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若能恒久坚持,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创建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阅读教学。
一、讲究授课艺术,努力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以巧妙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师还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
二、加强读书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伟大的哲学家朱熹一生注重阅读,他总结阅读经验时倡导:读书应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朱熹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最佳的阅读方法与最佳的阅读效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与“思”一旦分开。只能是走形式的阅读。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人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阅读是一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阅读则是要求学生从略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阅读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首先,要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如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或背诵诗歌中有关离别的佳句;学习《春之声》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其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而不能轻易否定,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尊重、得到认同、得到提高。
四、关注学生的语言探究,提高语言的表达与感受能力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入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出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中,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五、重视学生知识积累,增加知识储备量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写作促进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可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的阅读。“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弄清原文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因此,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也有力地促进了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七、走出课堂,将阅读引向课外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语文百花园里百花争放。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正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品读范文,初窥语文百花园的一角。要想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精彩,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须让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首先,课文与之配套的课外读物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阅读。其次。要积极投身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电视、电影作品,歌曲,戏剧,广告词,网络文学……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学生由阅读书本进而阅读社会,品味人生,拓宽视野,增加积累,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若能把学生带进阅读的殿堂,接受心灵的洗礼,那么语文教育将更加多姿多彩!当每一个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语文教育将会更有魅力。培养学生较高的阅读素养,不仅是最好的德育和人文教育,也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讲究授课艺术,努力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以巧妙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师还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
二、加强读书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伟大的哲学家朱熹一生注重阅读,他总结阅读经验时倡导:读书应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朱熹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最佳的阅读方法与最佳的阅读效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与“思”一旦分开。只能是走形式的阅读。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人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阅读是一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阅读则是要求学生从略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阅读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首先,要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如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或背诵诗歌中有关离别的佳句;学习《春之声》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其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而不能轻易否定,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尊重、得到认同、得到提高。
四、关注学生的语言探究,提高语言的表达与感受能力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入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出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中,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五、重视学生知识积累,增加知识储备量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以写作促进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可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的阅读。“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弄清原文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因此,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也有力地促进了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七、走出课堂,将阅读引向课外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语文百花园里百花争放。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正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品读范文,初窥语文百花园的一角。要想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精彩,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须让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首先,课文与之配套的课外读物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阅读。其次。要积极投身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电视、电影作品,歌曲,戏剧,广告词,网络文学……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学生由阅读书本进而阅读社会,品味人生,拓宽视野,增加积累,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若能把学生带进阅读的殿堂,接受心灵的洗礼,那么语文教育将更加多姿多彩!当每一个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语文教育将会更有魅力。培养学生较高的阅读素养,不仅是最好的德育和人文教育,也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