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方法: 60例小儿厌食患儿给予针刺四缝穴结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结果:显效26例,占43.3%;有效31例,占56.7%;无效3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0%。结论: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针刺四逢穴;参苓白术散;小儿厌食;临床
小儿厌食又称“纳呆”、“纳差”,是儿科常见一种脾胃病,是以长期厌食、恶食、食欲减退,甚至拒食为主要表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在小儿中发病有上升趋势,据报道儿童厌食在农村占20%左右,而在城市则高达40%以上[1] 。小儿厌食可造成不良后果:长期的厌食、拒食会导致儿童营养不良,最终会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2]。如何有效地治疗此病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运用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治疗小儿厌食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4年本院儿科门诊。共60例小儿厌食患儿,年龄1~6岁,男32例,女28例,病程3个月~2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 拟定:①长期食欲不振,或厌食、挑食甚至拒绝进食,食量较同龄儿童明显减少。②厌食时间较长,至少3个月以上。 ③面色少华,肌肉不实或消瘦,但精神尚可或懒言少动,发枯不泽,大便溏薄,或先干后稀,舌质淡,苔薄白,指纹细紫,脉弦细。 ④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其中,以厌食、面色、消瘦、舌、指纹或脉等5项为主要依据。排除佝偻病、消化系统畸形及溃疡、严重心肝肾疾病及免疫缺陷病。
2 治疗方法
病例中患儿均采用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口服。
2.1 针刺四缝穴
取穴:双手第二、三、四、五指掌面, 第1、2节横纹中央近端指横纹中点。操作方法:令患儿双手摊开手掌,伸平,仰掌,双手共取穴8个,操作者及患儿双手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的手指并绷紧指端,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按序快速点刺穴位,针刺深度约深0.5~1mm,刺后用雙手挤压所刺部位,挤出透明液体或黄色粘液,或少许血液即可,用消毒干棉球拭干挤出物,再换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1~3分钟即可,每周治疗1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4个疗程。
2.2中药内服
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组方为:太子参 10~15g、 白术6~12g、茯苓6~12g、炒白扁豆6~10g、陈皮3~6g、莲子肉6~9g、山药6~12g、砂仁2~4g、薏苡仁6~10g、桔梗5~8g、 炙甘草3g。 兼脐周疼痛者加木香、枳壳;兼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兼大便干者加莱菔子、枳实、厚朴;兼苔白腻者加苍术、藿香。浓煎煮至100~150ml,每日1剂,分早晚口服。7d为一个疗程,服3~4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生冷及油腻食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显效:食欲、食量显著增加,精神好面色红润,体重增长至少500g;有效:食欲较前好转,食量增加,精神改善,体重增长至少250g;无效:食欲、食量等症状均未见改善, 体重基本无增加甚至减少。
3.2 治疗结果:经过两种疗法结合治疗3~4个疗程。显效26例,占43.3%;有效31例,占56.7%;无效3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0%。
4 典型病例
患儿王×× ,女,2岁8个月,因“食欲不振半年”就诊。初诊:患儿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思饮食,服用具有健脾开胃作用的中成药均效果不理想,前来就诊。症见:纳呆,面色少华,无吐泻,精神尚可,大便黄稀,2次每日,小便正常,查体:咽不红,皮肤弹性尚可,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舌红,苔白腻,指纹细淡紫,现于风关。处方:太子参12g、 白术6g、茯苓8g、陈皮5g、莲子肉8g、山药8g、砂仁3g、苍术8g、藿香6g、 炙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给予针刺四缝穴治疗1次。
二诊:治疗1周后患儿吃饭较前明显好转,每次能进食1碗。舌质淡红,苔中部薄白,指纹细淡紫,现于风关。上方去陈皮,加鸡内金6g,继服7剂,并给予针刺四缝穴治疗1次。
三诊:继续治疗1周后患儿食量较前又有增加,体重较初诊前增长280g,大便黄软成形,1次每日,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隐于风关。二诊方继服7剂,又给予针刺四缝穴治疗1次。
1月后患儿复诊饮食、二便均正常,体重共增长450g,面色红润,疗效满意。
5讨论
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腐熟,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幼幼新书 · 乳食不下》指出:“脾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素问 · 痹论》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现在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小儿过食高蛋白、高营养等肥甘厚味之品,小儿由于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脾失健运,厌恶进食。长期厌食不仅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缺乏,还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易罹患呼吸、消化系统等其他病症,妨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对其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4]。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有其独特的优势,治疗方法形式多样,除可用中药汤剂口服以外,还可以通过推拿疗法、针刺疗法及中药帖敷等治疗方法治疗小儿厌食。注重从整体出发,以脾胃为主,兼顾肝肾,通过调理各脏腑的功能,使人体阳阳达到平衡。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证[5]。四缝穴不但能健脾气、复胃阳、还有清除脏腑郁热、通畅百脉、调和脏腑,起到施治其外而作用于内的效果。 虽点刺于局部,却优于内服药物之疗效[6]。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两者互补互助,内外治法结合,共同促进小儿脾胃功能的恢复,能有效改善小儿厌食症状。
参考文献
[1]陈龙、张云洲.小儿厌食的中医药治疗现状察 [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12(6).70.
[2] 延建红.浅谈小儿厌食症 [J].黑龙江中医药,2011,(6).3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4] 严佳菁,孙远岭.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概况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5).568.
[5] 段富津.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69-272.
