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国家重要的工作,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农村城镇化,而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本文分析了文化建设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文化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因。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建设;同步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18-2
引言
在新时期的发展状态下,推进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不仅能使农村城镇化进程进行得更快更好,而且能保障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文化建设缓慢甚至没这方面意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影响着城镇化进程的质量。如何做好此方面工作成为了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相关的讨论分析。
一、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也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县、镇、村、组四级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更加健全活跃。然而,随着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镇、村文化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文化服务的主体对象发生变化
过去群众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现在原来的村组农民大多搬到了集镇上,住进了居民小区。文化服务的对象由原来的纯农民变成半工半农的准市民,亦或是新型的社区居民,成为多元化的群体。因此,我们必须找准农民和市民的融合点来考虑活动形式和内容,使文化服务更好地适应广大民众的要求。
(二)文化阵地的功能作用发生变化
一方面,农村既有的文化设施,如村文化室、图书室等,由于城镇化的推进,相应闲置或拆迁,难以再发挥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过去比较实用的农村文化阵地相应显得冷清。文化活动的主体阵地随着城镇化的变迁而变化,集镇广场、居民社区活动中心、公园、绿荫等正在成为城镇新老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集散地。
(三)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
过去开展文化活动,一般采取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有的利用传统的小放牛、花担子、打莲湘等文艺展示农民文化现象。由于推进城镇化,有些活动形式已不适应城市居民,他们更喜欢音乐、歌舞、瑜伽、武术等。这就必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考虑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改乡土气息较浓的节目为比较雅俗共赏的节目,使农民和市民都能够接受,以适应城镇化文化建设的要求。
(四)城镇文化的标志形象发生变化
过去农村文化活跃的标志是农村集散型文化活动。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后,城镇文化注重的是文化工程。如何建设好城市文化标志,如何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已成为重头戏。城镇文化是城镇建设的外在形象和人文内核,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对文化建设同步予以高起点规划,精细化设计,尤其是城镇文化的标志性建设,更要贴近当地城镇化建设的实际,贴近当地历史人文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力求做到靓丽而不浮华,时尚而不落后,形象而不张扬。
二、文化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省农村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要建设现代化的城镇,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更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因此,文化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
(一)城镇文化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同步发展,统筹规划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城镇功能、城镇环境与城镇文化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到城镇建设的总体风格,小到文化设施建设,如城雕广场、景点、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等,都要搞好文化策划,体现人文内涵,使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即使暂时无力建设的,也要预留出来,条件成熟后再行建设,避免因城镇拆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其性质决定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促其更好地发展。但就目前现实看,单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各地应制定出台符合地域情况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经营项目,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二)城镇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的特性
城镇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人为地改变一个城镇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镇特色的扭曲。在城镇文化的保留、保护和创新上,必须意识到改造并不是搬迁,模仿并不等于保护,楼高并不等于现代化。在发展地域城镇文化时,一定要把握和弘扬本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充分展示城市文凭、城市名片。要通过有形的实体画面,让外人一踏进某个城镇的一方土地,就感受到那里的文化底蕴的,特色鲜明耀眼,形象光彩夺目。
(三)推进城镇化必须充分展现文化的引领作用
当前,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切实融入文化内涵,努力用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效来引领城镇化建设。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市民是城镇的主体,是城镇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市民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镇的形象,一个充满小农意识和市井习气,封闭保守的城镇,是无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镇的。因此,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应竭尽全力,动用一切文化手段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来引导市民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城镇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2.建筑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形象文化
城镇形象文化主要指城镇的外观形象,诸如:城镇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都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讲求城镇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现在,农村不少城镇仍然缺少标志性文化设施,特色仍然不够鲜明,似应有大手笔、大突破。
3.发展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有力地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地域城镇的文化品位。目前,我们应进一步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产业,结合地方特点特色,发展文化旅游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尚、休闲、美术品产业等。
4.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要适应城镇化带来的文化新变化,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强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坚持寓教于乐,陶冶民众情操。努力实现民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融合,农民文化与市民文化相融合,公共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融合,城镇文化与城镇形象相融合。
5.倾力打造名牌文化体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省农村的城镇文化建设层次提高了,台阶上去了,必定会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增添光彩夺目的篇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就要本着因地制宜,同步发展,统筹规划来进行城镇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的特性,充分展现文化的引领作用,使得文化建设帮助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带动文化建设发展,最终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韶慧.切实发挥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战略中的作用[J].领导之友,2009,(01).
[2]田霜红.如何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J].剧影月报,2013,(06).
