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与媒介技术的反人道主义倾向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宅男”、“宅女”是指在当今社会中,每天都在家里,不出门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群人。他们认为参与社会生活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每天可通过媒介来了解外界世界,参与其中。而作为电子媒介技术的代表——电视、电脑等媒介成了“宅”一族的主要接触媒介。这些电子媒介带给人们不可比拟的好处,同时对人还有潜移默化的改变。针对这一系列的现象,许多学者都表示了担忧和批判,认为是其内在技术改变了人的主体性,这是技术的反人道主义倾向。本文认为“宅”,毋庸置疑地也是技术反人道主义的一大表现。本文将针对该现象(结合主要对技术批判的观点)对“宅”的现象进行分析。
  
  从“御宅”到“宅”
  
  “御宅”(OTAKU)来源于日语,原意是指“他人的屋子”的意思,还作第二人称的敬称,相当于“您”、“阁下”的意思。在现代社会,“御宅”主要指在日本社会中,过于沉迷于动漫画、游戏的人。他们只专注于自己所沉迷的事物,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在1983年6月至1983年12月,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在《漫画》连载的《御宅的研究》一文中正式使用这个词来称呼这个人群。
  到后来,“御宅”简化为“宅”这个广泛定义,专门形容“整天待在家,沉迷于以电视、电脑为媒介的生活方式,不愿参与真实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一种行为”。“宅”这个字在这个意义上得到了概念的发展和延伸,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而“宅男”、“宅女”们在这个空间中交替存在与生活。这也是本文对“宅”的定义。这种广义的概念,类似于“容器人”、“电视人”的概念。也是跟随电子媒介长大、一代代人的新心理问题,或者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进入新世纪后,“宅”在年轻人中尤其盛行。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日本,在中国的城市中,也有这么一群人。《南方都市报》曾经就“宅”现象进行过报道,反映了一些青少年愿意选择待在家里,而不愿出门接触社会与人的新闻,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这群“宅”一族,以年轻人为主体,整天喜欢“宅”在家里以各种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来打发时间,沉浸于虚拟的世界。他们认为网络、电视、MP3等媒介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于真实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往往都漠不关心,与家人的交流也很少。他们因为长时间不参与社会活动,在心理、生理和人际关系上都出现了问题。他们多数人的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自我封闭和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面对现实社会。
  
  “宅”与电子技术的反人道主义倾向
  
  翟振明先生认为,技术可分为两类,以往的技术,基本上是客体技术,也就是通过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客体的技术,而另一种技术是主体技术,其不是用来制造工具,而是用来改变人自身的,这种技术的出现对人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
  而以电视、电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就是主体技术。“宅”行为中的电视、电脑自身的技术特性是典型的反人道主义的。最初电视的出现就为“宅”的行为埋下了种子,其强大的虚拟世界呈现能力往往会给人以错觉,认为自己认识了真实世界。但事实上,在这个空间中,许多东西都是碎片化的。人们在家看电视的时间也开始越来越长,也逐渐适应了电子媒介特定的表现方式与思维模式。带来了一种与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说,电视为“宅”行为的强大发展做了条件准备。后来,网络这种多符号、多媒体的电子立体媒介的出现催化了“宅”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沉浸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其交互的传播方式更是培养了“宅’’的情绪,禁铜了人的自由。
  媒介技术的特性必然会以隐喻的方式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思想。麦克卢汉就各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把人类的传播历史分作了三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而电子媒介作为近代工业的巨大成果——电子技术的直接产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这种演变与它自身的技术特性有着很大的关系,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技术与人的关系的问题,许多学者和思想家都对其持不乐观的态度。当中尤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像霍克海默尔、马尔库塞是其中的代表。
  本文认为,“宅”的行为是技术反人道主义的表现。与媒介的接触过多,对其中的信息往往是全盘接受,降低了人们的自主判断力,以及对种种荒谬的抵制能力,使人的思想的多样性被逐渐单一化。同时,“宅”一族认为媒介中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殊不知媒介所呈现的只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再者,过度依赖媒介将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分离了出来,剥夺了我们在自然中实践的机会,无法真实地认识真实世界。尤其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化的时代(这是以摄影复制技术为标志的),我们也进入了鲍德里亚所认为的拟像时代。只有能指,而没有真正对应的所指。“宅”把每天电子媒介的接触认为是参与了社会活动是错误的。虽然每天能够知道和联系他人,可是每个人都是孤独一人坐在电子媒介前,享受自己的孤独。虽然我们看起来与以往相比已经非常自由了,但事实上我们的自由在一点点地减少,过度地依赖媒介,事事都要通过媒介来完成与陪伴。人们开始越来越离不开它,人们已经被媒介工具化,我们成了媒介的附庸。其次,媒介自身不可抹去的技术特性,决定了数字结构对其的影响——以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结果。因此,我们的媒介机构注重收视率、点击率,却忽视了它的传播内容是否对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益。人类社会中通过使用技术来管理社会的运作,当中的技术标准也会影响到社会准则,而传统的、具有感性与伦理的方式则被分离和否定了。
  这样看来,说“宅”作为技术反人道主义倾向的一种表现,根据是较为充足的,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媒介技术代表来说,以电脑、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在其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它们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将人们变成了媒介人,成了媒介的附属品。而“宅”一族过于沉浸于媒介的接触,仿佛被禁锢在媒介符号搭建的宅子中,无法出来。
  
