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秦相李斯泰山刻石始,后世继起的摩崖刻石可谓洋洋大观。中华大地上的众多刻石,或标榜文治武功,或点缀山川胜迹,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人文景观,但是,地处偏僻的大智村,却有一群刻石至今仍鲜为人知。它记载着当地彭氏家族在明代中期半个世纪的兴盛,举凡升迁、寿诞、拜谒、建房、归省、致仕、异怪、丧葬等家事、族事皆镌刻于石,不啻是石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大智是赣中西部距安福县城约20公里的小山村。它背依官山和相山,两股清流在村前合为智溪,往西蜿蜒而去。这里虽然地处僻壤,倒也山清水秀。刻石散布在村旁约1公里长的古道、田垅一带,由村子东北向西南延伸分布。有的峙临于溪滨,有的踞立于圳头,有的裸露于稻田之中,有的则蛰伏于灌木丛间。这些刻石或圆或扁,或俯或仰,或凹或凸,巨者长达6米,细者尚只盈尺。现存的16处刻石,苔藓遮蔽,斑驳陆离,古拙中显出神秘。
大凡刻石,固有其可记之事、可赞之人、可述之景、可抒之情。明代前中期的京官中,江西籍人士“冠盖如云”。安福作为江西著名的文明古县,崇儒尚教之风经久不衰,出类拔萃之士层出不穷。当时的彭氏家族,更是“科宦蝉联、英才济济”。大智的彭贯和他的3个儿子彭彦充、彭华、彭礼先后考中进士,时称”父子四进士”。更令人刮目的是,彭华的族兄彭时为钦点正统十三年(1448)状元。时隔6年后,即景泰五年,彭华一举考中会元。兄弟俩双双夺魁,又先后入阁,成为“阁老”,创造了科举史上的奇迹。彭氏宗祠内的木刻对联说得好:兄状元,弟会元,六年间压两京一十三省豪杰;左太师,右少师,二派下开四乡千百万载书香。大智刻石正是记载了正统八年(1443)至弘治六年(1493)这个官宦家族曾经有过的辉煌。
根据所处位置与题材内容,大智崖刻大致可分为观鱼垂钓台、盘石、湖山、磨形山题刻4群。
观鱼垂钓台,岩石突兀于稻田之中,与溪水隔田相望,溪中早已无鱼可观。岩石上刻有彭彦充赋闲乡居的诗作4首。其中《诵唐韩退之遣兴绝句补成一律》写道: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莫忧世事兼身事,须着人间比梦间。吏部兴诗入悟境,春官喜诵返乡关。岂崇佛老虚无术,不为功名浪皱颜。此诗成于弘治三年(1490),其时新帝继位,朝廷争斗日趋尖锐,身居阁老之位的彭华失宠,已托疾归里。面对复杂多变的世事,作为兄长的彭彦充抱超然之想,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盘石题刻群分布在村道两旁,主要镌刻着有关彭贯之父彭同升(号“苍山”)的诗文、拜贴,以及彭彦充赋闲乡居的诗作。
彭同升一生隐居未仕,有不少诗作称颂其隐逸生活的高雅。正统八年(1443),国子监祭酒李时勉的《题彭隐君同升游息图诗》吟咏道:闲来无所事,随意独行游。敛襟籍芳草,端坐临清流。江深波浪阔,欲济无方舟。登高纵遐瞩,山水阴云稠。长歌无与和,余响振林丘。俛仰中自得,于世更何求?
在多处巨岩上,也镌刻着朝廷名宦、地方官吏及彭氏亲友故旧拜谒彭同升墓的题名,共涉及80人之多。较引人注目的,有彭时的题字,有伍骥、伍文渊、伍符三代以及刘钅于、刘缜父子的题名。彭、伍、刘三家当时均为当时的名门望族,素有“百年重迭之好”,姻亲、师生、同年、同窗、同僚等多重关系交织,十分密切。刻石展示出的这种关系,让后人看到了一幅幅官宦家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图”。
村前湖山是彭贯夫妇合葬的茔山,其题额为“感恩亭”、“永思亭”、“述德亭”的多处刻石,镌入了天顺年间大量挽悼彭贯夫妇的诗文。《述德亭》刻于一处圆锥形的高近4米的巨岩上,题额下绕岩体依次刻着纪念彭贯的墓志铭、墓表、传、诔词、祭文及挽诗,撰写者是刘定之、李绍、李贤、柯潜、彭时、刘吉等,皆为举足轻重的朝廷名臣。
磨形山题刻是彭彦充悼念亡妻肖氏的挽诗。诗曰:结发佳人倐尔亡,纺车机轴倚空房。一生勤俭哪能及,十载恩情讵忍忘?潜德宜铭金石谱,推恩定来凤鸾章。鼓盆独是忘情者,今古谁人不断肠?
大智刻石先后费时51年,由彭贯祖孙三代人陆续完成,现存可考释文字约6千个。刻石阴镌正楷,字体大者近尺,小者盈寸。书体苍劲凝重,颇具魏晋古拙刚毅之志,一改明代圆润婉丽之风。
大智彭氏刻石的主人崇尚自然之美,将家事、族事刻之于石,以求与天地山川共存。五百年来,大智村民世代耕作于斯,“文气”无时不荡漾在这个古老的村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