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论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品德;生活;小组;合作;作用;措施;优势;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热爱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竞争的意识。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但传统的思品教学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全班或个人为奖励对象,从而使一部分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失去被表扬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2.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全员参与正是协作精神的表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一个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他们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运用集体智慧和能力去努力获取结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分工协作中,为了与其它小组“论战”中获得优势,他们往往在一起交流看法、统一想法,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等,互帮互助。在学习的同时,渐渐地培养他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这种合作关系其过程是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能力
小组的构成一般是有4~6人组成,每个小组组长就是整个小组的核心。他不但要组织好本小组的学习,还由于每个小组的学生原有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带来的差异,还要具备协调本小组内部的能力。小组合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由于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表达的想法也各不一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每个组员都有平等的機会,在自己的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他们学会了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迪,学会了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营造合作氛围
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的教学氛围,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合作氛围。
在教《同学之间》时,我使用多媒体播放了同学间发生的典型事例,并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自由议论。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太斤斤计较了,对同学不够宽容。”有的说:“我太自私了,真是惭愧。”还有的说:“我受不了半点委屈,总是强词夺理”等等。学生兴致很高,在议论中明白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同学之间》这课时,在激趣导入后,我又设计了“我们共同来评议”活动。要求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内的成员交流、讨论,最后由小组长归纳出正确的与人合作的方式方法。学生自己归纳的成果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
2.优化组合,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合理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集体合作的基本手段。目前,课堂上的小组基本是按次序就近搭配,随意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之间的不公平参与。这样分组虽然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随机组合学习小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小组成员由于个性不同、能力不同,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学生在固定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3.延伸课外,自觉合作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不应限于课堂,还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校外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比如,在教《心中的110》一课时,在教学前,我先布置好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次社会调查。学生们自觉地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很快就获得了调查资料。又如,学生学了《平安回家》一课后,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但为了强化认识,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4个人为一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去观察车辆或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并把结果记在调查表中。过了几天,每个小组就将调查表交到我手中。我将这些零乱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讲述出来,让他们再次受到教育。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今天老师讲述的这些内容是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得来的,是大家合作的结晶。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体验式学习则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生活;小组;合作;作用;措施;优势;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热爱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竞争的意识。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但传统的思品教学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全班或个人为奖励对象,从而使一部分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失去被表扬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2.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全员参与正是协作精神的表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一个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他们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运用集体智慧和能力去努力获取结果。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分工协作中,为了与其它小组“论战”中获得优势,他们往往在一起交流看法、统一想法,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等,互帮互助。在学习的同时,渐渐地培养他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这种合作关系其过程是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能力
小组的构成一般是有4~6人组成,每个小组组长就是整个小组的核心。他不但要组织好本小组的学习,还由于每个小组的学生原有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带来的差异,还要具备协调本小组内部的能力。小组合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由于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表达的想法也各不一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每个组员都有平等的機会,在自己的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他们学会了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迪,学会了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营造合作氛围
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的教学氛围,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合作氛围。
在教《同学之间》时,我使用多媒体播放了同学间发生的典型事例,并创设问题情境,请同学们自由议论。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太斤斤计较了,对同学不够宽容。”有的说:“我太自私了,真是惭愧。”还有的说:“我受不了半点委屈,总是强词夺理”等等。学生兴致很高,在议论中明白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同学之间》这课时,在激趣导入后,我又设计了“我们共同来评议”活动。要求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内的成员交流、讨论,最后由小组长归纳出正确的与人合作的方式方法。学生自己归纳的成果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
2.优化组合,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合理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集体合作的基本手段。目前,课堂上的小组基本是按次序就近搭配,随意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之间的不公平参与。这样分组虽然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随机组合学习小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小组成员由于个性不同、能力不同,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学生在固定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3.延伸课外,自觉合作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不应限于课堂,还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校外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比如,在教《心中的110》一课时,在教学前,我先布置好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次社会调查。学生们自觉地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很快就获得了调查资料。又如,学生学了《平安回家》一课后,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但为了强化认识,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4个人为一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去观察车辆或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并把结果记在调查表中。过了几天,每个小组就将调查表交到我手中。我将这些零乱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讲述出来,让他们再次受到教育。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今天老师讲述的这些内容是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得来的,是大家合作的结晶。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体验式学习则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