作者简介:
姚梓玮,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建设;同步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18-2
引言
在新时期的发展状态下,推进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不仅能使农村城镇化进程进行得更快更好,而且能保障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文化建设缓慢甚至没这方面意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影响着城镇化进程的质量。如何做好此方面工作成为了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相关的讨论分析。
一、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也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县、镇、村、组四级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更加健全活跃。然而,随着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镇、村文化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文化服务的主体对象发生变化
过去群众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现在原来的村组农民大多搬到了集镇上,住进了居民小区。文化服务的对象由原来的纯农民变成半工半农的准市民,亦或是新型的社区居民,成为多元化的群体。因此,我们必须找准农民和市民的融合点来考虑活动形式和内容,使文化服务更好地适应广大民众的要求。
(二)文化阵地的功能作用发生变化
一方面,农村既有的文化设施,如村文化室、图书室等,由于城镇化的推进,相应闲置或拆迁,难以再发挥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过去比较实用的农村文化阵地相应显得冷清。文化活动的主体阵地随着城镇化的变迁而变化,集镇广场、居民社区活动中心、公园、绿荫等正在成为城镇新老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集散地。
(三)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发生变化
过去开展文化活动,一般采取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有的利用传统的小放牛、花担子、打莲湘等文艺展示农民文化现象。由于推进城镇化,有些活动形式已不适应城市居民,他们更喜欢音乐、歌舞、瑜伽、武术等。这就必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考虑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改乡土气息较浓的节目为比较雅俗共赏的节目,使农民和市民都能够接受,以适应城镇化文化建设的要求。
(四)城镇文化的标志形象发生变化
过去农村文化活跃的标志是农村集散型文化活动。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后,城镇文化注重的是文化工程。如何建设好城市文化标志,如何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已成为重头戏。城镇文化是城镇建设的外在形象和人文内核,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对文化建设同步予以高起点规划,精细化设计,尤其是城镇文化的标志性建设,更要贴近当地城镇化建设的实际,贴近当地历史人文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力求做到靓丽而不浮华,时尚而不落后,形象而不张扬。
二、文化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省农村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要建设现代化的城镇,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更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因此,文化建设必须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
(一)城镇文化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同步发展,统筹规划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城镇功能、城镇环境与城镇文化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到城镇建设的总体风格,小到文化设施建设,如城雕广场、景点、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等,都要搞好文化策划,体现人文内涵,使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即使暂时无力建设的,也要预留出来,条件成熟后再行建设,避免因城镇拆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其性质决定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促其更好地发展。但就目前现实看,单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各地应制定出台符合地域情况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经营项目,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二)城镇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的特性
城镇的魅力在于它的特色,人为地改变一个城镇的传统风格和特点,牵强附会地注入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是对城镇特色的扭曲。在城镇文化的保留、保护和创新上,必须意识到改造并不是搬迁,模仿并不等于保护,楼高并不等于现代化。在发展地域城镇文化时,一定要把握和弘扬本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方面的个性和优势,充分展示城市文凭、城市名片。要通过有形的实体画面,让外人一踏进某个城镇的一方土地,就感受到那里的文化底蕴的,特色鲜明耀眼,形象光彩夺目。
(三)推进城镇化必须充分展现文化的引领作用
当前,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切实融入文化内涵,努力用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效来引领城镇化建设。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
市民是城镇的主体,是城镇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市民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镇的形象,一个充满小农意识和市井习气,封闭保守的城镇,是无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镇的。因此,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应竭尽全力,动用一切文化手段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来引导市民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城镇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2.建筑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形象文化
城镇形象文化主要指城镇的外观形象,诸如:城镇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都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讲求城镇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现在,农村不少城镇仍然缺少标志性文化设施,特色仍然不够鲜明,似应有大手笔、大突破。
3.发展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有力地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地域城镇的文化品位。目前,我们应进一步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产业,结合地方特点特色,发展文化旅游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尚、休闲、美术品产业等。
4.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要适应城镇化带来的文化新变化,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强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娱乐性、艺术性、趣味性,坚持寓教于乐,陶冶民众情操。努力实现民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融合,农民文化与市民文化相融合,公共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融合,城镇文化与城镇形象相融合。
5.倾力打造名牌文化体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省农村的城镇文化建设层次提高了,台阶上去了,必定会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增添光彩夺目的篇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就要本着因地制宜,同步发展,统筹规划来进行城镇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的特性,充分展现文化的引领作用,使得文化建设帮助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带动文化建设发展,最终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韶慧.切实发挥文化建设在推进城镇化战略中的作用[J].领导之友,2009,(01).
[2]田霜红.如何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J].剧影月报,2013,(06).
作者简介:
姚梓玮,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