快,诸侯们的疑虑就烟消云散了。只见巨鹿城外的原野上,楚军阵容严整,秦军节节溃退。在漫天的烟尘中,楚军将士个个以一当十,杀声震天,秦军的军营呢,一座一座,都燃起了火焰,秦军凄厉的悲号与楚军雄壮的呼喊交织在一起,在巨鹿的上空激荡着。这场面让诸侯们看得胆战心惊,尤其让他们感到害怕的,是项羽的勇猛表现——在让他们畏缩不前的战场上,项羽却是来去自如,所向无敌。原本是秦军包围着楚军,可打着打着,却变成楚军在围剿秦军。秦军的大将苏角在乱军之中被杀,另一员大将涉间见失败已成定局,干脆放一把火,把自己烧死在了军营之中。项羽率领着楚军,一天之内和秦军大战九次,等到王离也被楚军俘虏,秦军被彻底击溃,围观的诸侯们才回过神来,纷纷打开营门,配合着楚军一起驱赶溃散的敌人。
  项羽打垮了秦军,请各路诸侯在大营中相见。诸侯们知道自己没在战斗中出力,心中都很惭愧。他们先前亲眼见识到项羽的过人武勇,对这位楚军统帅又愧疚又害怕,现在见项羽如一尊天神般端坐在大营之中,身上还穿戴着刚刚在战场上染满鲜血的甲胄,纷纷吓得跪了下去。诸侯们俯着身子,用膝盖在地上行走,再也不敢抬起头望项羽一眼。陈馀鼓起勇气,高喊道:“上将军神勇无双,我陈馀愿意听从上将军指挥。”大家纷纷附和,都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就这样,项羽凭着巨鹿之战打下的威望,当上了反秦联军的统帅。
  赵国转危为安,赵王赵歇和丞相张耳对项羽千恩万谢,可对联军中的其他诸侯就没那么客气了。张耳和陈馀更是吵得不可开交,这对好朋友从此闹翻,成了仇人。打了大胜仗的项羽呢,他一点儿也不敢骄傲,正要整顿部队,乘胜去和章邯决战,可这时谋士范增却劝住了他,范增会有什么计策呢?
其他文献
我最烦恼周五了,因为奶奶要从南京赶来了!她是音乐系的教授,每周都会来辅导我弹钢琴。  一打开家门,奶奶就会迎上来,一把抱住我,特别热情地问我:“宝贝啊!有没有想奶奶?”然后用她温暖的脸颊在我的耳边轻轻地揉搓,让我觉得格外舒服。然而也就仅仅半分钟而已,马上她就会说:“走!我们去弹琴吧!”我一时还反应不过来。我还没有亲热够呢!可是我知道,今天奶奶起了个大早,乘早班高铁,分秒必争赶来,就是为了帮我多练会
期刊
嘟嘟兔有一艘玩具船,是爸爸兔先生用九百九十九颗螺丝钉和一百块小木板做成的。  嘟嘟兔很喜欢这艘玩具船,他管它叫“嘟嘟号”。嘟嘟兔每天都在家里的水缸里开小船,有时也去附近的池塘里、溪流里开小船。  直到有一天,嘟嘟兔兴冲冲地跑到河边,去河水里开小船,结果一不小心,嘟嘟号被水流冲走了。  嘟嘟兔哭着回到家。兔太太安慰他:“别哭啦,你到河伯那里问一问,我听说很多小朋友丢了东西,都从他那里找回来了呢。” 
期刊
序  “啪!——”惊堂木响。  话说胡糊那日与熊卓宇在图书馆遭遇书灵“又生”后,更是一心只想寻那神鬼行踪。  夏日绵绵,世人慵懒。一过中午,小巷人影绝少,或午睡或纳凉,只有胡糊和熊卓宇在日头下东奔西走,连皮肤都晒出红斑来。  天气热,脾气就见长。这不,两人很快就吵了起来。  剑拔弩张之际,小巷深处突然传来一阵叫卖声——  “卖笔咯——卖笔咯——妙笔生花的笔哟——”  胡糊和熊卓宇心下一惊,两人对视
期刊
第九章 诸葛先生(下)  叶师傅刚走没几天,柳大娘就提议喜来跟她去李家庄。她说:“男人心大,说不定没收拾严谨。”喜来也非常愿意去,于是两个人就去了。  树叶子都落光了,路边的野草红红黄黄。叶师傅门口的池塘里,结了一层淡蓝色的薄冰。  柳大娘打开院门,院里样样东西收拾整齐,盖的盖,封的封;她又打开屋门,屋里跟院里一样,归置得井井有条;饭碗都是倒扣起来的。  “不错,你师傅是个细致人。”柳大娘说。  
期刊
我的侄子上幼儿园大班,当大人们聊着一些社会热点或者有趣现象的时候,这个小毛头偶尔还能插上嘴。问他在哪里学到的,他会自豪地说:“我在爸爸手机上看到的!”目睹这一现象的大人们,在夸赞孩子之余,不得不感慨手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在这个时代,像我侄子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被戏称为“电子保姆带大的孩子”。  这里的世界很精彩  如今的你们,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网络原住民”,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查资料、找视频、玩
期刊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在对孟子的教育上,孟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多次迁居。这对于一个单身母亲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然而孟母却十分坚持自己的理念。事实证明,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  除了重视客观环境对孟子的影响,孟母还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期刊
咚咚隆咚锵——中秋文物明星赛马上就要开始啦!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还因此创造了很多精美的文物。现在,文物明星们就要依次出场了,作为评委的你们准备好了吗?  奔月组  这面唐代月宫镜,呈八瓣菱花形,这是唐代非常流行的铜镜样式。镜子背面铸造出的,就是唐代人想象中的月宫景象:嫦娥、玉兔、蟾蜍守着桂树生活在圆圆的月亮上,彩云环绕,仙气十足。  一棵枝繁葉茂的桂树  桂
期刊
“大先生”,人称Mr.Big,长得人高马大,体型健硕,远看和姚明有几分相似。他多才多艺,是社区活动的总导演;他人缘极好,平日里常帮着大伙儿搬重物。孩子们尤其喜欢他,谁的风筝掉树上,大先生长手臂一伸就拿下来了。  可这么个无所不能的Mr.Big,却有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啥秘密呢?咳,那也早就不是秘密啦!“好好先生”社区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Mr.Big怕狗。  这秘密,“大先生”一直藏着掖着,平时
期刊
等到我和小弟的心儿总算在新搬的家落定后,除了九斤婶和她的丈夫,七婆和她的儿子,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邻居——安冬。  确切地说,我和小弟是先知道了安冬这个名字,再认识这个人的。  和九斤婶他们不同,安冬还只是一个六岁的男孩子。  我的小弟名字中有个“航”字,这在我们当地的方言中省去姓氏加个后缀音,叫起来就像“安咚”,所以有好多回,当听见有人唤着六岁的安冬时,我都以为是在唤我的小弟。  安冬家的大门正对
期刊
我当中学生的时代在清朝末年,那时候厉行军国民教育,所以我受过三年多的军事训练。现在回想起来,旁的也没有什么,只那掮枪的生活倒是颇有兴味的。  我们那时候掮的是后膛枪,上了刺刀,大概有七八斤重。腰间围着皮带。皮带上系着两个长方形的皮匣子,在左右肋骨的部位,那是预备装子弹的。后面的左侧又系着刺刀的壳子。这样装束起来,俨然是个军人了。  我们平时操小队教练、中队教练,又操散兵线,左右两旁的伙伴离得特别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