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一○年早春,据中新社等媒体报道,已故台湾现代艺术家杨英风作品展《大器遇合》及其子杨奉琛创作展《五行再生》,三月六日至十四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包括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叶克冬、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等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梁国扬、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等京台两地知名人士,应邀出席了隆重的开幕仪式。此次展览共展出杨英风各个时期的雕塑作品五十七件,浮雕以及奖座三件,版画十九件,景观规划案六件,以及相关的文献史料,包括已经出版的《杨英风全集》二十卷。为配合该展览,澳门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专著《杨英风——时代的呦呦之声和凤凰之舞》。
陈云林在出席开幕式时说,这次展览有助于两岸文化进一步交流,特别是两岸艺术大交流。他表示,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拓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这次联展就是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见证。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这是目前国内雕塑界、公共艺术界分量最重的展览,他不表示:“父子两代台湾知名艺术家的展览此番同时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想必是一次视觉盛宴。”
震撼心灵的《凤凌霄汉》
说到“视觉盛宴”,不能不提杨英风带给我们的第一次视觉冲击及其引发的心灵震撼,那就是他在二十年前捐赠给北京亚运会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凤凌霄汉》。记得大约是在一九九○年春季,他来到留下自己少年生话轨迹的北京,表示要向北京亚运会捐赠作品。八月三十日,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了大型不锈钢雕塑《凤凌霄汉》捐赠仪式,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总顾问、北京市政府顾问、原北京市常务副市长韩伯平出席。杨英风由此成为台湾民间人士以个人名义为亚运会捐赠艺术作品的第一入,被称为“近代台湾美术史上第一位穿透海峡两岸的艺术先驱”。雕塑《凤凌霄汉》已作为北京城市雕塑范例被收入小学美术课本,《少年艺术之旅丛书》,《中国城市雕塑五十年》等书籍中。
“呦呦”的早期美术实践在北京
杨英风(1926-1997);号“呦呦”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七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初四)生于台湾宜兰。他祖籍福建漳州,祖上移民台湾后世代居宜兰,为宣兰士族。因父母长住大陆,两三年才返台一次,在外婆家长大的小英风与双亲聚少离多。
一九四○年初,十五岁的杨英风从宜兰公学校毕业。同年三月九日在基隆港搭乘“蓬莱号”-辗转日本等地,于当月十五日到达北京,回到父母身边。
杨英风自述小学就读宜兰公学时,受林阿坤老师的启发,初露美术方面的兴趣和才华。来京后继续他的美术学习生活。一九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考取北京日本中学校,曾有作品受奖。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因获取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建筑科的准考证。离京东渡参加人学考试并被录取,受教于朝仓文夫、吉田五十八(日本木构建筑大师)。但他在同年八月七日就返回北京。事后,他在写给东京美术学校某教授的信中说“因治疗牙齿和保养身体的关系,必须休学”,而自述回忆是说为躲避战火且顾及海上安全。之后,除一九四六年在京华美术学校“研究浊画,画模特儿,为时一个月”以及同年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美术史外,在京期间从未间断自修美术,并请郭柏川先生到家里教画。
杨英风断断续续在京生活的几年里,他的父母在京经营新新大戏院、大光明影院(西单剧场前身)华光木偶剧团、华通行以及天津的明星大戏院(和平影院前身)等,他则在课余协助父亲设计、制作布景、木偶、戏票以及绘制戏院平面图、企业商标等。
陈云林在出席开幕式时说,这次展览有助于两岸文化进一步交流,特别是两岸艺术大交流。他表示,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拓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这次联展就是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见证。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这是目前国内雕塑界、公共艺术界分量最重的展览,他不表示:“父子两代台湾知名艺术家的展览此番同时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想必是一次视觉盛宴。”
震撼心灵的《凤凌霄汉》
说到“视觉盛宴”,不能不提杨英风带给我们的第一次视觉冲击及其引发的心灵震撼,那就是他在二十年前捐赠给北京亚运会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凤凌霄汉》。记得大约是在一九九○年春季,他来到留下自己少年生话轨迹的北京,表示要向北京亚运会捐赠作品。八月三十日,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了大型不锈钢雕塑《凤凌霄汉》捐赠仪式,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总顾问、北京市政府顾问、原北京市常务副市长韩伯平出席。杨英风由此成为台湾民间人士以个人名义为亚运会捐赠艺术作品的第一入,被称为“近代台湾美术史上第一位穿透海峡两岸的艺术先驱”。雕塑《凤凌霄汉》已作为北京城市雕塑范例被收入小学美术课本,《少年艺术之旅丛书》,《中国城市雕塑五十年》等书籍中。
“呦呦”的早期美术实践在北京
杨英风(1926-1997);号“呦呦”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七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初四)生于台湾宜兰。他祖籍福建漳州,祖上移民台湾后世代居宜兰,为宣兰士族。因父母长住大陆,两三年才返台一次,在外婆家长大的小英风与双亲聚少离多。
一九四○年初,十五岁的杨英风从宜兰公学校毕业。同年三月九日在基隆港搭乘“蓬莱号”-辗转日本等地,于当月十五日到达北京,回到父母身边。
杨英风自述小学就读宜兰公学时,受林阿坤老师的启发,初露美术方面的兴趣和才华。来京后继续他的美术学习生活。一九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考取北京日本中学校,曾有作品受奖。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因获取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建筑科的准考证。离京东渡参加人学考试并被录取,受教于朝仓文夫、吉田五十八(日本木构建筑大师)。但他在同年八月七日就返回北京。事后,他在写给东京美术学校某教授的信中说“因治疗牙齿和保养身体的关系,必须休学”,而自述回忆是说为躲避战火且顾及海上安全。之后,除一九四六年在京华美术学校“研究浊画,画模特儿,为时一个月”以及同年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美术史外,在京期间从未间断自修美术,并请郭柏川先生到家里教画。
杨英风断断续续在京生活的几年里,他的父母在京经营新新大戏院、大光明影院(西单剧场前身)华光木偶剧团、华通行以及天津的明星大戏院(和平影院前身)等,他则在课余协助父亲设计、制作布景、木偶、戏票以及绘制戏院平面图、企业商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