[6] 陈秀珍.针刺四缝穴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159.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方法: 60例小儿厌食患儿给予针刺四缝穴结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结果:显效26例,占43.3%;有效31例,占56.7%;无效3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0%。结论: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针刺四逢穴;参苓白术散;小儿厌食;临床
小儿厌食又称“纳呆”、“纳差”,是儿科常见一种脾胃病,是以长期厌食、恶食、食欲减退,甚至拒食为主要表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在小儿中发病有上升趋势,据报道儿童厌食在农村占20%左右,而在城市则高达40%以上[1] 。小儿厌食可造成不良后果:长期的厌食、拒食会导致儿童营养不良,最终会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2]。如何有效地治疗此病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运用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治疗小儿厌食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4年本院儿科门诊。共60例小儿厌食患儿,年龄1~6岁,男32例,女28例,病程3个月~2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 拟定:①长期食欲不振,或厌食、挑食甚至拒绝进食,食量较同龄儿童明显减少。②厌食时间较长,至少3个月以上。 ③面色少华,肌肉不实或消瘦,但精神尚可或懒言少动,发枯不泽,大便溏薄,或先干后稀,舌质淡,苔薄白,指纹细紫,脉弦细。 ④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其中,以厌食、面色、消瘦、舌、指纹或脉等5项为主要依据。排除佝偻病、消化系统畸形及溃疡、严重心肝肾疾病及免疫缺陷病。
2 治疗方法
病例中患儿均采用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口服。
2.1 针刺四缝穴
取穴:双手第二、三、四、五指掌面, 第1、2节横纹中央近端指横纹中点。操作方法:令患儿双手摊开手掌,伸平,仰掌,双手共取穴8个,操作者及患儿双手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的手指并绷紧指端,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按序快速点刺穴位,针刺深度约深0.5~1mm,刺后用雙手挤压所刺部位,挤出透明液体或黄色粘液,或少许血液即可,用消毒干棉球拭干挤出物,再换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1~3分钟即可,每周治疗1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4个疗程。
2.2中药内服
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组方为:太子参 10~15g、 白术6~12g、茯苓6~12g、炒白扁豆6~10g、陈皮3~6g、莲子肉6~9g、山药6~12g、砂仁2~4g、薏苡仁6~10g、桔梗5~8g、 炙甘草3g。 兼脐周疼痛者加木香、枳壳;兼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兼大便干者加莱菔子、枳实、厚朴;兼苔白腻者加苍术、藿香。浓煎煮至100~150ml,每日1剂,分早晚口服。7d为一个疗程,服3~4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生冷及油腻食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显效:食欲、食量显著增加,精神好面色红润,体重增长至少500g;有效:食欲较前好转,食量增加,精神改善,体重增长至少250g;无效:食欲、食量等症状均未见改善, 体重基本无增加甚至减少。
3.2 治疗结果:经过两种疗法结合治疗3~4个疗程。显效26例,占43.3%;有效31例,占56.7%;无效3例,占5.0%;总有效率为95.0%。
4 典型病例
患儿王×× ,女,2岁8个月,因“食欲不振半年”就诊。初诊:患儿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思饮食,服用具有健脾开胃作用的中成药均效果不理想,前来就诊。症见:纳呆,面色少华,无吐泻,精神尚可,大便黄稀,2次每日,小便正常,查体:咽不红,皮肤弹性尚可,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舌红,苔白腻,指纹细淡紫,现于风关。处方:太子参12g、 白术6g、茯苓8g、陈皮5g、莲子肉8g、山药8g、砂仁3g、苍术8g、藿香6g、 炙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给予针刺四缝穴治疗1次。
二诊:治疗1周后患儿吃饭较前明显好转,每次能进食1碗。舌质淡红,苔中部薄白,指纹细淡紫,现于风关。上方去陈皮,加鸡内金6g,继服7剂,并给予针刺四缝穴治疗1次。
三诊:继续治疗1周后患儿食量较前又有增加,体重较初诊前增长280g,大便黄软成形,1次每日,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隐于风关。二诊方继服7剂,又给予针刺四缝穴治疗1次。
1月后患儿复诊饮食、二便均正常,体重共增长450g,面色红润,疗效满意。
5讨论
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腐熟,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幼幼新书 · 乳食不下》指出:“脾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素问 · 痹论》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现在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小儿过食高蛋白、高营养等肥甘厚味之品,小儿由于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脾失健运,厌恶进食。长期厌食不仅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缺乏,还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易罹患呼吸、消化系统等其他病症,妨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对其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4]。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有其独特的优势,治疗方法形式多样,除可用中药汤剂口服以外,还可以通过推拿疗法、针刺疗法及中药帖敷等治疗方法治疗小儿厌食。注重从整体出发,以脾胃为主,兼顾肝肾,通过调理各脏腑的功能,使人体阳阳达到平衡。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证[5]。四缝穴不但能健脾气、复胃阳、还有清除脏腑郁热、通畅百脉、调和脏腑,起到施治其外而作用于内的效果。 虽点刺于局部,却优于内服药物之疗效[6]。针刺四逢穴配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两者互补互助,内外治法结合,共同促进小儿脾胃功能的恢复,能有效改善小儿厌食症状。
参考文献
[1]陈龙、张云洲.小儿厌食的中医药治疗现状察 [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12(6).70.
[2] 延建红.浅谈小儿厌食症 [J].黑龙江中医药,2011,(6).3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4] 严佳菁,孙远岭.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概况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5).568.
[5] 段富津.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69-272.
[6] 陈秀珍.针刺四缝穴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