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长期存在于师生心目中,课堂上我们往往关注的只是知识的掌握状况,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于是死记硬背的现象比较普遍,更有甚者,课堂就是划重点,背段落。这样的课堂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或者觉得历史的学习就是那么一回事,背背书。其实我们都知道能力的培养远比死记硬背重要的多。本节课中我想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
为此,我对本课内容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程序进行安排。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我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突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途径的可能选择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将原来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1)安排四人通过表演,再现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一人扮演爱国学生、一人扮演北洋军阀政府代表、一人扮演工人、一人扮演商人)。
(2)学生表演后,设计如下需要探究的问题:①假设你是一位爱国的中国记者,让你简单报道五四运动过程,你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出你这样报道的理由。②假如让你依据五四爱国运动过程,解释五四精神,你将举哪些史实说明五四精神?③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有何联系?④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列席者,你如何向社会报道中共一大的情况?如何出一期纪念建党八十一周年的黑板报,请你写一【第介绍中共诞生的短文(口头或书面),并说出你这样写的理由。
(3)小组讨论,就各自设想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进行综合丰富,最后形成小组建议。
(4)公布成果,接受提问。
(5)探究课文内容,解释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使久远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二、营造良好氛围
设计本课时我用了两段音乐,都是李宇春的《少年中国》。课堂伊始,我用的是完整版的,在课前放给学生听,营造氛围,同时检测学生的关注意识。第二段音乐我放在了课堂最后环节,经过处理,我删减了大部分,突出歌词“少年强则中国一定也很棒”这段,重复播放,音量很低,作为习近平主席五四讲话稿的背景音乐,重在烘托气氛,其实也暗衬了主席讲话的旨意。
“感动中国”栏目组现场颁奖,为课堂增加了不少人气。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场颁奖,其实也正是本课的两个板块内容。课前我为两位主持人制作了精美的“感动中国入选证书”,大红色,很喜庆。再来个现场颁奖,学生很新鲜,也很激动,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培养学习能力
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载体,本节课中呈现了大量史料,有视频、音乐、图片、文字等,在不同环节巧妙设计以引导学生培养能力。本节课中插入了三段视频,每段视频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第一段视频在“走进历史”环节出现,有激趣、示例等作用,后面的视频侧重于感悟。在观看视频前,设计了提醒关键词,让学生明白,我们在观看视频时要关注哪些信息。图片的出现不仅仅是让学生加深印象,也不是为了直观,而是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分析历史现象。如:五四运动的结果和五四精神,我都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放大细节,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概括。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中能力自然得到培养。音乐和文字的处理也是如此,侧重启发。
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既要讲究方法又要追求效率。在本节课中有视频、音乐、图片等直观媒体的呈现,但对文本的解读并未因此而淡化,学习历史的根或本可能就在這儿。如,当学生在阅读“五四运动爆发的进程”这段文本时,信息较多,学生可能抓不住重点,我就为学生设计了一份表格,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时强调表格归纳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的方法,学生自然深藏心底。
四、巧设探究趣点
本课有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板块是五四运动,第二板块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何有效的学习这两个板块的内容,其实不难发现这两块内容的意义中都用到了一个“新”,而且这也是关键所在,于是在研习文本时,我突出了对两个“新”的探究,学生也觉得很新鲜。第一个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的“新”,我让学生思考:新在何处?让学生对照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来思考,这样通过对比就能很好地理解。第二处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的“新”,这块我让学生从领导阶级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考虑,总之,两个“新”的探究,有效的扣住了文本的重点,也使课堂变得有条理有深度。
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讲授本节课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由于本课内容多,信息量大,未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巩固记忆基础知识。②授课时没有充分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
为此,我对本课内容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程序进行安排。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我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突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途径的可能选择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将原来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1)安排四人通过表演,再现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一人扮演爱国学生、一人扮演北洋军阀政府代表、一人扮演工人、一人扮演商人)。
(2)学生表演后,设计如下需要探究的问题:①假设你是一位爱国的中国记者,让你简单报道五四运动过程,你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出你这样报道的理由。②假如让你依据五四爱国运动过程,解释五四精神,你将举哪些史实说明五四精神?③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有何联系?④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列席者,你如何向社会报道中共一大的情况?如何出一期纪念建党八十一周年的黑板报,请你写一【第介绍中共诞生的短文(口头或书面),并说出你这样写的理由。
(3)小组讨论,就各自设想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并在讨论中进行综合丰富,最后形成小组建议。
(4)公布成果,接受提问。
(5)探究课文内容,解释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使久远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产生了联系。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二、营造良好氛围
设计本课时我用了两段音乐,都是李宇春的《少年中国》。课堂伊始,我用的是完整版的,在课前放给学生听,营造氛围,同时检测学生的关注意识。第二段音乐我放在了课堂最后环节,经过处理,我删减了大部分,突出歌词“少年强则中国一定也很棒”这段,重复播放,音量很低,作为习近平主席五四讲话稿的背景音乐,重在烘托气氛,其实也暗衬了主席讲话的旨意。
“感动中国”栏目组现场颁奖,为课堂增加了不少人气。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场颁奖,其实也正是本课的两个板块内容。课前我为两位主持人制作了精美的“感动中国入选证书”,大红色,很喜庆。再来个现场颁奖,学生很新鲜,也很激动,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培养学习能力
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载体,本节课中呈现了大量史料,有视频、音乐、图片、文字等,在不同环节巧妙设计以引导学生培养能力。本节课中插入了三段视频,每段视频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第一段视频在“走进历史”环节出现,有激趣、示例等作用,后面的视频侧重于感悟。在观看视频前,设计了提醒关键词,让学生明白,我们在观看视频时要关注哪些信息。图片的出现不仅仅是让学生加深印象,也不是为了直观,而是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分析历史现象。如:五四运动的结果和五四精神,我都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放大细节,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概括。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中能力自然得到培养。音乐和文字的处理也是如此,侧重启发。
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既要讲究方法又要追求效率。在本节课中有视频、音乐、图片等直观媒体的呈现,但对文本的解读并未因此而淡化,学习历史的根或本可能就在這儿。如,当学生在阅读“五四运动爆发的进程”这段文本时,信息较多,学生可能抓不住重点,我就为学生设计了一份表格,学生的问题迎刃而解,这时强调表格归纳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的方法,学生自然深藏心底。
四、巧设探究趣点
本课有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板块是五四运动,第二板块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何有效的学习这两个板块的内容,其实不难发现这两块内容的意义中都用到了一个“新”,而且这也是关键所在,于是在研习文本时,我突出了对两个“新”的探究,学生也觉得很新鲜。第一个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的“新”,我让学生思考:新在何处?让学生对照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来思考,这样通过对比就能很好地理解。第二处是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的“新”,这块我让学生从领导阶级及指导思想等方面考虑,总之,两个“新”的探究,有效的扣住了文本的重点,也使课堂变得有条理有深度。
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讲授本节课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由于本课内容多,信息量大,未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巩固记忆基础知识。②授课时没有充分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