  结 语
  
  本文认为,“御宅”是技术的反人道主义的表现之一,这也是我们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所带来的技术后果。电子媒介作为技术发展的个中典型,在一步一步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在侵蚀人的个体主体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压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就如本文所讨论的“宅”一样,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回避了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我的机会,无形中让自己成了行尸走肉。他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仿佛对其如神一样顶礼膜拜,愿意从中获取慰藉。有时这种崇高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父母。媒介无形中成为技术的“神”。虽然说“御宅”这种行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地依赖于媒介,缺乏必要的运动和参与社会生活,消减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社会交往。会使他们与外界的沟通有很大的困难,容易形成孤僻、自卑、内向的性格。同时,技术的进步也加深了技术对人的控制,消减了人们的主体性和思想的多样性,带来了我们对人性的思索。而一切以技术的方式来作为标准,来判断事物。长此以往,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这样社会的发展是极其不平等和不自由的,媒介成了帮凶,压制了人的心理成长,人成了“社会低能儿”。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像是《骇客帝国》中人们被电脑控制的情节,有可能在几百年后真的实现,人类真正地成了机器的“依附品”。
  但是我们还是要避免“技术决定论”,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因为在媒介技术与人的关系上,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虽然主体和客体两者会互相转变,但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还是主体——人,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关系。两者关系的位置怎么样,会决定发展的趋势,因此,对技术的运用和媒介对信息的传递,我们要注意还有很重要的自身的内容和社会使用,我们还是应该注意这一方面。要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提升内容的精神属性,要求物质与精神的平等发展。让人充分发挥其人性光辉。来驾驭科技之上,利用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束缚、所压制。
其他文献
随着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知情权诉求的越来越高,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如一味地“说教”。忽视民众的态度和视角,媒体的舆论引导效果会大打折扣。  因此《大公报》就选择以平民视角揭示事件真相,客观全面报道,用正反两面的平衡报道来体现舆论引导艺术,赢得受众的同时也有了先声夺人的主动权,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舆论氛围,将舆论权牢牢揽到自己手中。    一、版面安排和报道的特点    《大公报》从报道《甘肃14婴患上
期刊
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作为中国中央媒体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造出的重要象征性行为,一直持续不断地存在于27年来每年中最特别的辞旧迎新的大年夜晚上。春晚的最终固定被许多文化研究者称为是一种“新民俗”:承载了传统春节文化、民间文化的时代文化的交融。春晚本身作为一个文化文本重构了传统春节文化甚至建构了国家形象和社会共同记忆。这种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大型歌舞电视联欢晚会实际上是选择性地成了一种仪式。
期刊
如今的报业市场,已让不止一位报人感慨:“报纸的发行量未来只有下降,没有上升。”就连许多新兴媒体的大腕也在纷纷预测报纸的“死亡时间”表。  网络的迅速发展,让我们认识到了科技对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更让报纸从业者,尤其是国际、国内新闻版面的编辑人员产生巨大的压力。我们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构建独特的话语方式。这里想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方面,要着力打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报纸的休闲娱乐报道经历了版面扩张、内容广泛、版面设置越来越受到重视、去意识形态化、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元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查阅和分析1978年-2008年30年间的《广州日报》,本文意在探寻1978年以来报纸休闲娱乐报道的变迁之路,窥视其发展的足迹,探寻其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休闲娱乐报道 去意识形态性 多元性 娱乐化 杂志化    “提供休闲娱乐是媒体的功能之一”已成为传媒界的
期刊
目前省级卫视间竞争日渐白热化,在频道组织结构、节目内容日益同质的语境下,品牌成为各家省级卫视夺取收视制高点的法宝。品牌作为一个媒体的核心价值,集中呈现媒体文化,会固化受众对媒体的认识。所以。省级卫视集中优势资源,锁定目标受众,走差异化品牌发展之路。浙江卫视于2008年8月推出“中国蓝”品牌概念,立足蓝色包含的文化底蕴。对整个频道进行品牌运作,改版以来,成绩显著,获得广泛关注。    一、立足竞争格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以《长江商报》为例,从其定位、自身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践行及该报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三方面着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长江商报》媒介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长江商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定位 践行 舆论氛围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吴哲是“温和的知识精英”,他有学历、有判断、有常识、有目标,却也同样有着年轻人的自我与幼稚;而袁朗则是
期刊
一提起记者,过去我们总是把他们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冕之王”、“正义”、“公正”等词汇联系起来。但近几年,这些词汇却变成了“红包”、“假新闻”、“狗仔队”。记者的光辉形象似乎正在失去其光鲜的色彩。甚至出现了“新闻民工”、“防火、防盗、防记者”等一些说法。当下我国记者的社会形象是否正面临着一场危机?如果是,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又有哪些?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必须直面并回答的问题。    一、记
期刊
更好地发挥党报的传统优势,将城市党报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势主流媒体,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些城市党报工作者总喜欢抱怨“政策缺失”或“市场限制”,党报运营效果不佳总去找客观原因,却不从自身找差距。实际上,就算是没有“政策缺失”或“市场限制”,按照目前这些新闻工作者的理念或技能,恐怕也不会取得太大的进步。更糟糕的结果很可能是,没有了政策保护,他们的生存问题都不好解决。  虽然我们的
期刊
摘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市场内的国际商品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品牌面前选择众多,广告成了众商家使其产品进入消费者头脑的快捷途径。然而,中国消费者有着自己的消费习一惯和文化心态,与一些国际品牌的母国文化完全不同。如何适应中国的消费群的需求以推广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国际品牌在广告策略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本土化策略则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关键词:本土化 消费心态 传统文化元
期刊
“利益磁场”的含义和分类    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及时性和单向性决定了新闻报道将会产生不同于普通传播的影响力。W·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译本为《传播学概论》)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大众传播还可能影响到报道对象的现实利益。当大众传播的功能和报道对象的利益发生关系时,我们所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